[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世界地质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留 言 板       English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世界地质
 
2016年 35卷 4期
刊出日期:2016-12-25

论文
   
论文
909 刘军, 马利涛, 彭琳, 陈应权, 张立, 范俊杰, 闫德飞
甘肃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石拐茨康叶表皮构造及古环境意义

甘肃宝积山盆地中侏罗统窑街组发现茨康类植物化石,通过对其外部形态和表皮构造研究,认定为石拐茨康叶 (Czekanowskia (Vachrameevia) shiguaiensis)。对比当前化石及其现存最近对应种 (the nearest living equivalent species) —Ginkgo biloba L. 的气孔比率,得到宝积山盆地在中侏罗世的古大气 CO2 体积分数为 1. 55 ×10-3 ,数值接近 GEOCARB Ⅲ碳平衡模型的拟合曲线,表明茨康叶属植物也是恢复古大气 CO2 体积分数的良好材料。同时,通过角质层特征进行古环境重建,结果表明宝积山盆地在中侏罗世时期气候较为温和湿润。

2016 Vol. 35 (4): 909-919 [摘要] ( 572 ) [HTML 1KB] [PDF 2837KB] ( 2753 )
920 宁传奇, 李碧乐, 王斌, 王国志, 杨文龙
青海沱沱河地区扎拉夏格涌粗面岩锆石 U-Pb 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对青海沱沱河地区扎拉夏格涌粗面岩进行 U-Pb 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扎拉夏格涌粗面岩锆石 U-Pb 年龄为32. 39 ~34. 06 Ma,加权平均年龄为 (33. 09 ±0. 26) Ma,形成时代为渐新世; 岩石属于高硅高钾准铝质--过铝质钾玄岩系列。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呈右倾型,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 [(La /Yb) N =19. 96 ~34. 00,平均值 26. 99],弱铕正异常 (δEu =1. 00 ~1. 20,平均值 1. 08); 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LILE: Rb,Ba,K),亏损高场强元素 (HFSE: Nb,Ta,P,Ti),高场强元素 Zr,Th 较富集。岩石具有 C 型埃达克岩特征,为新生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物。通过区域对比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扎拉夏格涌粗面岩形成于新生代早期造山加厚之后的伸展阶段。

2016 Vol. 35 (4): 920-930 [摘要] ( 584 ) [HTML 1KB] [PDF 3430KB] ( 2273 )
931 辛未, 王力, 王英德, 张宇婷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准噶顺花岗闪长岩中锆石 U--Pb 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

内蒙古准噶顺花岗闪长岩中锆石均呈自形--半自形,具有均匀的震荡生长环带和较高的 Th/U 比值 (0. 67 ~1. 26),显示其岩浆成因特征。LA--ICP--MS 锆石 U--Pb 定年结果表明,其 206 Pb/ 238 U 加权平均年龄为 (433 ±2) Ma (早志留纪),该年龄代表了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岩体地球化学分析结果 SiO2 为 62.74% ~ 64. 50%,高 CaO (4.47% ~ 6.44%),高 Al 2 O 3 (16.51% ~ 17.22%),低 K 2 O (1.51% ~ 2.02%),Na 2 O (2.21% ~3.54%),属于钙碱性系列,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如 K、Rb、Ba、Sr),亏损高场强元素 (如 Nb、Ta、Hf、Zr、Ti),稀土配分曲线右倾。低 Mg # 值 (Mg # = 39 ~43 <45),低的相容元素含量 (Cr、Ni 含量分别为 3. 12 × 10 -6 ~ 24. 6 × 10 -6 、5. 57 × 10 -6 ~11. 6 × 10-6 ),显示出壳源特点。综合区域同时代火成岩的研究成果,认为准噶顺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古亚洲洋俯冲消减的岛弧环境中。

2016 Vol. 35 (4): 931-941 [摘要] ( 721 ) [HTML 1KB] [PDF 2921KB] ( 2360 )
938 白德胜, 司建涛, 孟有杰, 卫建征, 曹义甲
坦桑尼亚西嘎山地区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西嘎山 (Siga Hills) 地区位于维多利亚湖南部绿岩带上,该地区金矿床大多属绿岩带条带状铁建造 (BIF) 型金矿,金矿床赋存于条带状铁建造 (BIF) 中,矿体受 “岩性 + 构造”双重控制。磁法测量显示马黑加矿区 M1、M2、M3 三条磁异常带,异常由条带状含铁建造和金矿体共同引起;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显示 Au 与 As、Sb 具有显著相关性。综合对比区域金矿信息,提出马黑加金矿化带南北延长线及其东部与花岗岩接触带、西嘎山南北走向带、西嘎山与马黑加之间等 3 个区域为今后西嘎山地区的找矿方向。

2016 Vol. 35 (4): 938-1000 [摘要] ( 633 ) [HTML 1KB] [PDF 2928KB] ( 2850 )
941 王凯红
地理底图要素在地质图件编绘中的注意事项
2016 Vol. 35 (4): 941-941 [摘要] ( 516 ) [HTML 1KB] [PDF 108KB] ( 1493 )
942 何松, 孙晓猛, 张旭庆, 万阔, 郑涵, 李多姿
黑龙江饶河枕状玄武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属性

为了确定饶河玄武岩的构造属性,在野外地质观察的基础上,对玄武岩进行岩石学研究和地球化学分析。玄武岩具有典型的枕状构造、淬冷边、中空骸晶和鬣刺结构等特征,反映其形成于海底喷发环境。化学分析样品具有高 TiO2 、MgO 和低 Al2O3 、CaO、P2O5 、K2O 等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Rb、Sr 和 Ba),微量元素蛛网图呈向上隆起形态,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型 (∑LREE/ ∑HREE为 5. 8 ~6. 5),无 δEu 异常 (0. 92 ~0. 97),表明样品具有洋岛玄武岩特征。主量和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指示了样品形成于洋岛或板内环境。样品与亚速尔型和夏威夷型洋岛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表现出明显的夏威夷型洋岛玄武岩特征。岩石源区分析揭示出岩浆具有地幔热柱起源,并有先期交代地幔熔体的混入,岩浆源区还受壳幔循环的影响。研究表明,饶河枕状玄武岩为夏威夷型洋岛玄武岩,形成于洋壳消减阶段的洋中脊轴外板内喷发环境,为饶河地区存在成熟的洋盆提供直接证据。结合区域研究成果,认为饶河地区经历了古太平洋板块的扩张、洋中脊轴外板内地幔柱上涌、洋壳俯冲消减以及向佳木斯地块仰冲增生的构造演化过程。

2016 Vol. 35 (4): 942-954 [摘要] ( 729 ) [HTML 1KB] [PDF 2940KB] ( 2997 )
955 童建全, 叶松青, 杨言辰, 郭宇飞, 侯晓光, 李明飞
太行山北段石湖金矿的成岩成矿机制: U--Pb 年龄及地球化学证据

为讨论石湖金矿的形成与麻棚花岗岩体、石英闪长玢岩脉之间的联系,对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玢岩进行了 U--Pb 年代学研究,并分别对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玢岩、矿化蚀变岩和围岩的地球化学进行了系统测定。麻棚花岗岩体 U--Pb 年龄为 (124. 8 ± 1. 4) Ma (MSWD = 0. 74),石英闪长玢岩脉年龄为 (127. 3 ±1. 1) Ma (MSWD =1. 15),但二者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不同,应有不同起源。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麻棚花岗岩与矿化蚀变岩具有较一致的稀土、微量元素配分型式,而与围岩差别大,说明金矿的成矿流体来源与麻棚花岗岩关系密切。此外,花岗闪长岩具高钾钙碱性,且重稀土亏损、轻稀土富集、弱 Eu 异常、高 Sr--Ba 和高 Sr/Y、La/Yb 比值,表明麻棚岩体的形成有幔源岩浆的混入。笔者认为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为幔源岩浆底侵和混合,并以花岗岩浆为载体而迁移上升。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初次提出闪长玢岩脉与矿体时空关系密切,这应是闪长玢岩脉作为隔流体层对来自麻棚花岗岩体的成矿流体具有一定的封闭作用,使得矿化、蚀变富集产出,即岩脉封闭作用。石湖金矿的成岩成矿机制与中生代期间岩石圈减薄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应是一种非造山型金矿。

2016 Vol. 35 (4): 955-967 [摘要] ( 596 ) [HTML 1KB] [PDF 2420KB] ( 2261 )
968 刘海永, 旺姆, 严维兵, 曾强, 赵磊, 廖炳勇, 杨剑红, 张芝虎, 张铁硬, 罗巍
川西雀儿山花岗杂岩体锆石 U--Pb 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专属性

川西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北段雀儿山复式花岗杂岩体的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雀儿山杂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组成。锆石 LA--ICP--MS U--Pb 测年结果显示,该岩体中的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 (224 ± 3 Ma),二长花岗岩则形成于早白垩世 (102 ± 1 Ma)。地球化学数据表明,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为火山弧岩石序列,形成环境为碰撞前俯冲环境; 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为后碰撞岩石序列,形成于造山期后板内或陆内环境。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雀儿山杂岩体为印支期—燕山期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经历俯冲--碰撞--隆升过程中的产物。

2016 Vol. 35 (4): 968-981 [摘要] ( 707 ) [HTML 1KB] [PDF 2441KB] ( 2215 )
982 王建光, 彭俊, 袁杨森, 司建涛, 梁永安
坦桑尼亚西北部苏库马绿岩带含金石英脉成矿特征

坦桑尼亚克拉通西北部的苏库马绿岩带是坦桑尼亚环维多利亚湖绿岩带重要的金矿聚集区。区内金矿化类型以含金石英脉为主,矿体的产出主要受剪切构造带控制。通过研究区域构造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苏库马绿岩带中玄武岩为弧后环境形成,流纹岩和花岗岩形成于陆弧环境,N--S 向挤压作用和 E--W 向伸展作用是区域内主要的构造展布特征。建立了含金石英脉的成矿模式,表明具有金矿化作用的石英脉集中分布在 EW、SEE、NE 向剪切构造破碎带中,含金石英脉富矿体的形成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和成矿流体的叠加、富集作用。

2016 Vol. 35 (4): 982-992 [摘要] ( 680 ) [HTML 1KB] [PDF 3883KB] ( 2771 )
1001 王硕, 孙丰月, 王冠, 李良
黑龙江五星铜镍--铂钯矿矿床成因及地质意义

五星铜镍--铂钯矿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体 SiO2 含量较低 (48. 36% ~ 52. 68%),Al2O3 (1. 24% ~ 14. 8%)、Fe2OT3 ( 3. 67% ~ 11. 31%)、 CaO ( 6. 63% ~ 21. 42%)、 MgO ( 5. 52% ~ 19. 15%) 含量变化较大,各岩相 m/f 值范围为 0. 86 ~ 8. 89,属铁质基性岩。Harker 图解显示,五星岩体经历了以单斜辉石堆晶为主的分异作用,且大部分样品遭受了中--上地壳物质的混染。微量元素比值特征显示 (La/Nb、La/Ba、Th/Yb、Ba/La、Nb/Yb 及 Th/Yb) 五星岩体起源于亏损的地幔源区,通过自身的分异作用及上升过程中地壳物质的加入,使岩浆中硫达到过饱和状态,硫化物则以熔体形式携带金属元素从硅酸盐熔体中熔离出来,随着岩浆的不断上升,最终在地壳浅部就位成矿。

2016 Vol. 35 (4): 1001-1012 [摘要] ( 632 ) [HTML 1KB] [PDF 3095KB] ( 3143 )
1013 孙洋, 张向东, 方学志, 孙宇佳, 郑云龙, 蒋秀甫
长白山地区和龙第二林场铁--金--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在长白山地区和龙第二林场铁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钻探及物化探资料,发现区内存在金银矿,空间上与铁矿共生。铁矿为磁铁石英岩型,产于太古代斜长角闪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中,属于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金银矿为含金石英脉型,产于侵入到老变质岩中的酸性岩脉中,属浅成热液型金银矿床。二者属于两期不同成矿物质的空间叠置,发育成为特有的铁、金、银多金属矿产类型。工业品位矿体主要见于北西向韧性剪切带与太古代变质岩体交汇部位,尤其是沿矿体走向 (北西向) 和切割矿体走向 (北东向) 两组断裂交汇部位。沿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在韧性剪切变形较强的老变质岩区,寻找北西—北东断裂和岩脉发育带,是该类铁--金--银多金属矿床的主要找矿方向。

2016 Vol. 35 (4): 1013-1020 [摘要] ( 559 ) [HTML 1KB] [PDF 2624KB] ( 2155 )
1021 王兴, 牛延宏, 谷华娟, 郑涛, 李旭东
物化探成果在黑龙江滨东新立屯地区水系沉积物异常查找中的应用

利用 1∶ 2 万土壤测量、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及激电中梯测量等方法对黑龙江滨东新立屯地区 1∶ 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进行查证,发现 Mo 等11 种单元素土壤异常182 处、组合异常29 处、高磁异常 1 处、激电异常 2 处。在综合分析其地质背景基础上,对物化探异常套合处进行了槽探工程揭露,发现多处钼矿 (化) 体。

2016 Vol. 35 (4): 1021-1026 [摘要] ( 670 ) [HTML 1KB] [PDF 1785KB] ( 2012 )
1027 张丛, 郭巍, 于松, 刘孟骐, 张庆飞
辽宁兴城地区长城系团山子组与大红峪组不整合接触特征及其对兴城运动的意义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确定了辽宁兴城地区长城系大红峪组与下伏团山子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夹山地区团山子组三段叠层石白云岩顶部发育有古喀斯特地貌,大红峪组下部有底砾岩。接触面可见大红峪组砾岩沿溶洞、解理缝或构造裂隙灌入团山子组白云岩中。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团山子组为氧化沉积环境,气候温暖湿润。而大红峪组为贫氧--氧化沉积环境,气候与团山子组比较变得炎热干燥。由此表明,兴城运动的存在具有合理性,并且对于兴城地区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2016 Vol. 35 (4): 1027-1033 [摘要] ( 570 ) [HTML 1KB] [PDF 1814KB] ( 2917 )
1034 王学武, 李新仁, 刘凤祥, 严城民, 周喜林, 王长兵
滇西北独龙江岩浆弧和丙中洛地块的划分与特征

为查明滇西北贡山地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与特征,系统收集整理了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得出 4 方面新认识: ①该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独龙江岩浆弧和丙中洛地块,二者分界为向东倾斜的高黎贡山逆冲推覆断裂; ②独龙江岩浆弧属腾冲造山带,丙中洛地块属三江造山带,其间被中特提斯洋所分隔; ③中特提斯洋于中侏罗世打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向西俯冲消减,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闭合; ④班公错—东巧缝合带在该区已被向西逆冲推覆的高黎贡山岩群 (Pt 1 G. ) 所压覆。

2016 Vol. 35 (4): 1034-1040 [摘要] ( 402 ) [HTML 1KB] [PDF 941KB] ( 2276 )
1041 饶勇, 于水, 黄兴文, 程超
中东地区古生界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古生界是中东地区重要的天然气和轻质原油勘探层系,阿拉伯板块构造--沉积演化为古生界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有利的石油地质条件。分析认为,前寒武纪—寒武纪早期 Huqf 群和志留纪 Qusaiba 段两套优质成熟的烃源岩、多套有利的储盖组合以及一系列大型基底隆起或盐拱成因背斜、断背斜圈闭控制着古生界油气的分布,构成了古生界 Huqf 和 Qusaiba 两套主要的含油气系统,每套含油气系统均包括多个油气成藏组合。受早期继承性古隆起和盐构造、有利储盖组合以及断裂通道 3 个主控因素的影响,古生界油气成藏以下生上储侧向 + 垂向断裂输导运聚成藏模式为主。

2016 Vol. 35 (4): 1041-1051 [摘要] ( 704 ) [HTML 1KB] [PDF 4520KB] ( 2845 )
1052 卢小新, 任怀建, 周国文, 刘厚武
南苏门达腊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分析

以广泛收集的数据资料为依据,运用含油气盆地理论方法,总结南苏门达腊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和油气地质特征,探讨油气分布规律,分析其勘探潜力。结果显示,南苏门达腊盆地是新生代弧后裂谷盆地,经历了裂前、裂谷、过渡、坳陷和反转等 5 个演化阶段。主力烃源岩为过渡期沉积的炭质页岩和煤层,储集层主要为上渐新统砂岩、下中新统灰岩和裂缝基底。油气总体呈现 “深层气、中层油和气、浅层油”的分布特征,主要富集于构造及构造复合相关圈闭中。断裂、储层发育有利相带和凹中隆是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盆地油气成藏条件良好,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生烃灶周边断裂发育的斜坡、古隆起是有利的勘探区,凹陷内的岩性、地层圈闭也是有利的勘探目标,应加大对此类圈闭的研究和勘探力度。

2016 Vol. 35 (4): 1052-1057 [摘要] ( 651 ) [HTML 1KB] [PDF 1672KB] ( 2759 )
1058 禚志博, 朱占平, 丁歌, 金凤兰, 任泽宁
内蒙古林西地区晚二叠世林西组碎屑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以及岩石物性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林西地区晚二叠世林西组碎屑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林西组地层碎屑岩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及溶蚀作用。砂岩胶结物主要为黏土矿物、硅质矿物及碳酸盐矿物 3 种,其中黏土胶结物出现最多,以伊利石为主,绿泥石次之; 碳酸盐胶结物以方解石为主; 硅质胶结主要表现为石英次生加大和自生微晶石英。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 (Ro)、泥岩伊利石/蒙皂石 (I/S) 中的 S (%) 含量、石英次生加大级别、颗粒接触类型、伊利石结晶度等多项数据指标显示林西地区林西组碎屑岩处于晚成岩阶段。储层物性与成岩作用密切相关,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使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 溶蚀作用使储层孔隙度提高。

2016 Vol. 35 (4): 1058-1065 [摘要] ( 653 ) [HTML 1KB] [PDF 3100KB] ( 2142 )
1066 陈希文, 包建平, 朱翠山
珠江口盆地不同类型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为明确白云凹陷目前发现原油的成因及来源,系统分析取自珠江口盆地不同类型原油中各类生物标志物的分布与组成特征,发现番禺低隆起北部构造及番禺4 洼的原油具有姥植比低 ( <2. 0),指示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奥利烷含量中等,基本缺乏达玛树脂贡献的双杜松烷,各类重排构型甾藿含量较低,而指示沟鞭藻贡献的 C 30 4 - 甲基甾烷异常丰富的特点。C 30 4 - 甲基甾烷与 C 29 规则甾烷的比值>2. 1,且其三环萜烷系列 C 19 -26 呈现以 C 21 为主峰的正态分布,指示其原始生烃母质以藻类为主,表明这类原油与文昌组湖相烃源岩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而番禺低隆起南部构造及白云凹陷的凝析油具有姥植比高 ( >4. 0),明显富含奥利烷和双杜松烷,各类重排构型甾藿烷含量较高,缺乏 C 30 4 - 甲基甾烷的特点,且其三环萜烷 C19-26 呈现阶梯状依次降低的特点,表明陆源有机质是其主要原始生烃母质,这符合白云凹陷发育恩平组煤系烃源岩的石油地质背景。

2016 Vol. 35 (4): 1066-1075 [摘要] ( 525 ) [HTML 1KB] [PDF 1926KB] ( 2214 )
1076 王文华, 欧伟明, 刘宗利, 周大鹏
辽河油田东部凹陷火成岩储层孔隙结构评价

对火成岩储层的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和实验室压汞资料进行对比,采用插值法建立地层孔隙流体的横向弛豫时间 T 2 与压汞曲线的压力 P C 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满足对数关系,并用 T 2 谱构造毛管压力曲线。分别利用线性方法和对数方法构造毛管压力曲线,对数方法构造的毛管压力曲线与实验测量的毛管压力曲线更接近。将研究结果应用于辽河油田东部凹陷火成岩储层孔隙结构的评价中,发现分选系数小、孔喉歪度大、最大进汞饱和度高和平均孔喉半径大的毛管应力曲线对应的孔隙结构较好。

2016 Vol. 35 (4): 1076-1083 [摘要] ( 594 ) [HTML 1KB] [PDF 2626KB] ( 1997 )
1084 赵石乐, 程日辉, 蒋飞, 许中杰, 刘柏依
伊通盆地鹿乡断陷 C 区块含油饱和度与含油性分析

综合研究伊通盆地鹿乡断陷双二段储层的岩性、含油性和含油饱和度,确定了适用于本区的含油饱和度计算方法,并与实际含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沉积和构造对含油性的影响。研究区双二段含油储层的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和砂砾岩为主,含油级别为荧光级以上。根据阿尔奇公式计算出的含油饱和度大部分与实际的含油性相符合,并将含油饱和度 70%、50% 和 38% 值作为本区气层、油层、油水层和水层的区分标准。本区储层的含油性受到沉积和构造两方面的控制,沉积作用主要控制储层的岩石结构和物性,构造控制油气的聚集,即在构造高部位,实际含油饱和度比计算结果要高,而在构造低部位,实际含油饱和度比计算结果要低。

2016 Vol. 35 (4): 1084-1094 [摘要] ( 493 ) [HTML 1KB] [PDF 2675KB] ( 1997 )
1095 左程吉, 陆哲昆, 王宏伟, 王祝文
辽河油田东部凹陷玄武岩测井特征分析

针对辽河油田东部凹陷地区复杂火成岩岩性中玄武岩的测井特征,根据东部凹陷的测井数据及取芯段的薄片识别,共找到 4 种不同类型的玄武岩地层,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第一组: 气孔玄武岩、角砾化玄武岩; 第二组: 玄武岩、含油水层的玄武岩。利用玄武岩地层对应数据制作测井响应统计表,对比不同类型测井参数的差别制作交会图,得到角砾化玄武岩相对气孔玄武岩有较高的自然电位值,含油水层的玄武岩相对玄武岩有较高自然伽马值及中子值等特征。分析原因为气孔玄武岩及角砾化玄武岩孔隙裂缝发育,密度较低,黏土矿物充填角砾化玄武岩孔隙使自然电位值相对较高; 含油水层的玄武岩中大量氢元素使中子值及自然伽马值相对玄武岩有所增加。

2016 Vol. 35 (4): 1095-1100 [摘要] ( 596 ) [HTML 1KB] [PDF 603KB] ( 1877 )
1101 叶林, 韩立国, 李洪建, 张威, 李宇, 于晨霞
基于峰值因子最大化的鬼波压制方法

针对传统拖缆采集得到的海上地震资料受鬼波影响而导致频带宽度变窄,笔者提出一种去鬼波方法,可以压制鬼波效应,拓宽频带。首先在频率--空间域推导出镜像数据生成公式,并基于峰值因子最大化的参数搜索方法来估计最优的鬼波延迟时间,将最优的鬼波延迟时代入镜像记录生成公式,获得最优的镜像记录,利用联合反褶积算法得到最优的去鬼波结果。将本文中的方法应用于模拟的变深度采集数据和海上实测的变深度采集数据,证实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压制鬼波,消除频谱中的陷波点,得到宽频数据。

2016 Vol. 35 (4): 1101-1108 [摘要] ( 457 ) [HTML 1KB] [PDF 2575KB] ( 2206 )
1109 冯飞, 程耀, 焦旭明, 程浩, 王德利
干涉波场重建衰减 OBC 层间多次波

由于 OBC (ocean bottom cable) 数据的采集方式为接收电缆铺设在海底,炮点在海面,常规的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不再适用,这给实际数据的处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本文利用地震波场干涉重建方法,对采集到的 OBC 数据进行波场重建,得到炮点和检波点都位于海底的虚拟炮集记录,与常规的在地表激发、地表接收的炮集一样,把 OBC 数据的层间多次波转化成常规的表面相关多次波和层间多次波,再进行预测。将其结果与共聚焦点 (CFP) 边界算法去除层间多次波的结果进行了对比,体现干涉重建技术在 OBC 数据层间多次波预测方面的准确性。

2016 Vol. 35 (4): 1109-1118 [摘要] ( 486 ) [HTML 1KB] [PDF 1546KB] ( 1898 )
1119 邢琮琮, 吴燕冈, 赵昕, 赵国兴, 李朝辉, 孙帮民
奇异值分解 (SVD) 在位场数据去噪中的应用

根据奇异值分解原理,分析其在位场去噪中的可行性,提出了一种判断有效阶次 k 的方法。对多边形厚板模型的重力异常进行奇异值分解去噪和小波去噪效果的对比,证明了奇异值分解去噪的有效性和优势。将其应用于实测重力数据的处理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理论模型和实测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去噪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随机噪声,提高数据处理和解释的精度。

2016 Vol. 35 (4): 1119-1126 [摘要] ( 567 ) [HTML 1KB] [PDF 2527KB] ( 2939 )
1127 孙嘉骏, 曾晓献
singular value; SVD; de-noising; gravity data

为在射孔时间未知条件下达到微震速度模型矫正的目的,采用遗传算法交叉互换搜索最优初值和 Levenberg-Marquardt 算法局部锁定最优解的方式来构建微震速度模型。通过 6 层层状模型及井下不同数量检波器进行试算,随着检波器数量增加,构建的速度模型准确度越高,当检波器数量增加到 20 个时,误差约 13. 4 ×10 -3 ,目的层检波器数量越多,构建目的层速度误差越小,第 5 层检波器由 1 增加到 3 个时,精度提高 9. 1 ×10 -3 ,并且反演震源与实际震源距离相差 10 m,说明此方法在射孔时间未知条件下可以良好构建速度模型。

2016 Vol. 35 (4): 1127-1132 [摘要] ( 568 ) [HTML 1KB] [PDF 944KB] ( 2303 )
1133 张汝凯, 张晓培, 吕守航, 陈兵兵, 王杰
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堤坝工程中的模拟试验

为检测堤坝中裂隙、洞穴及渗漏层等隐患的存在,利用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法对数字模型和物理模型建立的裂隙隐患进行探测,结果表明室内建立的物理模型在立体图和分层切片图中裂隙的形态有些变化,但其分布范围、位置与相对各自模型中实际的比例尺寸相差不大,说明数值模拟得出的结论可以为实际工程进行理论指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6 Vol. 35 (4): 1133-1137 [摘要] ( 756 ) [HTML 1KB] [PDF 1291KB] ( 2202 )
1138 贾大成, 穆宏玉, 姜琦刚, 李远华, 杨长保
南美洲沉积型铜矿遥感地质解译及成矿带划分

针对南美洲沉积型铜矿类型和成矿带划分,基于 Google Earth 遥感影像,对典型矿床进行遥感地质解译,建立了不同沉积铜矿类型的遥感地质解译标志。基于 Landsat--ETM 遥感影像,依据沉积型铜矿分布、控矿地质条件和遥感影像特征,将南美洲沉积型铜矿划分为滨太平洋一级成矿带和北部二叠纪、中部古近纪和南部白垩纪等 3 个次一级成矿带。

2016 Vol. 35 (4): 1138-1144 [摘要] ( 539 ) [HTML 1KB] [PDF 2635KB] ( 2125 )
1145 陆天启, 陈圣波, 范宪创, 郭甜甜, 涂媛, 李亚洲
基于 RS 和 GIS 的土壤侵蚀强度快速分析: 以昌都市扎玉镇为例

以昌都市左贡县扎玉镇为例,选用中巴地球资源二号遥感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用遥感软件提取植被指数并进行密度分割,确定植被覆盖度,并对其进行分级; 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提取坡度信息,并对坡度进行分级; 在1∶ 5 万比例尺下修正已有的土地利用类型。结果统计扎玉镇 76. 26%的土壤处于轻度及以下侵蚀状态,强烈及以上的土壤侵蚀比例达 5. 48%,土壤侵蚀剧烈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耕地部分,中度侵蚀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林草地部分,因此土地利用合理化以及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有效减小土壤侵蚀强度。

2016 Vol. 35 (4): 1145-1150 [摘要] ( 584 ) [HTML 1KB] [PDF 1624KB] ( 2184 )
1151 韩婷婷, 邢立新, 张福坤, 李长伟
基于时间序列的地表温度反演: 以松江河地区为例

为研究同一地区不同时相的地表温度受植被和地表状况等因素影响后,其温度变化程度的差异,以 Landsat 5 TM 和 Landsat 7 ETM + 热红外数据为数据源,采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分别反演了松江河地区 12 个不同月份的地表真实温度,并分析出现稳态温度异常地段的影响因素,计算 12 个月的温度反演结果的均值和方差。结果表明: ①平均值图像中的温度异常区域与绝大部分时相图像的温度异常区域十分相似,图像西北区域和中心区域出现较多温度异常。②方差图像中原系列图像中高温异常的区域,其方差也较大,即时间序列上温度波动较大; 原系列图像中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其方差较小,即时间序列上温度变化较为稳定。

2016 Vol. 35 (4): 1151-1157 [摘要] ( 567 ) [HTML 1KB] [PDF 2254KB] ( 2250 )
1158 王民水, 杨国东, 丁志江, 王明常, 卢立吉
基于离线卫星地图的移动导航定位服务应用

为实现精准的移动导航定位,将离线地图导航软件与 web 墨卡托投影格式影像图、DEM 数据、 OSM 矢量交通图等数据相结合,借助离线地图导航软件的定位功能以及地形地貌、植被类型、通行通视条件等特征信息进行移动导航定位的现场解译,同时总结了移动导航定位在广西某输电线路和老挝某钾盐矿项目勘测中的导航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基于离线卫星地图的移动导航定位既可以帮助野外工作人员宏观把握整体导航路线,又能通过现场解译对临场细节进行验证,从而优化导航线路顺利到达待测点位置。

2016 Vol. 35 (4): 1158-1163 [摘要] ( 478 ) [HTML 1KB] [PDF 1613KB] ( 3739 )
1164 李伟, 宋京雷, 喻永祥, 孙立佳, 袁玮健
无锡市雪浪山滑坡监测及诱发因素分析

为研究无锡市雪浪山滑坡的成因机理,在滑坡后缘岩体裂缝处布置了 4 支裂缝计并开展了连续监测,获取岩体裂缝 1 ~4 月份的活动性特征。监测及研究表明: 边坡顺层及泥岩夹层是雪浪山滑坡的两大内因,降水及低温则是该处滑坡的两大外在诱发因素; 日降水量 20 mm、前 2 d 累积降水量 30 ~40 mm、前 3 d 累积降水量 40 ~50 mm,可作为雪浪山滑坡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临界预警指标。

2016 Vol. 35 (4): 1164-1168 [摘要] ( 527 ) [HTML 1KB] [PDF 1336KB] ( 1973 )
1169 杨慧心, 李春先, 于淼, 张曙光, 李轩, 张颖, 刘立
油藏中 CO 2 矿物捕获能力研究

利用 TOUGHREACT 软件,根据示范工程实验区大情字井的地层条件,针对含油及非含油储层哪一条件更适宜 CO 2 地质储存,设置了盐水组与含油组两组方案进行对比模拟。结果显示,含油组地层水中主要离子浓度及总矿化度低于盐水组,主要固碳矿物片钠铝石的生成量和 CO 2 的封存量明显小于盐水组。残余油的存在降低了矿物与水溶液进行离子交换的比表面积和储层的含水饱和度,并且占据矿物沉淀空间。尽管水岩作用受限,但油藏仍然可完成 CO 2 地质封存,且诸多优点表明油藏仍是 CO 2 地质封存的有利场所。

2016 Vol. 35 (4): 1169-1177 [摘要] ( 533 ) [HTML 1KB] [PDF 1165KB] ( 1976 )
1178 周科, 孙友宏, 李强, 郭威, 吕士东, 韩婧
农安油页岩热重及热物理性质试验研究

对吉林农安油页岩进行了 TG 分析,发现在 N 2 气氛下其热失重可分为低温失重段 (30℃ ~ 300℃)、中温失重段 (300℃ ~540℃) 和高温失重段 (540℃ ~800℃),且中温失重段为主要失重阶段。对农安油页岩进行了热物理性质试验,发现其热物理性质具有各向异性,且水平层理方向的热物理性质系数更大; 导热系数和体积比热容随温度升高变化趋势一致,而热扩散系数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

2016 Vol. 35 (4): 1178-1184 [摘要] ( 494 ) [HTML 1KB] [PDF 707KB] ( 2510 )
1185 吕士东, 孙友宏, 李强, 郭威, 周科, 王思远
降水井改造为原位生产井的工艺设计及应用

为有效地扩大油页岩原位开采区域和节约油页岩原位开采的成本,需将废置的降水井改造成为原位生产井。根据降水井与原位生产井井身结构的相似性,对农安油页岩原位开采先导试验工程基地的降水井改造工艺进行了设计和优化。同时研发了偏心轮式套管割管装置及三爪式套管打捞装置用于拔管施工。工程实践证明,该工艺具有步骤简单、合理、高效以及价格低廉等特点。偏心轮式套管割管装置及三爪式套管打捞装置应用在降水井改造中,均取得理想的效果。

2016 Vol. 35 (4): 1185-1194 [摘要] ( 409 ) [HTML 1KB] [PDF 1738KB] ( 2114 )
 

最 新 动 态

 
 
世界地质(中文版)获“2016年度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奖
网站开通及严正声明
                  更多 
 

友 情 链 接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库
                  更多 
 
版权所有 © 《世界地质》编辑部
地址:长春市西民主大街938号 邮编:130026 电话:0431-88502587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