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世界地质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留 言 板       English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世界地质
 
2011年 30卷 2期
刊出日期:2011-06-25

论文
   
论文
145 陈建民
菲律宾北甘马仁省拉惹普(Larap) 铁铜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拉惹普( Larap) 铁、铜钼矿床产于菲律宾板块俯冲吕宋岛被动陆缘的岛弧造山带上,处于菲律宾中央走滑断裂带近旁。含矿层位于古近纪渐新世晚期蚀变安山岩、角砾岩和古新统的角岩、角岩化页岩的喷溢角度不整合面的追踪断裂带上。大面积的安山岩、角砾岩的褪色化和带状展布的灰绿色热液交代蚀变岩系,矿体产于蚀变带中,呈似层状、透镜状; 铁矿体在上部层位,铜钼矿体在铁矿体下部,与贫磁铁矿相伴产出; 铁矿体伴生铜、钼,铜钼矿体又伴生铁、金、银和钴等,矿石中的金属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其次有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磁黄铁矿、沥青铀矿和自然金等。元素组合除铁、铜、钼外,还有金、银、钴和铀等,与奥林匹克坝、Candelaria ( 智利) 的氧化铁型( IOCG) 铜金矿床类比,拉惹普矿床成因属于氧化铁型铜钼金矿床新类型。

2011 Vol. 30 (2): 145-153 [摘要] ( 3482 ) [HTML 1KB] [PDF 786KB] ( 3847 )
154 胡永斌,曾普胜, ,尹光侯,朱俊
云南鲁春VMS 锌铅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金属来源

鲁春VMS 锌铅铜多金属矿床产于金沙江构造带内鲁春—红坡牛场伸展裂谷盆地中,是三江地区典型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其含矿层位为双峰式火山岩系中的流纹质火山--沉积岩系。通过研究该矿床的主成矿元素、双峰式火山岩和矿石的稀土元素特征,对其成矿金属来源、赋矿火山岩及构造环境进行研究表明,鲁春多金属矿床属Zn --Pb --Cu 型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于碰撞造山后在薄陆壳( 陆缘弧) 基底上伸展而成的裂谷盆地环境; 矿石的主成矿元素含量特征w ( Zn) /w ( Pb + Zn) 均值为0. 64,与日本黑矿和四川呷村矿床较为接近; ΣREE 为( 15. 99 ~ 144. 43) × 10 - 6,平均73. 99 × 10 - 6,LREE/ HREE 为3. 59 ~ 11. 40,平均6. 30,呈典型的LREE 富集型; δEu 为0. 13 ~ 0. 46,平均0. 28,Eu 负异常明显,与矿区流纹岩极为相似。矿体与流纹岩空间上的密切关系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的一致性表明,成矿金属元素源自下伏的长英质岩系。

2011 Vol. 30 (2): 154-161 [摘要] ( 2706 ) [HTML 1KB] [PDF 850KB] ( 2957 )
162 隋振民,陈跃军
大兴安岭东部花岗岩类锆石饱和温度及其地质意义

通过对花岗岩锆石饱和温度的计算,求得大兴安岭东部不同时代花岗岩浆的起源温度,为探讨花岗岩的形成条件和构造背景提供重要信息。计算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地区早古生代花岗岩、部分晚古生代I 型花岗岩( < 300 Ma) 、晚古生代A 型花岗岩( 260 ~ 290 Ma) 属于高温花岗岩,高热的产生与造山后伸展构造背景导致的软流圈上涌/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 部分晚古生代I 型花岗岩 ( > 300 Ma) 及侏罗纪花岗岩属于低温花岗岩,可能反映了一种有流体参与的与俯冲有关的构造背景; 白垩纪I 型花岗岩的锆石饱和温度与侏罗纪花岗岩基本相同,属低温花岗岩,其形成可能与流体的加入有关,流体可能来自古太平洋俯冲板片残留体; 而白垩纪A 型花岗岩属高温花岗岩,高热的产生可能与白垩纪时期板内伸展构造体制下岩石圈减薄导致的地幔岩浆底侵有关。

2011 Vol. 30 (2): 162-172 [摘要] ( 2041 ) [HTML 1KB] [PDF 2072KB] ( 2846 )
173 唐臣,柴鹏,孙景贵,王清海,陈行时,李怡欣,杨帆,刘勇胜
黑龙江伊春大安河金矿床区辉长岩的锆石U--Pb 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黑龙江伊春大安河金矿床与成矿密切相关的辉长岩系统年代学的研究结果及锆石的CL 图像和 Th /U 比值特征表明,辉长岩中锆石U--Pb 测年结果可划分为4 组,其年龄值分别为: 811 ~ 812 Ma、 480 ~ 502 Ma、259 Ma 和210 ~ 175 Ma。其中210 ~ 182 Ma ( 均值203. 4 ± 2. 5 Ma) 代表辉长岩的形成时代,岩浆从源区到就位结晶过程大致经历28 Ma; 其他3 组为捕获的碎屑锆石,揭示该区晚元古代、中寒武世、晚二叠世曾发生过强烈的地壳增生作用; 从岩浆演化与矽卡岩化作用角度分析,成矿作用发生在岩体就位过程或早侏罗世中期( 均值189 ± 3 Ma) 的伸展阶段。

2011 Vol. 30 (2): 173-179 [摘要] ( 2268 ) [HTML 1KB] [PDF 1716KB] ( 2876 )
180 杨乃峰,高波,赵玉林,孙珍军,李超
小兴安岭二龙山林场堆晶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小兴安岭北部二龙山林场辉长岩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的测试分析结果显示: 二龙山辉长岩为钙碱性系列、偏铝质岩石; δEu 正异常,Sr 元素含量富集明显,具有堆晶辉长岩特征; Rb /Sr、Nb / Ta、LILE/HFSE、Th /Ta、Nb /U 和Nb /La 比值特征均显示,辉长岩岩浆来自受到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源区。Nb /Zr、Th /Nb、Th /Ta 和Ta /Hf 比值特征及对Th /Hf --Ta /Hf 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投点表明,二龙山辉长岩形成于陆内拉张环境。

2011 Vol. 30 (2): 180-185 [摘要] ( 2563 ) [HTML 1KB] [PDF 849KB] ( 2979 )
186 刘林,
堰沟地区钒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从矿床产出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沉积环境与岩相、赋矿层位与含矿岩系及区域钒矿的对比等方面,对堰沟钒矿成矿地质背景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堰沟钒矿是赋存于早志留世大贵坪组黑色岩系中的沉积型钒矿,广泛分布于平利古陆北缘早志留世大贵坪组黑色岩系中,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

2011 Vol. 30 (2): 186-191 [摘要] ( 2164 ) [HTML 1KB] [PDF 382KB] ( 2565 )
192 杨明春,刘永江,韩国卿,王长兵,温泉波,赵英利,梁琛岳,米晓楠
内蒙古伊敏地区下石炭统红水泉组砂岩物源分析及其构造意义

碎屑沉积物成份与源区构造环境、构造背景及源区岩石性质密切相关。通过对伊敏地区红水泉组砂岩样品进行砂岩碎屑颗粒成分统计、地球化学特征及碎屑锆石LA--ICP --MS U--Pb 年代学等物源分析方法,确定红水泉组砂岩为长石岩屑砂岩,物源区构造背景主要为大陆岛弧环境,其物源类型为切割型岛弧。红水泉组砂岩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338 ± 3 Ma,该年龄值表明红水泉组形成的时代为早石炭世密西西比中期的韦宪阶或之后。903 ~ 1 676 Ma 的分散元古界锆石年龄和~ 780 Ma 新元古代锆石年龄峰值,可能反映南蒙古微板块基底年龄信息。~ 500 Ma 和~ 380 Ma 的年龄峰值指示源区可能经历了多期岩浆事件: ~ 500 Ma 的岩浆锆石物源可能来自额尔古纳与兴安地块闭合相关的后造山花岗岩, ~ 500 Ma 的变质锆石可能来自变质基底, ~ 380 Ma 的物源可能反映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至少在晚泥盆世开始碰撞拼贴,并导致该区存在一个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岩浆弧。

2011 Vol. 30 (2): 192-207 [摘要] ( 2730 ) [HTML 1KB] [PDF 1497KB] ( 3400 )
208 王鹏昊,谢永海,李广业
三维构造恢复中原位归属问题的方法技术

针对目前复杂构造三维恢复过程中地质体产生空间位置变化的不确定性,采用三维原位恢复方法,以巴楚断隆S1 构造为例,通过对比S1 构造恢复过程中所选取的标准区域与样本区域在构造变形前后的空间位置变化,分析构造变化过程中S1 构造整体模型的位置变化规律; 并据此将构造复原后的模型整体变化至初始位置,消除S1 构造因去掉石炭系顶面断距带来西南方向的位移,也消除了因去掉石炭系褶皱所带来西南方向的位移。研究表明,运用三维原位恢复技术,能够确保地质模型在构造复原前后空间位置不变,进而保证研究主体在构造恢复过程中空间位置的相对稳定,为分析构造变形带来的影响奠定空间比较基础。

2011 Vol. 30 (2): 208-212 [摘要] ( 1816 ) [HTML 1KB] [PDF 563KB] ( 2487 )
213 王亚东,张涛,李仕远,郑建京,郭建明,孙国强
地震剖面记录的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柴达木盆地被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围限,新生代盆地发育受周边山体隆升的控制。柴西地区是整个盆地内构造最复杂的地区,形成了NWW 和NEE 走向的两套断裂体系,地震剖面上明显发育生长地层。为研究柴西地区构造运动模式及期次与周边山体及断裂活动之间的关系,基于该区主干地震剖面的最新解译成果,对剖面中的断裂及生长层序进行分析。确定柴西地区新生代活动断裂集中在3 个时期,分别控制不同生长层序的发育: 早期活动的断层控制生长层序1 的发育( TR ~ T3 , 53. 5 ~ 31. 5 Ma) ,晚期活动断层控制生长层序2 的发育( T'2 ~ 现今,14. 9 ~ 0 Ma) ,新生代以来一直活动的断层也控制着一套生长层序。区内构造演化主体方向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前不断向盆内扩展并共同调节构造展布方向。

2011 Vol. 30 (2): 213-223 [摘要] ( 2718 ) [HTML 1KB] [PDF 1803KB] ( 2797 )
224 单玄龙, 张俊锋, 罗洪浩
尤因塔盆地P. R.泉始新统油砂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

尤因塔盆地P. R.泉位于美国犹他州东北部,油砂资源丰富,油砂矿藏面积约650 km2,油砂储量约6. 76 × 108 t,储层为始新统绿河组湖泊三角洲相砂体。晚白垩世到古近纪拉拉米运动使盆地由海相转变为陆相盆地。古新世末—始新世,尤因塔湖在盆地内分布广泛,并沉积了两套巨厚的绿河组烃源岩。其中绿河组上部的中始新统烃源岩厚达150 m,有机质丰富,且仍处于低熟阶段,约30 Ma 以来,产生了大量的低熟油。P. R.泉油砂矿藏为斜坡降解型成藏模式,发育5 套广布的三角洲砂体,储层物性好。绿河组上部烃源岩生成的低熟油沿着深入烃源岩中的连续砂体经过长距离的运移,进入 P. R.泉绿河组三角洲的砂岩储层中,经过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最终形成油砂矿藏。

2011 Vol. 30 (2): 224-230 [摘要] ( 2489 ) [HTML 1KB] [PDF 1141KB] ( 2942 )
231 白雪峰, 张海桥
海拉尔盆地巴彦呼舒凹陷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

海拉尔盆地巴彦呼舒凹陷发育大磨拐河组一段、南屯组二段及南屯组一段等3 套主力烃源岩层系。对本区内已钻7 口探井烃源岩分析评价表明,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 型为主,整体达到好烃源岩标准,但烃源岩成熟度差别较大; 凹陷深部3 套源岩均属成熟烃源岩,西部陡坡带虽然暗色泥岩厚度大,但受后期构造运动影响,只有南一段为成熟烃源岩,南二段和大一段均属于未熟--低熟烃源岩。原油色谱--质谱分析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表明,本区南屯组原油主要来自该组烃源岩,为自生油气。

2011 Vol. 30 (2): 231-237 [摘要] ( 2479 ) [HTML 1KB] [PDF 699KB] ( 2811 )
238 朱萌,王兴志,张帆,尹宏,蒲俊伟,张本健,陈波
null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坝气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颗粒型白云岩和晶粒型白云岩储层的成岩演化过程复杂,各种成岩作用发育,储层质量的好坏受成岩作用影响明显。储层内部鸟眼孔、生物体腔孔、晶间孔和粒间孔等原生孔隙在经过压实压溶作用、多期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膏等胶结作用后基本消失。表生期和埋藏期的溶蚀作用决定了粒间溶孔、粒内溶孔、藻黏结“格架”溶孔和晶间溶孔等次生孔隙的形成。而多期白云石、石英和碎屑物质的胶结和充填作用又导致这些次生孔隙大幅缩小,局部消失,最终在构造破裂作用的影响下,成为现今该层段的主要储集空间。

2011 Vol. 30 (2): 238-243 [摘要] ( 2434 ) [HTML 1KB] [PDF 731KB] ( 3385 )
244 吴春勇, 苏小四, 郭金淼, 董维红
鄂尔多斯沙漠高原白垩系地下水水化学演化的多元统计分析

结合稳定同位素( D、18O、13C) ,应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两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鄂尔多斯沙漠高原白垩系含水层地下水水化学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环河组和洛河组地下水均可分为3 大类,且大致在地下水补给区、径流区和排泄区分别聚类,每一类的水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特征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研究区地下水均起源于大气降水,发生了岩盐溶滤、碳酸盐矿物溶解、硫酸盐矿物溶解、硅酸盐矿物溶解和阳离子交换等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相对洛河组地下水,环河组地下水水化学演化特征还受到了大气降水稀释作用和酸碱演化的影响。

2011 Vol. 30 (2): 244-253 [摘要] ( 2388 ) [HTML 1KB] [PDF 781KB] ( 2753 )
254 张海燕, 王新民, 徐运辉, 王童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中国人均水资源量趋势分析

作为水资源贫乏国家之一,中国水安全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了解中国人均水资源组成情况及其发展势态非常必要。利用2000 - 2007 中国地表水和地下水数据对人均水资源量进行回归分析和状态空间模型预测,计算出人均水资源量在此段时间内受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平均影响及其随着时间的平均变化。模拟地表水和地下水对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影响的动态,显示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增长率随时间具有下降趋势,但近年来下降幅度逐渐减小。结果表明中国近年来的水资源管理总体具有成效。

2011 Vol. 30 (2): 254-258 [摘要] ( 2068 ) [HTML 1KB] [PDF 278KB] ( 2771 )
259 宋凡, 张玉玲, 张宇, 闫佰忠, 贾志杰
伊通河冬季冰冻浓缩状态下无机污染物分配规律的室内模拟

为研究冬季冰冻浓缩状态下无机污染物分配规律,采集长春市伊通河冬季水样,在分析伊通河不同季节水质基础上,选取F -、TFe、TP、COD 四项指标进行冰冻浓缩状态下室内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不同冰冻程度情况下,初次冰冻上层冰中的COD、TP、TFe、F - 值均低于河水和冰下层水; 用冰冻3 h 后的冰下层水进行二次冰冻,上层冰中的F -、TFe 值仍低于冰下层水,而COD 值高于冰下层水; 随着pH 值及离子初始浓度的不同,TFe、TP - 在冰上层离子含量有明显变化,说明在冰冻浓缩状态下,可以有效控制结冰层水质。

2011 Vol. 30 (2): 259-264 [摘要] ( 2140 ) [HTML 1KB] [PDF 524KB] ( 2539 )
265 杨平,王童,陶占盛,王新民
WASP 水质模型在河流富营养化问题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真实地刻画河流富营养化问题。基于这一模型,运用WASP 水质模型对浑河支流细河2007 年污染质运移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并对模拟的效果进行分析与解释。结果显示, 7 月份在靠近工业园区和居民区附近河段,BOD 浓度> 140 mg·L - 1,污染严重,其主要原因为工业废水和居民污水的大量排放,表明基于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WASP 较以往的经验回归等统计模型更能反映河流富营养化问题的动态变化规律。

2011 Vol. 30 (2): 265-269 [摘要] ( 2282 ) [HTML 1KB] [PDF 344KB] ( 3169 )
270 王建国,杨德明,陶景梅
基于GIS 及聚类分析法的抚顺地区地质灾害综合评价

采用GIS 手段建立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多影响因素空间数据库,确定本区域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评价体系。运用GIS 技术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结合评价分级准则,对地质灾害影响因素进行处理,采用聚类分析法初步确定4 类地质灾害聚类区。Ⅰ类区为抚顺市区工程活动主导因素型地质灾害区; Ⅱ 类区为沟谷盆地及其边缘工程活动诱发因素型地质灾害区; Ⅲ类区为北部及中部丘陵工程活动微弱因素型地质灾害区; Ⅳ类区为南部低山丘陵自然因素主导型地质灾害区。

2011 Vol. 30 (2): 270-276 [摘要] ( 2345 ) [HTML 1KB] [PDF 543KB] ( 2904 )
277 王培茂,杨冬红,高茹,李安帮,刘财
基于匹配小波包算法的地震信号去噪

地震资料的信噪比是影响地震资料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的去噪方法中,在滤波的同时会损伤有效信号,因此提出基于匹配算法的去噪方法,利用和地震信号匹配的小波包对信号进行分解,用选出的波形代表有效信号达到去噪的效果。实验分析表明,利用匹配小波包算法能够很好地压制地震信号白噪声,提高信噪比。当噪声能量小于有效信号周期能量时,小波包算法去噪效果比小波收缩阈值法好,信噪比提高5 dB ±。

2011 Vol. 30 (2): 277-281 [摘要] ( 2301 ) [HTML 1KB] [PDF 1207KB] ( 2947 )
282 李金泉,韩立国,罗金梅,党丹,乔振民
基于qp 波及qs 波衰减系数检测裂缝的方法

裂缝储层预测是当前国内外油气勘探中的重点和难点,而裂缝储层预测最关键的问题是裂缝发育带的检测。基于qp 波、qsh 波、qsv 波的衰减系数对裂缝发育带的检测,利用Hudson 理论模型经数值计算,分别研究了裂缝密度、入射角及频率对qp 波、qsh 波、qsv 波衰减系数的影响。理论模型试算表明,频率和裂缝密度是影响衰减系数的主要参数,而裂缝中充填物不同时,衰减系数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为利用qp 波、qsh 波、qsv 波衰减属性检测裂缝发育带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1 Vol. 30 (2): 282-288 [摘要] ( 2434 ) [HTML 1KB] [PDF 960KB] ( 3002 )
289 张颖,王清,王玉杰,马骏骅,杨静,王吉亮
堆载预压下天津滨海吹填土的固结特性

吹填造陆已成为沿海地区解决土地匮乏的有效方法。为使吹填土迅速排水固结以缩短工期,以天津滨海新区的吹填土为研究对象,在无外力自重固结下,通过静水沉降以及室内试验等方法研究吹填土的基本性质和沉降特征,并对固结度、沉降速率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吹填土的固结程度,得出天津吹填土的固结和沉降特性。结果表明: 等幅水头逐级加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抑制了低渗透性土体即“泥皮”的形成; 当水头高度为45 cm 时,土体固结度接近100%; 距离排水管越近,固结情况愈好; 堆积荷载增大,渗流速率变小,土体趋向固结。

2011 Vol. 30 (2): 289-295 [摘要] ( 2329 ) [HTML 1KB] [PDF 536KB] ( 2808 )
296 彭湘林,王清,夏玉斌,陈允进
真空预压法加固吹填土的模型箱试验

大连大窑湾三期工程所处理的土体为含水率> 120% 的超软土。为研究超软土的处理方法,采用袋装沙井、滤膜等效孔径80 ~ 100 μm 和孔径< 75 μm 的3 种排水体,0. 4 m 及0. 8 m 的2 种排水间距,共计6 个试验箱进行真空预压法试验研究。通过对表面沉降形态进行沉降优化计算,采用3 种模型进行沉降预测,结合监测与计算结果,认为排水体间距为0. 4 m、等效孔径≤75 μm 的国产B 型排水板效果最佳。

2011 Vol. 30 (2): 296-300 [摘要] ( 2295 ) [HTML 1KB] [PDF 416KB] ( 2678 )
301 吕朋,孙友宏,李强
地热井U 型管周围土壤温度场的ANSYS 模拟

埋管换热器和岩土的传热是个复杂过程,利用有限元仿真分析两者的传热过程是有效的办法。通过与单井二维模型的对比分析,建立二维群井传热模型,模型为9 口间距为4 m 的储热井,模型传热过程遵循经典传热理论。按照ANSYS 网格划分原则,将求解区域划分为最大边长0. 1 m,最小边长 0. 01 m 的单元。在地埋管内侧加载热流密度,外边界加载地温边界条件,经过模拟72 h 的储热过程,精确得出群井周围岩土体的温度场变化规律,求解区域最高温度为40. 263℃,最低温度为10℃,影响半径约1. 4 m,温度的升高幅度会减缓,并得到了温度及热量迁徙的规律。模拟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相符。

2011 Vol. 30 (2): 301-306 [摘要] ( 2395 ) [HTML 1KB] [PDF 597KB] ( 2885 )
307 韩冰, 路来君
地学G4 I 系统中空间元数据的设计技术

地学G4 I 系统是以四学科( 地质学、地理学、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学) 地学数据集成为基础,以中大比例尺矿产资源评价为服务目标的计算机系统。由于跨学科地学空间数据集成涉及到众多技术,其中空间元数据的内容与应用构成本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就元数据的概念及元数据在本系统中的具体内容、作用、标准及研究现状等进行探讨,并针对本系统提出元数据管理子系统的设计框架。

2011 Vol. 30 (2): 307-312 [摘要] ( 1684 ) [HTML 1KB] [PDF 493KB] ( 2338 )
 

最 新 动 态

 
 
世界地质(中文版)获“2016年度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奖
网站开通及严正声明
                  更多 
 

友 情 链 接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库
                  更多 
 
版权所有 © 《世界地质》编辑部
地址:长春市西民主大街938号 邮编:130026 电话:0431-88502587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