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3-25
  

  • 全选
    |
    基础地质
  • 沈莽庭, 徐鸣, 高天山, 姚仲友, 周延
    世界地质. 2020, 39(1): 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Ibitiara岩体出露在南美巴西中东部巴伊亚州São Francisco克拉通内,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属于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I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花岗闪长岩富集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不相容元素U、Th等,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P、Ti等,为富硅、高钾钙碱性岩系列,稀土元素显示轻微负Eu异常,轻重稀土分馏相对明显,富集轻稀土,配分曲线呈明显右倾稀土配分模式。锆石SHRIMP U-Pb测试Ibitiara岩体形成年代为2 103 ±8 Ma,为古元古代层侵纪晚期—造山纪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该岩体形成年龄与亚马逊构造旋回(2.1 Ga±)岩浆活动区域构造背景相呼应,可能为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增生大西洋陆块群岩浆活动的产物。
  • 高煜, 郝宇杰, 任云生, 史雨凡, 孙振明, 王崇一
    世界地质. 2020, 39(1): 16-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兴东群是佳木斯地块的结晶基底和多个铁、金、钨矿床(点)的含矿地层。为厘定其形成时代,揭示其地质和成矿意义,选取黑龙江省林口地区的兴东群大盘道组,在剖面实测、岩相学研究基础上,开展了代表性岩石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所测大盘道组的主要岩石类型为大理岩与石英片岩,其原岩为灰岩及泥岩,变质程度可达角闪岩相,沉积于浅海陆棚相环境;石英片岩中碎屑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为(2 338±20)Ma~(751±18)Ma,存在952 Ma、898 Ma、820 Ma及761 Ma 4个年龄峰值。结合羊鼻山地区大盘道组地层内有~520 Ma的花岗岩侵入以及该区域经历了~500 Ma的泛非期变质作用,确定大盘道组原岩沉积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本文测年结果显示有4个年龄峰值,其中898 Ma和761 Ma与前人报道的峰期年龄为898~891 Ma和757~751 Ma的两期岩浆事件相对应,另两组所测锆石也均为岩浆成因锆石,反映该区兴东群的物源复杂,且以岩浆岩为主。多期次岩浆作用使大盘道组富集Au、Cu、Pb、Zn、Fe等金属成矿元素,为羊鼻山铁钨矿床、孟家岗铁矿床和七星河金矿床等金属矿床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基础。
  • 张珺杰, 郭鹏远, 孙普, 陈懋卿, 肖媛媛
    世界地质. 2020, 39(1): 30-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华北克拉通北缘达里诺尔地区鸽子山附近玄武岩中的含金云母辉石岩捕虏体进行了岩石学、矿物学的研究,并对其中的单斜辉石、斜方辉石、金云母和粒间熔体进行了原位微区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具有低的Mg#、Cr2O3和高的Al2O3含量,斜方辉石还具有高的MnO含量,这些特征表明辉石岩代表了交代熔体在地幔中冷却固结堆晶形成的岩脉。辉石岩中金云母、粒间熔体的出现及其不平衡的地球化学特征说明辉石岩形成以后又遭受到了多期次的硅酸盐熔体地幔交代作用。结晶出单斜辉石的母岩浆在蛛网图上具有K、Pb元素的弱负异常但不具有Nb、Ta、Ti元素的负异常,推测形成辉石岩的熔体可能来自软流圈地幔。粒间熔体的低SiO2,高MgO和FeO的特征指示其形成于地幔超基性岩的部分熔融,蛛网图上明显的K、Pb正异常以及Nb、Ta负异常说明其源区也存在俯冲沉积物的贡献。基于此,认为中国东部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经历了多期次地幔交代作用。
  • 李向东
    世界地质. 2020, 39(1): 45-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从流体的角度,对近年来有关流体沉积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总结、归纳和诠释。从沉积学的角度总体上可将流体分为牵引流、过渡流和重力流3大类:其中牵引流是研究的基础,可进一步分为单向流、双向流和振荡流3种基本类型以及叠置流、复合流和叠加流3种复合类型,可按照流体力学的相关方法展开研究;过渡流和重力流沉积研究的关键在于各种重力流类型之间(浊流、液化沉积物流、颗粒流和碎屑流)及其和牵引流之间的相互转化。流体的沉积机制可分为垂直降落沉积(静水)、底床阻碍沉积(牵引流)和能量减弱沉积(重力流)3大类,各种流体的交互作用最终可形成丘状(洼状)交错层理的水动力条件。通过综述可以发现,从流体角度进行沉积学研究尽管困难,但仍然可行,特别是对于复杂水动力条件下的沉积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 李元昊, 杨桂茹, 彭建, 郑亚军, 王茜, 何拓平
    世界地质. 2020, 39(1): 56-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河流阶地、河谷形态和残余厚度等方法,结合地震和钻井资料,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成演化阶段及其特征。结果表明,三叠纪末期盆地主要经历了两次特征不同的构造抬升侵蚀过程,第一次为整体性均衡抬升,抬升侵蚀作用较强;第二次为宽缓V字型不均衡抬升,抬升侵蚀作用相对较弱。前侏罗纪古地貌的形成是晚印支构造运动的侵蚀响应,根据抬升期次晚印支运动可以分为两个亚幕。随着抬升侵蚀的结束,古地貌中河谷首先开始了沉积充填,先后沉积了限制性河谷环境的富县组和半限制河谷环境的延安组延10段河流相地层。
  • 韩箫屿, 舒军武
    世界地质. 2020, 39(1): 72-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研究了抚顺盆地东露天煤矿主煤层古城子组植物孢粉组合特征,并采用共存分析法(coexistence approach)定量分析了该区早始新世古气候。笔者在古城子组共发现孢粉化石71属159种,其中,被子植物花粉莫米粉(Momipites)、山核桃粉(Caryapollenites)、榆粉(Ulmipollenits)和栎粉(Quercoidites)含量较高;裸子植物花粉含量高,以杉粉(Taxodiaceaepollenites)和无口器粉(Inaperturopollenites)占绝对优势;蕨类植物孢子以水龙骨单缝孢(Polypodiaceaesporites)及紫萁孢(Osmundacidites)为主。亚热带类群丰富且花粉含量较高(56.3%~91.8%)。孢粉组合反映了该盆地分布以杉科(Taxodiaceae)丰富为特征的沼泽湿地林,可能为重要的成煤植物;盆地低山地带分布有常绿和阔叶落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植被。通过共存分析法获得抚顺盆地早始新世年均温为14.9℃~15.8℃,年均降水量为1 011.3~1 163 mm。孢粉植物群特征及古气候参数综合分析,抚顺盆地早始新世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 油气地质
  • 高海龙, 柳朝阳, 王倩, 杨永强
    世界地质. 2020, 39(1): 90-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砂岩油田开发过程中注采结构优化调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采液速度和采油速度是其中两个重要的指标,依照其变化可以把油田不同开采阶段划分为3种模式:提液稳产模式、稳液降产模式和降液控水模式。注采结构直接关系到油田的开发效果,在油气田不同的开发阶段,注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注采结构优化调整目的,针对沉积微相、沉积构造和剩余油分布进行精细的研究,根据构造特点调整注采结构,根据微构造、沉积微相特征进行注采井网的适应性调整,从而提高注水结构面横纵向调整和注水井整体调整以及油田分区、油井分类及单井结构调整等注采结构优化调整的切实效果。
  • 张文婧, 包丽, 彭建亮, 付丽, 王敬岩, 韩昊
    世界地质. 2020, 39(1): 98-1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勘探实践证明,松辽盆地葡萄花油层成藏条件优越,具有“满凹含油”特征,是开展石油资源精细勘探的主力层系,剩余资源主要分布于成熟探区及其周边。优选位于成熟源岩区内的敖南地区作为典型刻度区,利用岩芯、测井和试油等资料,对葡萄花油层的源岩、储层及油藏进行了详细解剖和刻画,认为该区具备3个有利成藏的地质条件:①有效烃源岩控制油气分布范围;②三角洲前缘亚相薄互层砂体构成油气储集层;③砂体、构造匹配发育大面积岩性油藏。通过综合评价,确定敖南地区含油面积为256.3 km2,采用容积法和油藏规模序列法估算该区资源量为5 057.1×104 t,并获取运聚系数、可采系数和资源丰度等可代表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
  • 吴迪, 马世忠, 景丽娟, 周志国
    世界地质. 2020, 39(1): 106-1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多期切叠河道砂体归类合并,建立一个“垂向连续,横向联通的表外砂岩空间体”(其中砂岩间夹层厚度≤0.4 m)的自然层概念来控制多期河道复合切叠厚砂体。以北一匹断东萄一组1-4小层为例,利用自然层间砂体厚度、切叠程度、测井曲线形态、相叠加类型及砂体叠加期次将自然层分为5类;再依据砂体间切叠位置、切叠程度和切叠形态的差异建立自然层剖面表征方法;依据砂体叠加期次,建立自然层在平面上表征模式。
  • 工程地质
  • 许扬, 张文, 符锐, 聂振邦, 兰志广, 陈怀玉, 单博
    世界地质. 2020, 39(1): 113-1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一种基于凝聚层次法和模糊C均值法的混合聚类法,用于对岩体结构面的优势组划分。该方法将结构面投放到在单位球面上,并使用欧式距离作为极点的相似性度量准则。先剔除结构面数据中的孤值产状,然后用凝聚层次法得到初步聚类结果,并将其作为FCM法的初始聚类中心,最后用FCM法划分优势组。通对人工生成产状样本的分组,验证了该法的正确性。将该方法应用于大藤峡坝址区实测的结构面数据的划分。在实测数据中寻找到两个孤值产状,成功将大藤峡D1y1-3地层岩体结构面划分为两组,得到了符合实际的分组结果。
  • 邓浩, 张延军, 单坤, 倪金, 岳高凡
    世界地质. 2020, 39(1): 121-1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连某实际工程作为研究场地,室内试验与原位测试所得碎石土地基物理力学参数与实测所得强夯处理沉降量作为样本,通过BP神经网络对样本的训练、学习,建立地基土力学参数与强夯处理的沉降量之间的映射关系,利用所得映射关系对场地实测的沉降量进行物理力学参数的反演分析。结果表明:经过训练的神经网络模型可快速得出所需参数,利用flac3d以反演所得参数进行计算,模拟沉降量与实测沉降量的误差为4.87%,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基于神经网络的位移反分析方法可以省去繁琐的测试工作,但该方法的实现需要有充足的样本数据作为支撑。
  • 桑伟锋
    世界地质. 2020, 39(1): 127-1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机场—西华高速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大吨位竖向单桩静载试验,分析了该地区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状以及荷载传递机理。试验结果表明:试桩的Q-S曲线呈缓变型,桩端承载力占总荷载的比例均<10%,即均表现为摩擦桩特性;试桩的侧摩阻力自上而下逐步发挥,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异步发挥且互相耦合;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桩侧摩阻力的发挥与土层性质、土层埋深及桩顶荷载水平有关;在高荷载作用下桩侧上部土层摩阻力具有不同程度的软化现象,而中下部土层侧摩阻力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化现象,甚至即使在最大加载情况下,桩身下部土层的侧摩阻力也并未完全发挥,因此在根据规范计算超长桩承载力时,不同深度土层的侧摩阻力应乘以相应不同的修正系数。
  • 地球物理
  • 王志明, 杨莹, 吴世红, 许刚, 李静
    世界地质. 2020, 39(1): 135-1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波介电常数是分析和研究微波与介质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基础参数之一。笔者设计了一种针对低损耗介质微波介电常数的反演方法。引入并改进了辐射传输方程,将介质介电常数的实部和虚部与其微波亮温相关联。在温度均匀分布且表面光滑的条件下,利用改进的辐射传输方程,构造了低损耗介质微波介电常数的反演模型。基于模拟月壤物质,进行了反演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反演的介电常数的实部与北京师范大学提供的检测结果吻合良好,虚部与阿波罗14号月壤样品的平均测量值吻合良好。
  • 童茂松, 张加举, 丁柱
    世界地质. 2020, 39(1): 141-1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满足油田薄层及薄互层开发的需求,采用数值模拟与电路仿真联合的交互式仪器仿真设计方法,开发了高分辨率数字聚焦双侧向测井仪器。通过仪器仿真,形成了纵向分辨率为0.2 m、深浅侧向探测深度分别为1.09 m、0.38 m的双侧向测井电极系,并得到了不同地层条件下测量信号的幅度以及视电阻率测量误差。现场应用效果表明,所设计的双侧向测井仪器的纵向分辨率与探测深度达到了理论指标,曲线重复性满足质量要求。仪器仿真方法有效地沟通了理论设计与仪器实现,不仅有助于0.2 m高分辨率双侧向测井仪器开发,同样也适用于电极型测井仪器设计。
  • 赵雪然, 刘四新, 张健桥, 侯国正, 范运岭
    世界地质. 2020, 39(1): 150-1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空间自相关法是一种传统的微动勘查方法。笔者在双重圆形观测台阵中不同半径组合方式下,利用空间自相关法分别求出自相关系数以及频散曲线,对比不同半径的频散曲线,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出大半径组合方式在低频部分的可靠性更高,小半径组合方式在高频部分的可靠性更高,进而提出了分频段拟合贝塞尔函数、分半径平均频散曲线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扩宽了可用频率范围,提高了探测精度。通过场地实验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
  • 李金峰, 刘云鹤
    世界地质. 2020, 39(1): 159-1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采样密集,数据量大,所以在该领域较为实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主要为一维反演和电阻率成像法。笔者从成像问题出发,建立了庞大的数据-模型训练集,研究并分析了不同结构的神经网络的成像精度。通过对比分析测试结果,获得了在一定条件下适用于航空电磁成像的最优网络模型结构,包含其神经元个数和层数等信息。本文采用早停法训练神经网络,压制数据中噪声对成像结果的影响。
  • 邹宗霖, 翁爱华, 周子琨, 连鑫葆, 郭俊豪
    世界地质. 2020, 39(1): 167-175,1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方法,对采集到的近正交的两条音频大地电磁剖面数据构成的主阻抗数据集进行三维反演。结果显示,山西省河津市地下结构呈现较明显的三层构造特征,推测第一层高阻异常是侵入岩或变质片麻岩,第二层低阻异常是铁矿富存区,高阻的第三层异常反映研究区的花岗闪长岩基底。根据地球物理电性参数资料,铁矿体为低阻,电阻率<10 Ω·m。因此,推测10 Ω·m的电阻率等值面大致勾勒出大地电磁反演结果推测的铁矿的成矿有利区。在两条剖面正交位置下方,矿体规模较小;但在2号线60-100号点和3号线476-492号点的下方1 km深的位置附近发现了新矿体。结果表明,利用大地电磁法寻找类似热液型铁矿这类局部异常体,三维反演是获得可靠结果的必要技术手段;即使是剖面性观测数据,也可以进行三维反演,并取得良好效果。
  • 张鐘月, 万波, 彭虎, 田德欣
    世界地质. 2020, 39(1): 176-1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浑河断裂是辽宁省内一条重要的北东向地震构造带,断裂两侧的地球物理重磁场存在差异。通过浑河断裂的区域重力场与磁场研究,认为浑河断裂既控制了深、浅部岩石地层的发育,同时浑河断裂的重力场、磁场分布随着深、浅部地层岩性发育的差异而有所变化。浑河断裂的重力场和磁场梯度带主要位于抚顺以西至沈阳一带,浑河断裂历史以来有记录的最大破坏性地震位于重力梯度变化较大的沈阳段。综合浑河断裂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区域地质资料,浑河断裂虽然活动性一般,但抚顺地区的采煤活动对断裂的活动性有一定影响。近些年抚顺地区频发的沉降、滑坡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应当引起对浑河断裂活动性研究的重视。
  • 水文工程
  • 崔龙玉, 姜素, 黄敬军
    世界地质. 2020, 39(1): 185-1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欧洲模式中针对岩溶含水层脆弱性的评价方法—COP法,根据区内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建立徐州城市规划区岩溶水脆弱性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脆弱性级别高区、脆弱性级别较高区占徐州城市规划区总面积的23.12%、13.73%;脆弱性级别中等区占总面积的7.85%;脆弱性级别较低区和低区分别占总面积的11.57%、43.73%。总体来看,区内岩溶含水层脆弱性整体较低,不容易被污染;脆弱性高区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区及其周围地区。
  • 遥感·土地
  • 范博文, 潘军, 蒋立军, 仲伟敬, 张文哲, 卞宇涛
    世界地质. 2020, 39(1): 193-2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卫星传感器波段平均太阳辐照度(solar exoatmospheric spectral irradiances,简称ESUN)是反演地表温度、大气顶部反射率的重要参数。目前,Landsat 8卫星的传感器ESUN值美国地质调查局仍未公布。采用ChKur、WRC、Thuillier、ASTM和Wehrli太阳光谱数据,结合Landsat 8卫星的相对光谱响应数据,使用代入计算的方法分别计算了OLI传感器各波段的ESUN值。与ChKur数据计算的结果相比,应用Wehrli数据计算的结果均方根误差最小,使用WRC数据计算的结果均方根误差最大。为验证结果,用同样的方法计算了基于ChKur太阳光谱数据的Landsat 7卫星ETM+传感器的ESUN值,并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官方推荐的结果做对比,结果表明,基于ChKur太阳光谱数据采用该方法计算结果较为符合官方数据。
  • 黄龙霄, 张旭晴, 赵强, 高明久, 程微, 安继魁, 吴迪
    世界地质. 2020, 39(1): 201-2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辽宁义县中东部区域为例,选2017—2018年间18景Sentinel-1数据,采用短基线差分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获取了该地区的形变时间序列和平均沉降速率。结果显示义县存在不均匀的沉降,最大平均沉降速率为98 mm/a。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成果,验证了SBAS-InSAR技术的可靠性,并分析了地表沉降的主要原因是矿石的开采。
  • 于海洋, 陈圣波, 杨北萍, 安秦
    世界地质. 2020, 39(1): 208-2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玉米作物为研究对象,将生育期内玉米遥感影像所提取的多种植被指数和实地采样点的测产数据作为训练值,利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优化BP(GA-BP)神经网络估产模型,得出网络预测的玉米产量数值。通过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比较实测产量与预测产量之间的精度,BP神经网络模型R2为0.845 2,RMSE(%)为28.37;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R2为0.985 0,RMSE(%)为6.70,表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估产模型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可信度。
  • 韩嘉圻, 王建国, 邢梓涵, 赵博轩, 孙贝雯, 谭众元
    世界地质. 2020, 39(1): 215-2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伊通河流域1986、1996、2005和2017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土地利用度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方法,研究伊通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城镇建筑用地和林地是伊通河流域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1986—2017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降低,土地利用度上升,土地利用结构趋于稳定。在31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下降33.97%,林地、草地、湿地和水域面积的减小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降低。
  • 地热·环境
  • 库美亮, 桂树强, 颜俊, 肖小曼
    世界地质. 2020, 39(1): 226-2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比试验测试,分析了一种大直径宽通道套管式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试验地点分别选在武汉与北京两地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套管式换热器在换热效率上要优于双U式换热器,且在冬季取热工况下尤为明显。得益于套管式换热器本身储水量较大的特点,其在非连续运行工况下会有更优异的表现,具体表现在系统运行初期2 h内,取热功率相比平均值高出约29%,系统运行初期9 h内,取热功率相比平均值高出约17%。
  • 潘涵香, 谷志云, 张妍, 谢玉洁, 贺晓琨, 李胜昌, 郑玉生
    世界地质. 2020, 39(1): 234-2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温州市山地丘陵区开展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深、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碳数据,采用直线模型法计算了研究区表层(0~0.2 m)、中层(0~1.0 m)和深层(0~2 m)土壤无机碳的单位储量及密度;采用指数模型法计算了研究区表层(0~0.2 m)、中层(0~1.0 m)和深层(0~2 m)土壤有机碳的单位储量及密度。利用这些数据分别编制了表层、中层、深层无机碳和有机碳的碳密度图,分析了无机碳、有机碳的分布范围和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单位土壤无机碳平均储量为2 881.333 t,平均密度为0.720 kg/m2,单位土壤有机碳平均储量为43 128.667 t,平均密度为10.782 kg/m2;有机碳和无机碳在表层、中层和深层土壤中含量分布趋势一致;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含量分布趋势也一致,均为滨海岩土中最高,粗骨土中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