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网络首发

网络首发


说明:最新在线预出版文章, 内容和格式将与印刷版一致(除了页码), 您可以通过doi直接引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马培淞1, 2, 3, 焦阳4, 方石1, 2, 3∗, 卢天军5, 刘鑫5, 何春生5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5-02
    为深入揭示松辽盆地四方台组古气候特征, 推断气候变化的控制因素, 完善气候演化蕴藏的信息, 本文对乾安地区ZKQA1--1 井140. 0 ~380. 5 m 岩心进行了磁化率和色度测试。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发现, 磁化率和色度数据与地层深度相关性较弱, 亮度L∗与红度a∗和黄度b∗呈负相关, 红度a∗与黄度b∗呈正相关, 显示数据受后期成岩作用影响很小, 具有可靠的古气候指示意义。通过spss 聚类分析, 分别将高频磁化率、低频磁化率、频率磁化率、亮度L∗、红度a∗和黄度b∗进行一次滤波处理, 每种数据得到4 个滤波均值; 并将滤波后的数值根据古气候替代指标指示情况分为冷干、较冷干、较暖湿和暖湿4 种气候类型。为避免磁化率和色度数据在半定量分析气候类型过程中产生误差,对6 组数据代表的气候类型分别进行赋值处理( 冷干0. 5, 较冷干1. 5, 较暖湿2. 5, 暖湿3. 5), 根据深度求和取均值并结合岩性和测井资料在时间尺度上综合分析。结果显示: ZKQA1--1 井四方台组岩心磁化率和色度数据指示Campanian 中期76. 08 ~75. 65 Ma 时期为较冷干气候, 此阶段的古温度降低与赤道辐合带迁移响应; Campanian 中晚期75. 65 ~74. 32 Ma 时期为较暖湿--暖湿气候, 在75. 55 Ma出现古温度极高值, 而75. 55 ~74. 32 Ma 的古温度略下降与Campanian 中晚期的CMBE 气候事件响应;Campanian 晚期, 74. 32 ~73. 19 Ma 时期为冷干--较冷干气候, 73. 19 ~ 72. 86 Ma 时期为较暖湿气候,在74. 13 Ma 出现古温度的极低值, 此阶段74. 13 ~72. 86 Ma 的古温度上升可能与Campanian 晚期的德干玄武岩喷发事件前夕间歇性火山活动响应。总体来看四方台组古气候与全球气候响应良好, 为相对温暖干燥的气候类型。
  • 尹璐, 周全, 王猛, 郭宇航, 李岩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5-02
    利用机器学习技术, 根据测井数据集中各样本的特征向量对岩性进行分类时, 通常需要先对数据集进行清洗和预处理, 发现其中缺失的数据集和异常值。受测井曲线失真或井间曲线数量差异的影响, 用于岩性识别的测井数据集通常是不完整的, 存在大量缺失数据和异常值, 使得大多数机器学习方法难以直接应用。针对这一问题, 提出了基于部分距离策略的K--近邻算法(PDSKNN)。该算法基于一种能够计算含有缺失值的特征向量间距离的方法(PDS) 改进传统的K--近邻算法( KNN), 实现了对不完整数据集的直接应用。在某地区复杂火成岩储层的岩性识别任务中, 对PDSKNN 算法进行了实际应用测试。当数据缺失率为2. 7%,PDSKNN 算法岩性识别准确率高达91. 90% 。这一结果表明, PDSKNN 算法在算法层面有效地解决了数据集不完整的问题。为了进一步验证PDSKNN 算法的有效性, 通过随机删除数据集部分数据来提高缺失率, 并观察识别准确率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 随着缺失率的升高, 识别准确率逐渐降低。但即使缺失率达到20% , PDSKNN 算法的识别准确率依然保持在80% 以上。这一结果证明了PDSKNN 算法能够在数据缺失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识别准确率。最后, 通过模拟不同井中曲线缺失情况, 对PDSKNN 算法的识别效果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 随着曲线缺失数量的增加, 井中岩性识别效果有所降低, 但依然保证了大部分井段的识别效果。表明PDSKNN 算法对井中曲线缺失有着较强的鲁棒性。
  • 兰志鹏, 单玄龙∗, 衣健, 李昂, 朱峻永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4-29
    摘要: 准噶尔盆地达巴松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分布广且横向变化快, 明确其空间展布规律是储层研究关
    键。 但在勘探过程中发现, 火山岩的岩性复杂、 火山机构保存不完整、 喷发旋回较为频繁。 笔者基于
    6 口钻井岩心观察、 常规测井曲线资料、 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及三维地震资料, 划分火山喷发旋回, 刻
    画火山机构及岩相, 分析火山岩分布与断裂匹配关系及火山喷发旋回的油气地质意义。 研究表明, 达
    巴松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可划分为 4 个旋回: 基性旋回 1 (323 ~ 319 Ma) 发育玄武岩、 玄武质凝灰岩,
    钻遇厚度约 425 m; 中性旋回 2 (311 ~ 310 Ma) 为安山岩、 安山质凝灰岩, 钻遇厚度 414 m; 中酸性
    旋回 3 (310 ~ 306 Ma) 发育英安质凝灰岩及安山岩, 钻遇厚度 281 m; 酸性旋回 4 (306 ~ 304 Ma)
    为流纹质凝灰岩, 钻遇厚度约 174 m。 根据地震资料解释表明, 达巴松地区火山机构可划分为基性盾
    状及中酸性丘状火山机构, 旋回 1 基性火山岩分布广泛, 整体厚度较大, 火山机构主要为基性盾状火
    山机构, 分布主要受海西中—晚期 NE--SW 断裂控制; 旋回 2 中性火山岩分布最广, 其分布主要受海
    西中—晚期 NE--SW 断裂控制, 火山机构主要为中酸性丘状火山机构, 火山岩多为中心式喷发; 旋回
    3 中酸性火山岩分布, 火山岩以中心式喷发为主且存在多个厚度中心, 整体厚度较大, 火山机构以中
    酸性丘状火山机构为主; 旋回 4 火山活动减弱, 火山岩分布面积显著缩小。 物性分析表明, 旋回 2、 3
    火山岩优质储层发育, 火山岩物性好, 可作为达巴松地区火山岩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层位。

  • 朱峻永1, 单玄龙1∗, 李昂1, 阿布力米提·依明2, 刘海磊2, 王江涛2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4-25
    准噶尔盆地的勘探重心开始由凹陷生烃中心逐渐转到周缘凸起区, 了解油气藏在达巴松凸起的展布特征尤为重要, 笔者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解释与多种实验分析等手段, 对达巴松凸起优质储层主控因素及发育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认为, 达巴松凸起在喷发时期处于水下的还原环境, 石炭系火成岩以中基性岩为主, 包括火山通道相的辉绿岩、水下降落沉积亚相的晶屑凝灰岩、水下火山碎屑流亚相的角砾岩屑凝灰岩、水下溢流相的玄武岩和安山岩以及火山沉积相的沉凝灰岩, 其中水下火山碎屑流亚相的角砾岩屑凝灰岩与火山通道相的辉绿岩为研究区优势岩性岩相, 角砾岩屑凝灰岩的孔喉分布较集中, 连通性好, 小孔喉贡献较大, 辉绿岩的孔喉分布较分散, 连通性较好; 研究区火成岩储集空间以晶内溶蚀孔、基质溶蚀孔、构造裂缝和溶蚀缝为主; 石炭系火成岩孔隙度小于5% 占51. 9% , 介于5% ~12% 占29. 6% , 大于12% 占18. 5% , 渗透率小于1 × 10 -3 μm2 占81. 5% , 介于(1 ~5) ×10 -3μm2 占16. 6% , 大于5 ×10 -3μm2 占1. 9% , 整体属于中低孔--低渗储集层; 有效储集层的形成受岩性岩相、溶蚀作用、裂缝的控制, 是岩性岩相为基础, 裂缝主导下的风化溶蚀改造型储层。在具备优势岩性岩相、遭受风化溶蚀、活动性流体溶蚀以及裂缝发育地区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 马润泽, 王凤艳∗, 王明常, 安志磊, 杜佳涛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4-25
  • 李雨阳 1, 刘舫 2∗, 胡文君 2, 李芹 2, 冯予泽 1, 杨长保 1, 陈天逸 1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4-22
    摘要: 针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独特的温带森林植被, 开展了关于多源遥感影像覆盖分类的研究, 旨
    在利用现代遥感技术与先进的机器学习方法, 对复杂的植被类型进行精细分类, 从而更好地理解该区
    域的生态环境状况, 并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采用多尺度图像分割技
    术, 将原始遥感影像分解成一系列具有相似纹理和颜色特征的小区域, 有助于减少数据冗余并突出植
    被的不同特征; 接着对这些分割后的图像进行特征优化, 提取能够有效区分不同植被类型的特征参
    数; 随后将这些优化后的特征参数输入至 3 种不同的机器学习分类器中进行训练和测试, 包括支持向
    量机、 C5. 0 决策 树 以 及 随 机 森 林。 实 验 结 果 显 示, 在 分 类 精 度 方 面, 随 机 森 林 精 度 最 高, 达
    91. 33% , C5. 0 决策树精度达到 89. 59% , Kappa 系数分别为 0. 90 和 0. 88, 而支持向量机的分类精度
    较低, 仅为 58. 96% , Kappa 系数为 0. 54。 这一结果表明, 对于植被覆盖类型区分以及其他地物的识
    别, 随机森林算法具有显著优势, 不仅能够在复杂背景下准确区分不同的植被类型, 还能有效识别其
    他地物, 如道路、 建筑物等。
  • 张家荣 1, 张镕哲 1, 李桐林 1∗, 康鑫泽 1, 邓馨卉 2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4-18

  • 王令旭 1, 曾昭发 1, 2∗, 鹿琪 1, 2, 闫家贺 1, 王浩宇 1, 胡传为 1, 3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4-18
    为探究特定介质中地下浅层埋设目标的电磁波探测响应特征, 满足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及未知目
    标探测的迫切需求, 基于深入分析矩形波导理论, 笔者设计了一款专为探地雷达系统使用的高性能天
    线。 首先, 依据电磁波在矩形波导中的传播特性, 构建了天线的基础模型, 计算了天线的截止频率,
    并选定单极子探针作为有效激励源。 其次, 利用电磁仿真平台 (Ansys electronics desktop, AEDT) 中
    的高频结构仿真器 (high frequency structure simulator, HFSS), 对天线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优化。 通
    过深入分析单极子探针在矩形波导内的安装位置与插入深度对天线传输特性的影响, 精确调控了天线
    的 S11 反射系数、 电压驻波比 (voltage standing wave ratio, VSWR) 及辐射方向图。 最后, 为验证理论
    分析与仿真结果的准确性, 采用铝箔板材料制作了天线实物, 并在受控的沙槽中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
    (vector network analyzer, VNA) 搭建探地雷达系统进行实地测试, 通过调整天线的探测高度来覆盖不
    同深度的地下目标。 实验结果表明, 该天线能够稳定、 准确地识别并成像所有预设目标。 基于矩形波
    导的探地雷达天线, 在精细调节探针的插入深度和其到矩形波导短路面的长度后, 可以实现天线阻抗
    的最佳匹配, 展现出卓越的定向性、 超宽带以及高分辨率等特性, 为城市地下空间管理及未知目标探
    测提供了一种高效、 准确的新工具。
  • 岳政名 1, 姜涵哲 2, 孙晟妤 2, 孙也涵 2, 王紫一 2, 蒋立军 2∗, 潘军 2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4-14
        为探讨海冰时空分布特征对海洋灾害预警、 资源开发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性, 在海冰厚
    度遥感反演建模的基础上, 笔者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进行冬季不同月份渤海辽东湾海冰空间分布范
    围、 海冰厚度信息提取及规律分析。 首先基于方差分析方法筛选对海冰厚度差异具有显著响应的敏感
    波段, 并基于回归分析方法构建海冰厚度--敏感波段反射率统计关联模型, 然后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
    进行渤海海域海冰厚度反演和海冰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 Landsat 卫星的红光波段数据
    在反演海冰厚度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 利用该波段数据所建立的回归统计模型, 其线性拟合回归
    平方和高达 0. 975 1, 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采用 Landsat 红光波段数据反演渤海辽东湾
    海域海冰时空分布结果显示: 从每年 12 月下旬开始, 渤海盘锦和营口等区域率先结冰, 而到翌年 1
    月下旬, 渤海各区域的海冰达到最厚、 分布面积最大。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 2 月上旬各区域海冰开始
    逐渐消退, 至 3 月上旬基本完成消退过程。 冬季各月份的薄冰占比普遍较高, 而厚冰则较低; 空间
    上, 纬度较高或靠近岸边的区域结冰时间较早、 冰层厚度大、 退冰时间较晚, 反之, 在低纬度区域海
    冰结冰较晚, 且退冰较早。
  • 袁浩伦 1, 李赛 2, 彭海洋 3, 刘晨阳 1, 杜立志 1∗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4-14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基于介质电阻率差异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 因其无损和高效的特点, 广
    泛应用于地下异常体的探测与评估。 笔者以金矿采空区为研究对象, 通过数值模拟对采空区可能存在
    的异常特征进行模拟分析, 并结合实地探测验证了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采空塌陷区探测中的适用性, 为
    采空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温纳、 偶极--偶极、 温纳--斯隆贝格和单极--单极 4 种电极排列方式,
    利用 RES2DMOD 正演软件分别建立单一孤立低阻异常体和半高阻半低阻异常体模型, 模拟采空区完
    全充水和不完全充水的情况。 通过 RES2DINV 反演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最小二乘法反演计算。 结
    果表明, 偶极--偶极装置在完全充水异常体的反演中表现最佳, 能够清晰定位和准确描述低阻异常体
    的几何形状和电性特征, 显示较高的分辨率。 对于不完全充水的半高阻半低阻异常体, 各装置的反演
    精度有所下降, 其中偶极--偶极装置的表现仍优于其他装置, 能够较好地反映异常体的分布特征。 在
    实际探测中, 采用偶极--偶极装置进行探测, 采集数据经过处理后, 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域的 115 m 处
    (深度约 30 m) 存在低阻区。 结合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推断该区域为采空塌陷区。 探测结果表明,
    偶极--偶极装置能够有效反映采空塌陷区的范围和特性, 对采空异常体的大体范围推测和发育深度估
    算具有重要意义
  • 徐梦霞, 王明常, 王凤艳, 纪雪, 刘星男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4-14
        为提高基于遥感数据提取侵蚀沟信息的精度, 提出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和面向对象影像分析的侵蚀沟提取模型, 用以提取吉林省德惠市侵蚀沟的分布信息, 以期对侵蚀沟的产生起到预警作用。 研究融合了 Sentinel--1 雷达数据、 Sentinel--2 光学遥感影像和研究区地形数据, 采用多尺度分割方法对研究区地物进行分割。 基于多尺度分割结果, 提取强度、 纹理、 光谱、 指数、 地形和几何特征用以构建多维特征集, 利用随机森林基尼指数对特征贡献度进行评估和筛选, 获取最优特征集。 构建基于面向对象影像分析的随机森林提取模型对研究区的侵蚀沟信息进行提取, 采用生成随机点并对其目视解译的方法对提取精度进行评估。 为进一步探究多源数据融合对侵蚀沟提取精度的影响, 基于相同的样本数据集, 针对不同数据源对研究区侵蚀沟进行提取并比较其精度。 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侵蚀沟提取总体精度为 94. 03% , Kappa 系数为 0. 839, 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性能。 相较于单一的数据源, 多源数据融合具有更高的提取精度, 可为随机森林模型提供大量有效的特征值。 结果表明,德惠市侵蚀沟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 侵蚀沟整体呈东北—西南带状展布, 多位于居民地周边并与一定的水系相连, 对其侵蚀灾害需加以重视。
  • 张旭, 李文平, 蒋飞, 印婷, 林波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4-13
  • 于海滨, 王明常∗, 王凤艳, 刘子维, 揭磊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3-27
  • 郝艳凯1, 杜鹏飞2, 杨晋文2, 程钰翔3, 张延军1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2-25
    摘要:在大中型水电工程建设中,软岩作为复杂的岩石力学介质,其塑性变形特性给水电工程带来岩石力学问题,其遇水蠕变特性对岩体稳定性影响较大。为探讨含水条件下软岩蠕变的规律,笔者以毫州某发电站区域内的不同含水状态的泥质粉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干燥、天然和饱和3种不同含水状态下的三轴压缩蠕变试验,分析含水率对泥质粉砂岩蠕变速率与蠕变阶段的影响。根据岩石稳态蠕变与加速蠕变试验曲线的特征,在现有的西原蠕变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种考虑含水率影响的泥质粉砂岩的改进蠕变本构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水的存在影响泥质粉砂岩的蠕变变形,随着含水率的提升,岩石的瞬时应变和蠕变应变均呈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相同应力水平下,含水率越高,泥质粉砂岩的长期强度越低,进入稳态蠕变阶段需要的时间越长,蠕变变形量越大;当轴向应力未达到粉砂岩的长期强度时,泥质粉砂岩先产生瞬时应变且最终处于稳态蠕变阶段,当轴向应力超过粉砂岩的长期强度时,则会出现加速蠕变阶段;通过引入非线性黏塑性元件,将传统的西原体蠕变模型与之串联,构建的非线性黏弹塑性优化蠕变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描述软岩的加速蠕变阶段,并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 王聪1, 栗学磊2, 岳玉波3, 郑江龙2, 陈明春1, 罗章清1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2-09

    摘要:本文以研究复杂山地低信噪比地震数据成像优化为目的,依据噪音与有效反射信号在相干性上存在的明显差异,创建了有效的相干性约束噪音压制方法,为山地成像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针对起伏地表低信噪比地震数据面临的常规成像困难,提出起伏地表相干性约束高斯束偏移方法。利用高程时移修正消除了起伏导致的射线束分解不准确,并设计了束中心点与检波点的水平投影等效离散间隔方法,有效解决了起伏地表偏移存在的成像幅值不均衡弊端。在相干性约束方面,提出了新型稳定的复数域加权相干谱统计方法,并设计了有效反射信号的阈值提取和指数强化方法,实现了随机噪音与非相干性假成像的有效压制。利用2项合成数据与2项实测数据数值试验验证了该方法在噪音与假成像压制方面的有效性。起伏地表合成数据利用水平投影等效离散间隔方法实现了幅值均衡与划弧假成像压制;实测数据相干谱统计验证了加权相干谱比常规相干谱明显平滑稳定;层状模型合成数据利用相干谱阈值设置压制了大部分划弧假成像;实测山地数据证明了新提出的相干性约束方法对随机噪音的明显压制效果。新创建的相干性约束偏移成像方法在成像过程中有效压制了不具有相干性特征的噪音与假成像,明显提升了成像效果。

  • 张睿晨1, 郝国丽1, 刘玉虎2, 衣健1, 陆俊杰1, 庞赫1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2-09

    摘要: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查干花次凹可划分为南、北两部分。次凹北部与南部的火山岩油气藏的源储配置条件和储层物性条件相近,但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发现,次凹南、北部的断裂分布与断裂活动期次存在差异,且次凹北部的火山岩油气藏明显多于次凹南部。本次研究利用地震解释资料统计了查干花次凹主要活动断裂的产状以及活动期次,结合烃源岩埋藏史,对重点过井剖面进行二维油气运移模拟,对比了南、北部断裂活动与充注期次的匹配关系,分析了断裂活动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及火山岩油气藏分布南北差异的成因。研究表明查干花次凹的火山岩油气藏共经历登娄库期和泉头末期—青山口期2个充注期。中生界地层中发育伸展背景下的3个级别的断裂,二级断裂对油气成藏起主要作用,其中次凹北部的二级断裂较为发育,持续活动时间长、从火石岭期至泉头期末或至青山口期末,与充注期次匹配关系较好,可以作为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配合不整合面输导形成了较多火山岩油气藏;次凹南部的二级断裂分布少,活动期短,从沙河子期活动至登娄库期,断裂活动期次与充注期匹配性较差,断裂的控藏作用相较次凹北部小,且在油气运移中发挥的作用有限,部分活动性较好的断裂配合优势相带也能促进油气运移。断裂持续活动时间及断裂活动与油气充注期次的匹配情况是造成查干花次凹南、北部火山岩油气藏差异的主要原因。

  • 李翱鹏1, 2, 王春阳3, 吕鹏1, 刘万臻1, 2, 王福亮1, 苏斌1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2-06
    摘要:关于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时间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吉林中部地区在古生代期间主要受古亚洲洋构造体系的控制,是研究上述问题的理想场所。笔者对吉林中部大口钦地区杨家沟组岩屑杂砂岩和粉砂质板岩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杨家沟组的沉积时限和物源特征。地层最大沉积年龄采用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加权平均年龄进行限定,杨家沟组的2个岩屑杂砂岩样品(PM001-38-TW1和PM001-135-TW1)的沉积下限年龄分别为(255±5)Ma和(251±2)Ma,与二叠系—三叠系沉积界限年龄(251.902±0.024)Ma相符合。结合捕获自周围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235~227)Ma)]锆石的年龄和侵入到杨家沟组中二长花岗岩的年龄(223±2)Ma,认为研究区杨家沟组应形成于晚二叠世。全岩主、微量元素数据表明杨家沟组岩屑杂砂岩和粉砂质板岩的w(SiO2)为65.13%~70.73%,w(Al2O3)为14.75%~17.29%,w(K2O)为2.43%~3.87%,w(Na2O)为1.59%~3.26%,K2O/Na2O为0.75~2.34,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LREE/HREE=6.98~9.09,Eu/Eu*=0.56~0.70。CIA-ICV图解、物源区属性图解以及构造背景判别图解表明,杨家沟组物源沉积物经历了中等程度的风化作用,成熟度相对较高,其物源主要以长英质岩石为主,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或大陆岛弧背景下。杨家沟组的碎屑锆石年龄可划分为5组:古元古代(1 819~1 785 Ma)、中—新元古代(1 491~561 Ma)、寒武纪—石炭纪(522~301 Ma)、早—中二叠世(295~259 Ma)和晚二叠世—中三叠世(258~238 Ma)。结合前人对区域上岩浆作用的研究表明,杨家沟组具有双向物源特征(华北板块和兴蒙造山带)。杨家沟组的源区性质及古生物学证据表明其形成于碰撞造山向构造稳定环境转化的阶段。综合研究区的岩浆作用特征,认为古亚洲洋在吉林中部的最终关闭发生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
  • 臧兴运1, 2, 吕鹏1, 王聚胜1, 2, 李斌1, 2, 闫冬1, 2, 孙伟国1, 李翱鹏1, 王永胜1, 2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2-06
    摘要:为制约胶—辽—吉造山带东部的构造演化,笔者利用岩石学、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对大兴铁矿区变辉长岩-碳酸岩杂岩的岩石成因、成岩构造背景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大兴铁矿区变辉长岩-碳酸岩杂岩岩石类型有变辉长岩、碳酸岩、磁铁矿体,以变辉长岩为主。岩石化学研究表明,变辉长岩w(SiO2)在44.23%~48.80%之间,w(Na2O)在0.94%~2.86%之间,w(K2O)在0.51%~1.90%之间,w(TiO2)在0.42%~0.93%之间,w(CaO)在8.73%~14.78%之间,Na2O/K2O在1.12~2.27之间,MgO/(FeO+MgO)的比值介于0.54~0.60之间,(Mg2++Ni2+)/(Fe2++Fe3++Mn2+)为1.44~2.02,Mg/(Mg+Fe2+)为0.60~0.68,分异指数(DI)介于11.76~31.79,岩石呈现偏碱性的富铁、钠,低钾、钛的基性-超基性岩浆特征,分异作用较弱。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富集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w(Rb)(4.80×10-6~74.82×10-6),w(Ba)(83.09×10-6~430.10×10-6)],高场强元素Hf、Th、Ta等相对较为富集[w(Hf)(1.41×10-6~6.20×10-6)、w(Th)(0.51×10-6~28.91×10-6)、w(Ta)(0.47×10-6~9.91×10-6),∑REE(29.56×10-6~812.59×10-6)],Nb元素明显亏损[w(Nb)(2.94×10-6~36.01×10-6)];(Na2O+K2O)/TiO2比值为0.10~5.54,Zr/Y比值为1.93~5.67,La/Nb比值为0.54~1.73,La/Ta比值为5.53~11.13,Nb/U比值为1.51~14.23,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大陆拉斑玄武岩,同时具有板内碱性玄武岩性质。碳酸岩与变辉长岩互层出现,CaO/(CaO+MgO+Fe2O3+FeO+MnO)均值为0.98,w(MgO)均值为0.62,w(FeO+Fe2O3+MnO)均值为0.41,为钙质偏镁质碳酸岩,明显富w(Sr)(1 727×10-6~1 794×10-6)。杂岩体岩浆可能来自软流圈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大陆板内深大断裂带拉张的构造背景,并在上升过程中与地壳物质发生一定程度的同化混染作用。变辉长岩的锆石绝大多数具有核边结构,其核部色泽大多呈黑色,难以观察其内部结构,少数核部可见较宽的振荡环带,Th/U比值为0.23~4.19,具基性岩浆成因锆石特点,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2 098±11)Ma(MSWD=1.2,n=18),代表了辉长岩冷凝结晶年龄;其边部色泽相对较浅且均一,无环带,Th/U比值为0.03~3.22,为变质成因锆石特点,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 892±23)Ma(MSWD=2.2,n=14),代表了辉长岩变质年龄。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胶—辽—吉造山带东部在古元古代中期处于伸展构造环境,大兴铁矿区变辉长岩-碳酸岩杂岩体的形成可能与松江—祟善断裂带拉张作用有关。
  • 张剑1, 王明常1, 王伟2, 王典1, 韩复兴1, 丁庆1, 霍燕平1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1-26
    摘要: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监测手段难以实时获取路面坍塌隐患点。高效监测路面坍塌成为当前道路安全领域的关键挑战。针对这一难题,笔者提出了一种结合时序InSAR和小波变换的方法,通过分析沉降点变化周期获取路面形变信息,进而提取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化特征。对于时空演变特征明显的区域,进一步使用微动探测地震仪验证InSAR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我们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11月期间的52景Sentinel-1A影像,通过时序InSAR方法获取长春市中心城区的路面沉降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最大形变速率为-30.58 mm/a,最大累计沉降为-73.3 mm。选取标志性形变区域南湖大路进行分析,该区域内的最大形变为-28.44 mm/a,最大日均形变为-0.93 mm/d,最大累计沉降为-47.7 mm。针对沉降值显著点位,基于小波变换获取其沉降演变过程。结果证实,沉降严重区域同时受多个不同程度和层次的周期变化影响,这些周期性的时间尺度中还嵌套着影响沉降具体发展趋势的局部小周期。利用微动探测地震仪采集时空演变特征明显区域的实地数据,获得了南湖大路的地质剖面图。由剖面图可知,沉降显著点位发生泥浆灌入现象,进一步验证了沉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最终,对比南湖大路地铁施工区域的坍塌事件与本研究获取的沉降监测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验证了所提出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 王国栋1, 2, 刘畅1, 2, 冯玉辉1, 2, 刘亚明3, 阳孝法3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1-15

    摘要:为了探究巴西桑托斯盆地东部隆起带M地区白垩系火山机构优质储层分布,笔者基于钻井取心、常规测井曲线、三维地震以及测井物性等资料,利用火山岩岩石学与火山地层学方法,对巴西桑托斯盆地东部隆起带M地区白垩系火山地层,开展火山岩岩性、岩相、期次、火山机构类型及其与储层关系研究。结果表明,M地区共识别出4种火山机构类型,包括陆上基性板状熔岩、陆上基性充填状熔岩、水下基性单一厚层熔岩与水下基性多期叠置熔岩火山机构;M地区火山喷发期次共划分为5期,期次2发育陆上基性板状熔岩火山机构,期次3发育水下基性单一厚层熔岩与水下基性多期叠置熔岩火山机构,期次4发育水下基性多期叠置熔岩火山机构,期次5发育陆上基性充填状熔岩火山机构;M地区4种火山机构的储层物性,水下基性多期叠置熔岩火山机构最好,水下基性单一厚层熔岩火山机构中等,陆上基性板状熔岩和陆上基性充填状熔岩两类火山机构最差。综合以上结果,认为M地区仅发育水下基性多期叠置熔岩火山机构的期次4储层最好,发育水下基性多期叠置熔岩和单一厚层熔岩两类火山机构的期次3储层较好,发育陆上基性板状熔岩和陆上基性充填状熔岩火山机构两类火山机构的期次2和期次5储层最差。因此,研究区期次3与期次4火山岩可作为后续油气勘探的重点靶区。

  • 陈鹏, 张丹扬, 朱洪武, 殷佳伟, 王德海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1-13
    摘要:为查明沉积储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厘清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白垩系舒善河组的沉积特征及砂体发育规律,剖析沉积微相与储层砂体分布之间的关系。采用岩心分析以及测井分析方法识别岩性标志,主要包括岩石的颜色、成分、沉积结构、沉积构造、岩石类型及岩性组合;识别测井标志,包括定性方面的测井曲线特征以及定量方面的测井资料特征。采用系统的沉积学分析方法,主要为地质学方法,总结岩性及测井沉积相标志,建立沉积微相划分标准;通过单井相与剖面相分析垂向上和剖面上沉积相类型及其演化特征;利用砂地比分析沉积微相平面特征;利用砂体厚度分析砂岩在区域上的分布规律。综合岩心与测井数据,建立了1套沉积微相划分标准,绘制了1个单井相图及横纵2个剖面相图,完成了4个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图及砂体展布图,并总结了区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沉积模式。TP12-8井区舒善河组上段属于浅水缓坡型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及河道侧缘3个沉积微相,物源来自托甫台以南地区。由于沉积环境为大型氧化宽浅湖盆,因此具有独特的沉积特征;不同于一般的水下沉积,TP12-8井区沉积物呈氧化色如棕色;砂体叠片发育,以细砂岩为主,平面上约占总面积的75%,砂体厚度可达1.4~23.9 m;水下分流河道是研究区主体沉积相,河口坝不发育,河道入湖之后持续推进延伸,呈条带状贯穿整个研究区,宽度达1.5~9.0 km。
  • 董秦玮1, 2, 孟庆涛1, 2, 王莹1, 胡菲1, 2, 于浩1, 2, 唐佰强1, 2, 张恩威1, 2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1-13
    摘要:松辽盆地是中国陆相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盆地之一,其中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一段及二段下部是页岩油的重点攻关层系。针对长岭凹陷该层段沉积相划分不明确,展布不清晰等问题笔者开展研究,为研究区页岩油勘探和选区提供地质依据。本文基于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青山口组一段及二段下部钻井岩心、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岩相、沉积构造、测井等方面对研究区目的层段的沉积相进行细致地研究。将研究区目的层段划分为湖泊和三角洲2种沉积相,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半深湖及深湖4种沉积亚相。前三角洲及半深湖亚相为页岩油勘探开发的优势沉积相。水进体系域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亚相,垂向上2种亚相自下而上发育渐缓,横向上两种亚相向湖盆边缘逐渐减退。高水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半深湖及深湖亚相,垂向上2种亚相沉积厚度较大,横向上2种亚相向湖盆中心延伸。水退体系域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及半深湖亚相,垂向上半深湖亚相自下而上发育渐缓,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亚相沉积厚度逐渐增加,横向上半深湖亚相向着湖盆中心减退,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亚相向着湖盆中心延伸。优势沉积相带主要发育于水进体系域晚期和水退体系域早期。
  • 朱洪武, 张丹扬, 陈鹏, 殷嘉伟, 戚炳坤, 王德海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1-13
    摘要:为分析克拉玛依油田四1区下克拉玛依组(简称克下组)油藏的岩石学特征、粒度分布特征、沉积相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选取D16井作为研究区的标准井,其钻井岩心作为观察和实验的主要数据来源,运用岩心观察、岩石矿物薄片鉴定和筛析法,获取四1区克下组储层的颜色、岩性、沉积结构与构造、岩石矿物成分和含量等岩石学资料及粒度分布统计数据。根据岩心颜色、岩性组合、结构构造、粒度概率累计曲线、C-M图解、结构参数散点图等沉积相标志识别四1区克下组的沉积相类型。同时结合全区一百多口井的物探数据,应用测井相的方法,将D16标准井的沉积相模式辐射到工区内其他井上,通过拉取连井剖面,分析沉积微相和砂体在剖面上的分布规律。根据砂岩的厚度等值线图,分析沉积微相和砂体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D16井的岩心颜色为褐色、浅褐色、浅灰色和灰绿色;岩性按粒度大小分为不等粒砂岩、中-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岩,按岩石矿物类型分为岩屑砂岩、长石质岩屑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磨圆度为次棱角-次圆状,分选性中-差,发育块状层理和板状交错层理;颗粒接触关系主要为点-线接触,孔隙主要为剩余粒间孔。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为两段式和四段式,C-M图具有牵引流特征,结构参数散点图投点集中在三角洲平原和前缘区间。四1区克下组储层的沉积环境为浅水、弱氧化-弱还原环境;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2种沉积亚相,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和滨浅湖泥等4种沉积微相。克下组的主要储集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剖面上呈透镜状和层状分布,平面上呈条带状和片状分布。
  • 朴泰圣, 赵庆英, 范国宇, 赵科宇, 张晟硕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1-13

    勘查地球化学是快速圈定区域找矿远景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快速圈定地球化学找矿远景区,却忽略了地球化学背景的空间变化性,存在遗漏弱缓地球化学异常。为在复杂地质环境下识别多元地球化学异常,笔者选择单类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研究。该方法可以在无需对数据分布做出任何假设的情况下进行高维异常检测。以阿木辉伊勒特地区为例,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基础上,用Surfer软件对研究区水系沉积物数据中的11种地球化学元素数据进行网格化处理,以研究区已知矿点的空间位置为基础,生成网格化“地真”数据,统计检测每一种地球化学元素与已知矿点之间的空间关联性,把元素浓集作用与已知矿点存在显著关联性的元素作为找矿指示元素。在研究区共选出3种指示元素,将3种指示元素的网格化数据作为单类支持向量机的输入数据,进行多元地球化学异常识别研究。用试错法和人工蜂群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获得两种模型的输出结果,结合“地真”数据,绘制试错法和人工蜂群优化算法优化后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相应的曲线下面积(AUC)值。结果显示,试错法优化的模型AUC值为0.879 6,而人工蜂群算法优化的模型AUC值为0.897 8。同时,两种模型识别的异常网格数量占比分别为27.14%和23.65%。表明在异常检测任务中,人工蜂群算法优化的模型性能略优于试错法优化的模型。基于人工蜂群算法优化的单类支持向量机能够更加有效地识别异常数据点,提升整体模型的准确性。

  • 鲜于慧玲, 李红, 王幸文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1-09
    摘要: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是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而适宜性评价是其前提和基础。通过科学评估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适宜性,可为区域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以吉林省大安市为研究区,基于自然、社会、生态视角构建综合适宜性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景观格局指数和综合指数法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了大安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等级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利用策略。结果表明:大安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可分为最适宜、中等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4个等级,分别占全市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26.64%38.83%25.08%9.44%;开发适宜性等级由大安市中部向东北和西南方向逐渐降低,最适宜和中等适宜开发区域主要集中在新平安镇和海坨乡,不适宜开发区域集中在西南部的龙沼镇;土地利用类型以盐碱地和其他草地为主,占全市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99.67%,盐碱地最适宜开发区域分布在西北部和东南部;其他草地最适宜开发区域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大安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等级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以中等适宜开发为主;应因地制宜地采取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盐碱地开发需关注水资源管理和盐碱地改良措施,其他草地开发需合理控制其开发力度,以维持区域生态平衡。
  • 孙永刚1, 李碧乐2, 谢实学1, 靳皇玉3, 凌世伟1, 李焕纪1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5-01-08

    摘要:为探讨大兴安岭地区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笔者选取大兴安岭额尔古纳地块北段霍洛台地区辉绿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霍洛台地区辉绿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定年的研究,查明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结果表明霍洛台地区辉绿岩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35.1±3.6)Ma,代表辉绿岩的结晶年龄为早白垩世。全岩地球化学数据显示,霍洛台辉绿岩具有低w(SiO2)(48.84%~52.11%),高w(MgO)(5.13%~6.85%)和w(Fe2O3)(7.45%~8.60%)的特征;其Eu异常不明显或具有弱的负异常特征(δEu = 0.83~1.06),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Ba、Sr和K),亏损高场强元素(如Zr、Ta、Nb和Th)。霍洛台地区辉绿岩受到分离结晶、地壳混染和堆晶作用的影响有限。Nb/Yb-Th/Yb图解显示霍洛台地区辉绿岩落在俯冲改造的岩石圈地幔起源的原始镁铁质熔体区域,Th/Nb-Ba/Th和Th/Yb-Ba/La图解显示霍洛台地区辉绿岩的岩浆源区被板片流体改造,La/Nb-La/Ba图解显示霍洛台地区辉绿岩的岩浆源区为岩石圈地幔源区。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霍洛台地区辉绿岩起源于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源区。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大兴安岭额尔古纳地块北段霍洛台地区辉绿岩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的回卷过程密切相关。

  • 宋进范1, 朱杰勇1, 顾鹏1, 向代龙1, 陶日洲2
    世界地质.
    预出版日期: 2024-12-30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绿春县地质灾害频发、危害较大的问题,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为绿春县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划、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以云南省绿春县为研究对象,选取栅格单元作为评价单元,选择高程、坡度、坡向、断层距离、河流距离、工程地质岩组、地貌类型、曲率与土地利用类型9个评价因子,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采用信息量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加权信息量模型开展研究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选取绿春县月均降雨量作为研究区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发因素,进行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选取人口密度、威胁人口数量、土地利用类型3个承灾因子完成易损性评价;将危险性指数与易损性指数进行乘积运算,做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划分为低、中、高、极高4种风险等级,分别占据研究区面积的12.84%、46.01%、38.28%、2.87%。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半坡乡中部、骑马坝乡北部、大兴镇北部及戈奎乡南部 ; 中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大黑山镇北部、大水沟乡西部、骑马坝乡中部和南部、戈奎乡中部以及平河镇西南部 ;高、极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绿春县城周围以及大兴镇、牛孔镇、三猛乡、平河镇、大水沟乡中部一带。本文得出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相比,具有较好的吻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