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世界地质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留 言 板       English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世界地质
 
2012年 31卷 4期
刊出日期:2012-12-25

论文
   
论文
621 杨浩, 张彦龙, 陈会军, 葛文春
兴凯湖花岗杂岩体的锆石U--Pb 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佳木斯地块东南缘的兴凯湖花岗杂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组成,其锆石的LA-ICP-MS U-Pb 测年结果显示,杨田寨南山岩体形成于257 ± 2 Ma,双子山岩体形成于215 ~212 Ma; 花岗岩的时空展布表明,两期花岗质岩浆的就位可能分别与古亚洲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和后造山伸展进程密切相关。结合本区和黑龙江东部其他花岗质岩石的年龄,揭示了佳木斯地块和兴凯地块在早古生代、二叠纪及三叠纪共同经历了三期大规模岩浆活动,暗示两者具有相同的构造属性,共同组成了同一陆块。

2012 Vol. 31 (4): 621-630 [摘要] ( 2037 ) [HTML 1KB] [PDF 839KB] ( 2969 )
631 胥嘉, 邢德和, 杨浩, 张彦龙
黑龙江虎林岩体的锆石U--Pb 年龄及地质意义

通过虎林石青山采石场角闪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 LA-ICPMS 年龄测定,确定了虎林岩体形成于118 Ma 的早白垩世晚期。根据该岩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构造演化研究资料,认为虎林岩体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

2012 Vol. 31 (4): 631-637 [摘要] ( 2118 ) [HTML 1KB] [PDF 794KB] ( 2804 )
638 刘建兵, 那晓红, 张忠, 王立明
冈底斯带门巴区晚白垩世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构造背景

门巴区晚白垩世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冈底斯中段的扎雪、金达和桑巴附近,由黑云母钾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和二云母钾长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等组成。其中花岗闪长岩SHRIMP 锆石U--Pb 年龄为68. 8 ± 1. 6 Ma; 钾长花岗岩黑云母K--Ar 年龄为78. 2 ± 1. 2 Ma 和81. 5 ± 1. 4 Ma; 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和二云母钾长花岗岩的黑云母K--Ar 分别为90. 8 ± 1. 81 Ma 和91. 2 ± 1. 8 Ma。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S 型和低Sr 低Yb 特征的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和二云母钾长花岗岩形成于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碰撞造山过程中的地壳加厚背景; S 型和总体低Sr、高Yb 特征的钾长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带晚期阶段的伸展背景; I 型花岗闪长岩应是新特提斯洋俯冲作用的结果,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

2012 Vol. 31 (4): 638-647 [摘要] ( 1880 ) [HTML 1KB] [PDF 1246KB] ( 2942 )
648 宋土顺, 陶学双, 刘立, 王福刚, 唐惠, 吴文波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石盒子组砂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与成岩作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滩地区石盒子组是天然气的重点勘探层位。对马家滩地区石盒子组的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研究表明,石盒子组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少量的长石岩屑砂岩。储层砂岩的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和压溶、石英次生加大、胶结、溶解。根据成岩作用特征,建立了研究区储层砂岩的成岩共生序列: 自生伊利石--自生绿泥石--石英次生加大--高岭石--方解石。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CO2 地下埋藏的潜在目标区,开展CO2 可能埋藏层段的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研究,可为CO2 地质储存的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岩石学信息。

2012 Vol. 31 (4): 648-655 [摘要] ( 1890 ) [HTML 1KB] [PDF 1044KB] ( 2824 )
656 李海洋, 杨言辰, 叶松青, 闫文强, 蔡继宏, 张国宾, 王林
黑龙江苏家铁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苏家铁多金属矿床位于黑龙江省张广才岭成矿带内,受一撮毛碱长花岗岩体及相关花岗斑岩岩体控制。矿体产出于花岗斑岩和大理岩的接触带及层间破裂带内,主要为矽卡岩型铁锌矿体。组成矿体的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铁矿和闪锌矿; 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矽卡岩化、矽化、角岩化、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其中矽卡岩化与矿化关系密切,是区内的主要找矿标志。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成矿物质来自壳源岩浆演化和上部热液交代碳酸岩地层,并在矽卡岩带内形成矿化体和矿体。结合成矿地质背景,确定苏家铁多金属矿床为矽卡岩型矿床。

2012 Vol. 31 (4): 656-664 [摘要] ( 2134 ) [HTML 1KB] [PDF 1058KB] ( 2558 )
665 王旭楠, 田世攀, 石春磊, 宋文龙, 赵武峰
黑龙江黑河长岗山西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

在对黑龙江黑河长岗山西钼矿区域地质背景及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描述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质、物探和化探等相关数据,建立了钼矿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并引入“烃碱流体”理论,从地球化学的角度,结合研究区地质特征,运用“气体爆炸”及碱交代作用,对钼矿的矿源和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印支期岩浆活动形成的台山岩体为钼矿成矿活动提供了成矿物质,黑河长岗山西的印支期花岗闪长岩中的钼矿属热液交代型钼矿。

2012 Vol. 31 (4): 665-672 [摘要] ( 2085 ) [HTML 1KB] [PDF 806KB] ( 2642 )
673 孙甲富, 周富华, 高臣, 黄永卫, 高玉岩, 黄永建
黑龙江鸡东四山林场铜钼矿区地气地球化学找矿

对黑龙江东南部鸡东县四山林场铜钼矿区进行地气法测量,发现空白和测量样品差异明显。地气测量方法是通过采集、捕获来自土壤气体中的金属元素,并且这种采集和分析方法有效。地气测量在测区均发现了不同规模、不同强度的异常,元素组合主要为Ni、Cu、Pb、Zn、Sb、Mn、Co。沿 DQ-1、DQ-2、DQ-3 存在北东向地气异常带; 沿DQ-4,DQ-3 存在近东西向地气异常带; DQ-2,DQ-3, DQ-4 似呈一环状,证明地气在本区应用的有效性。

2012 Vol. 31 (4): 673-680 [摘要] ( 1893 ) [HTML 1KB] [PDF 1110KB] ( 2457 )
681 甄甄, 刘招君, 孙平昌, 孟庆涛
桦甸盆地始新统桦甸组扇三角洲和水下扇粒度分析与对比

桦甸盆地始新统桦甸组扇三角洲主要划分出泥石流、水上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 水下扇主要划分出辫状沟道和远源浊积岩等沉积微相。扇三角洲沉积物以颗粒支撑为主,自下而上按席状砂、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水上分流河道、泥石流的顺序,沉积物粒度和标准偏差递增; 频率曲线尖度递减; 概率累计曲线由高--较高斜度两段式逐渐过渡为中--低斜度两段式、微向上凸的弧线式。反映出上述各微相向上粒度由细变粗的反粒序沉积特征,分选由好变差,杂基含量和水介质能量均逐渐增加。水下扇沉积普遍为杂基支撑,自下而上从远源浊积岩到辫状沟道沉积,粒径和标准偏差增大; 频率曲线尖度减小; 概率累计曲线主要由斜度较高的一段式过渡为斜度不大的一段式或微向上凸的弧线式,说明从远源浊积岩到辫状沟道微相粒度逐渐变粗,分选逐渐变差,杂基含量和水介质能量也逐渐增强。本区扇三角洲CM 图像呈“S”形,主要表现为牵引流沉积特征; 水下扇CM 图像表现为与C = M 线平行的长条带状重力流沉积特征。

2012 Vol. 31 (4): 681-692 [摘要] ( 1945 ) [HTML 1KB] [PDF 2731KB] ( 2631 )
693 孔媛, 许中杰, 程日辉, 王嘹亮, 张莉
南海围区中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

对南海围区中生代岩相、构造以及古地理进行了系统总结与研究,编制了南海围区6 个时期 ( 包括T3--K2 ) 构造古地理简图,阐述了南海围区主要的缝合带形成时间和中生代活动及其对南海围区中生代的古地理的控制与影响。经研究,南海围区盆地类型、中生界地层以及古地理环境受特提斯的闭合以及环太平洋俯冲带的影响控制。虽然南海的存在使F6 系列断裂有了现在的格局,但是古太平洋构造带一直控制着中生代加里曼丹、巴拉望、潮汕凹陷以及台湾等地的盆地的形成。讨论了南海及其围区中生代构造古地理的演化,南海围区地层从早侏罗世到晚侏罗世沉积相显示是由海相到陆相的转变,晚三叠世到晚白垩世每个时期都呈现北陆南海的古地理格局。

2012 Vol. 31 (4): 693-703 [摘要] ( 2036 ) [HTML 1KB] [PDF 1669KB] ( 3428 )
704 侯鹤楠, 任云生, 王超, 王辉, 鞠楠
延边刺猬沟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刺猬沟矿床是中国东北地区典型的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为确定该矿床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形成深度,对不同标高的同一条含矿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开展了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含金石英--方解石脉中的石英与方解石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及少量富液相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12. 2 ℃ ~ 377. 7 ℃,集中在200 ℃ ~ 240 ℃,盐度( w ( NaCl) ) 为0. 18% ~ 10. 87%,平均值为3. 43%,成矿流体密度为0. 57 g /cm3 ~ 1. 00 g /cm3,平均值为0. 89 g /cm3。结合包裹体气相组分的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认为,成矿流体属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NaCl --H2O ( --CO2 ) 体系。根据包裹体测温结果,估算出该矿床的成矿压力为7. 99 ~ 37. 89 MPa,平均值为14. 92 MPa,对应的成矿深度为0. 27 ~ 1. 26 km,平均值为0. 50 km。与国内外同类矿床的对比研究表明,该矿床剥蚀深度较小,深部仍具有一定的找矿远景。

2012 Vol. 31 (4): 704-711 [摘要] ( 1846 ) [HTML 1KB] [PDF 1105KB] ( 2332 )
712 时晓章, 任来义, 曲凤杰, 杜彦军, 王变阳
塔北地区三叠系沉积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塔北地区120 余口井的录井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近2. 5 × 104 km 二维地震剖面地震相分析和部分三维地震数据体地震振幅属性分析和相干分析表明: 塔北地区三叠系主要发育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和深湖6 种沉积相。结合区域石油地质条件和沉积演化分析,认为三叠系发育的曲流河和辫状河河道、三角洲的水上分支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具备形成岩性圈闭的地质条件,是有利的岩性勘探目标。

2012 Vol. 31 (4): 712-720 [摘要] ( 1920 ) [HTML 1KB] [PDF 1844KB] ( 2800 )
721 赵洪伟
松南新区彰武断陷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分析

利用3 口钻井资料和新采集二维地震资料,对彰武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和成藏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沙海组和九佛堂组具备良好的生储盖条件和配置关系,发育自生自储式、下生上储式和上生下储式3 套生储盖组合类型。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断层侧向封挡、近源成藏是本区主要的成藏控制条件,构造--岩性油藏是主要的油藏类型。沙海组烃源岩有机质以ⅡB 型为主,Ro 值主要为 0. 5% ~ 0. 7%,处于低熟演化阶段; 九佛堂组烃源岩有机质以Ⅰ型和ⅡA 型为主,Ro 值主要为0. 7% ~ 1. 0%,处于成熟阶段。沙海组整体上属于中孔、低--中渗型储层,九佛堂组储层整体上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沙海组顶部泥岩构成区域盖层,九佛堂组顶部泥岩可作为直接盖层。九佛堂组邻近优质烃源岩、地层厚度大,成藏潜力更大,可以作为下一步勘探的优先目标。

2012 Vol. 31 (4): 721-729 [摘要] ( 2375 ) [HTML 1KB] [PDF 1278KB] ( 2642 )
730 李赫, 董清水, 楼仁兴, 张凯文, 张勇, 孙雷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油气成藏规律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以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为烃源岩,志留—泥盆系三角洲-- 滨岸砂岩为储层,潮坪环境形成的致密泥岩为盖层,形成了断裂型生储盖组合,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通过对研究区志留—泥盆系沉积相带展布、断层发育特征以及古隆起和古斜坡的综合研究,结合烃源岩排烃及已发现油气特征,认为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油气成藏规律主要受沉积和构造的共同控制,在二叠纪末,寒武—奥陶系烃源岩排烃期已经形成的单斜构造或斜坡带,被长期活动断层沟通了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的志留—泥盆系储层分布区易于形成油气藏。区内有利油气成藏区带主要为康2--方1 井之间的断裂带与玉1--BK8--巴5 井之间的斜坡带,可能发育的油气藏类型为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

2012 Vol. 31 (4): 730-739 [摘要] ( 1833 ) [HTML 1KB] [PDF 1786KB] ( 2729 )
740 张勇, 董清水, 李赫, 张凯文, 陈吉平, 刘辉
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伊59 井区双二段储层含油性研究

双二段储层是莫里青断陷伊59 井区勘探与开发的重要层位。本文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以及试油研究等工作,对其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及含油性进行了综合研究。揭示出伊59 井区双二段储层的含油性特征及油水分布规律: 其含油储层的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和砂砾岩为主,含油级别为荧光级以上; 储层孔隙度下限为8%,渗透率下限为0. 1 × 10 - 3 μm2,含油饱和度下限为35%; 油层深侧向电阻率> 30 Ω·m,声波时差为230. 0 ~ 260. 0 μs /m。油气高产井主要分布于靠近井区西北缘的湖底扇上中扇区,而湖底扇下中扇区产能较低; 西北缘逆断层的断裂带内及其东侧单斜构造的高部位产能较高。

2012 Vol. 31 (4): 740-747 [摘要] ( 1858 ) [HTML 1KB] [PDF 1316KB] ( 2347 )
748 龚永杰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综合应用圈闭形成时期、烃源岩生排烃史、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等4 种方法对乌尔逊凹陷南部油气藏的形成时期进行了研究。认为研究区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距今110 ~ 9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晚期,是研究区最主要的成藏期。油气大规模注入储层时期在100 ~ 92 Ma,此时为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期,油气运移动力充足,有利于油气运移并聚集成藏。第二阶段始于青元岗组沉积。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

2012 Vol. 31 (4): 748-752 [摘要] ( 1490 ) [HTML 1KB] [PDF 795KB] ( 2254 )
753 苗长盛, 张志勇, 梁生, 李朋
秦家屯油田松南142 区块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秦家屯油田松南142 区块经多年开采已经进入高含水阶段,为分析注采关系、预测剩余油分布和提高原油采收率,在本区开展了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结合岩心、录井、测井资料,确定本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席状砂4 种沉积微相,农Ⅷ ~农V 整体表现为一套扇三角洲前缘的进积式沉积。运用多参数模糊聚类分析将本区储层划分为由好至差的A、B、 C、D、E5 类储层流动单元,并依此确定了研究区储层流动单元类型的回判标准。在储层流动单元展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内油、水井之间的注采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利用研究区生产动态资料对该研究成果进行检验,证明分析结果与油田实际生产状况吻合。

2012 Vol. 31 (4): 753-760 [摘要] ( 1498 ) [HTML 1KB] [PDF 1244KB] ( 2288 )
761 罗洪浩, 单玄龙, 管宏图, 孙哲
油砂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及对油气运移通道的预测 ———以松辽盆地西部斜坡为例

以松辽盆地西部斜坡上白垩统油砂矿藏为例的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油砂储层存在严重的非均质性。与常规油气储层相比,层内非均质性要比平面和层间非均质性强,并且其控制因素也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以储层非均质性参数对油气运移通道进行预测,认为在断层不发育的构造简单斜坡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为水下分流河道下部和河口坝中的粗粒砂体,而远砂坝和席状砂砂体由于泥岩隔层、夹层、物性差和砂体层薄的原因不具备砂体连通或油气运移的条件。

2012 Vol. 31 (4): 761-771 [摘要] ( 1738 ) [HTML 1KB] [PDF 1611KB] ( 2677 )
772 马玲, 尹秀英, 孙昊, 付宝山
世界油页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由于世界原油价格的高涨和常规油气资源的短缺,非常规油气资源中的油页岩以资源丰富、经济性和开发利用的可行性成为21 世纪重要的石油补充和替代能源。世界油页岩资源探明储量折算成页岩油约70%分布在美国,其次集中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约旦、澳大利亚和爱沙尼亚等; 中国油页岩资源约85%以上分布在吉林、辽宁和广东省。随着各国重新或开始重视油页岩的开发与利用,油页岩的储量、页岩油的产量和油页岩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都呈增长趋势,相应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在加大。

2012 Vol. 31 (4): 772-777 [摘要] ( 2121 ) [HTML 1KB] [PDF 681KB] ( 3099 )
778 李宝毅, 王建鹏, 徐银波, 孙平昌,
断陷和坳陷盆地富有机质泥岩测试参数及研究意义

以松辽盆地和桦甸盆地为例,对盆地中富有机质泥岩进行系统测试。分析表明,富有机质泥岩中含油率和TOC、气体损失率呈明显的正相关; 而与半焦、密度呈负相关; 与全水的相关性不明显。结合相关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富有机质泥岩中有机质主要来自湖泊自身生产物,沉积速率较慢,且成岩作用相对较强,此盆地油页岩适合低温干馏炼油,因干馏后半焦中残留有机质较少,适合烧砖、制作水泥等。桦甸盆地油页岩有机质为湖泊生物和陆源有机质共同来源,沉积速率相对较快,成岩作用较弱,此盆地油页岩适合低温干馏炼油,干馏后半焦中残留有机质较多,适合发电和烧砖等,损失气体可以回收进行瓦斯发电。

2012 Vol. 31 (4): 778-784 [摘要] ( 2129 ) [HTML 1KB] [PDF 1081KB] ( 2445 )
785 庄华, 潘保芝, 张丽华
BP 神经网络模型在朝长地区扶杨油层压裂产能预测中的应用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杨油层是典型的低孔低渗砂岩储层,需要进行压裂改造,产能影响因素较多,用常规线性方法进行的产能预测结果往往精度不够。在研究该区测井曲线响应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地区经验和灰色关联分析法,优选自然伽马、声波、电阻率、中子和密度5 个测井特征参数,及含砂比、破裂压力2 个压裂施工参数,与已有的试油结论作为模型的训练样本,建立预测储层压裂改造后单位厚度产液量和单位厚度产油量的BP 神经网络模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仅能较准确地划分油水层,同时给出了产油量的计算参考值,实现了对低孔低渗砂岩储层压裂产能的有效快速预测。

2012 Vol. 31 (4): 785-790 [摘要] ( 1698 ) [HTML 1KB] [PDF 926KB] ( 2681 )
791 郇恒飞, 吴燕冈, 管彦武, 杨长保
利用实测重力垂直梯度反演长白山地区一剖面的深部构造

针对重力梯度高分辨率的特点,利用在长白山地区实测的重力垂直梯度数据,采用梯度空间参量图反演其深部构造。台阶模型试验表明: 重力梯度空间参量图能给出构造倾角和倾面的信息,结合重力梯度剖面和梯度空间参量图可以构建出地下构造的几何模型,进而对一些复杂构造进行解释。通过对比实测布格重力异常和实测重力梯度异常,重力梯度比重力异常的分辨率更高; 将梯度法应用到实测重力梯度数据的处理中,结果表明: 该方法对确定密度变化界面的水平位置和深度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2012 Vol. 31 (4): 791-796 [摘要] ( 1778 ) [HTML 1KB] [PDF 1023KB] ( 2512 )
797 雷林林, 刘四新, 傅磊, 孟旭
海洋电磁法勘探油气的三维正演模拟

针对海底可控源电磁法( MCSEM) 在油气资源勘探中的实用性,应用矢量有限元进行了多种频率的水平电偶源发射电磁场识别油气层的实例研究,并利用矢量有限元对海底的3D 模型进行了正演数值模拟。利用MCSEM 能较好地识别油气层; 归一化后的电场曲线特征表明,浅海下不易测得油气层,在实验频率内,电场源频率越高对油气层识别能力越强。同时证实了MCSEM 识别油气层是建立在波导理论基础上的。

2012 Vol. 31 (4): 797-802 [摘要] ( 1688 ) [HTML 1KB] [PDF 964KB] ( 2825 )
803 唐晨, 王德利
基于源波场重建与波场分解的逆时偏移

逆时偏移以其高精度、适于强变速地质体和不受反射层倾角限制的特点,已经成为处理盐丘、高陡倾角反射层和推覆构造等复杂地质体的标准成像手段。然而,其成像条件需要具有同一时间上的源波场与检波点波场,这在大规模数据上会导致存储的不足与I /O 时间过长。这种成像条件也会在波场传播路径上产生假象。鉴于此,提出了一套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逆时偏移方案。对于存储与I / O 问题,用源波场重建技术来使源波场与检波点波场在时间上同步,即在源波场正演过程中,仅需存储成像区域边界的波场和最后两层时间的波场作为源波场重建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从而大幅度节约存储与I /O。对于假象问题,利用上下左右行波分解成像条件与Laplace 滤波技术结合,以达到去除假象的目的。经测试,该方案取得较好的成像效果。其意义在于改进了逆时偏移去假象的方案,使其可以有效地对复杂地质情况进行高质量的成像,并通过源波场重建技术来减少实现逆时偏移所需要的存储与I /O 时间。

2012 Vol. 31 (4): 803-812 [摘要] ( 3458 ) [HTML 1KB] [PDF 1338KB] ( 2771 )
813 李丛, 韩立国, 李金泉, 巩向博
平滑Wigner--Ville 谱分解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通过Wigner--Ville 分布和平滑Wigner--Ville 分布的模拟信号对比,表明平滑Wigner--Ville 分布可以自适应的调节窗口长度,成为一种有效地消除交叉项的方法。为有效提取低频信息进行储层预测,我们利用基于平滑Wigner--Ville 的谱分解技术预测油气,针对含油气储层引起地震波高频能量衰减和低频能量增强的特点,将平滑Wigner--Ville 分布应用到某工区进行叠后资料处理,通过谱分解不同频率的切片响应,得到目的层段上的低频异常现象,表明基于高分辨率平滑Wigner--Ville 分布的地震谱分解技术能够更好地表征目的层的油气分布情况。

2012 Vol. 31 (4): 813-818 [摘要] ( 2092 ) [HTML 1KB] [PDF 963KB] ( 2783 )
819 卢勇旭, 刘财, 冯晅, 刘洋
粒子群退火算法在转换波剩余静校正中的应用

求取转换波剩余静校量是非线性问题。为准确求取转换波剩余静校正量,将两种非线性全局最优化方法: 粒子群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融合成为粒子群退火算法( PSOSA) 。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建立了单层模型,合成带有剩余静校正量的转换波地震记录,对该地震记录利用PSOSA 求取剩余静校正量并进行静校正。结果表明: 静校正后的叠加剖面和单炮记录同相轴连续性较好,求得的剩余静校正量误差较小,证明了PSOSA 能较准确地求取转换波的剩余静校正量。

2012 Vol. 31 (4): 819-823 [摘要] ( 1492 ) [HTML 1KB] [PDF 963KB] ( 2316 )
824 郭灿灿, 张凤旭, 王彦国, 宋梦馨
基于泰勒级数迭代的重力归一化总梯度

针对重力归一化总梯度常规计算方法中向下延拓计算的不稳定性,提出了基于泰勒级数迭代法进行快速稳定向下延拓的重力归一化总梯度场( GH 场) 计算模式。水平圆柱体模型试验表明: 该方法的GH 场表现为单一高值特征,而且极大值位置与模型体质心位置相吻合。非均匀( 含油气) 球冠模型表明: 在油气含量较低时,Fourier 级数法和Fourier 变换法无法识别出“两高夹一低”的储油特征,而本文方法可以清晰地识别。这充分说明基于泰勒级数迭代的重力归一化总梯度计算方法不仅提高了计算结果的稳定性,而且还提高了异常的分辨率。

2012 Vol. 31 (4): 824-830 [摘要] ( 1621 ) [HTML 1KB] [PDF 1677KB] ( 2747 )
831 代杰瑞, 鲁峰, 庞绪贵, 杨恩秀
青岛市地表伽玛辐射特征及环境影响评价

对青岛市1 500 km 2范围内大密度土壤放射性核素和地表γ 辐射测量,系统深入研究了其放射性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岛市土壤中核素232 Th 和40 K 的放射性比活度偏高,而238U 偏低。地表γ 辐射剂量率( 平均值91. 87 nGy /h) 略高于全国和世界平均值。研究发现,地表 93. 14%的γ 辐射来自地面放射性核素238U、232 Th 和40K 的γ 辐射,其中232 Th 和40K 的贡献占81. 21%,是主要的贡献者。地质背景决定地面γ 辐射剂量率值,燕山期各类花岗岩是导致青岛市区—王哥庄一带γ 辐射剂量率偏高的主要原因; 同时环境因素( 路面材料、地貌景观) 对其剂量率也存在一定影响。虽然研究区的γ 辐射剂量率较高,但其年有效剂量( 0. 56 mSv) 低于公众照射年剂量当量限值 ( 1. 0 mSv) ,人居环境基本不受影响。

2012 Vol. 31 (4): 831-840 [摘要] ( 1437 ) [HTML 1KB] [PDF 1242KB] ( 2791 )
841 汪名鹏,
江苏沭阳主城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选取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环境地质问题等3 个评价要素和相应的10 个评价因子,建立了沭阳主城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地质环境评价因子的权重,根据模糊数学基本原理确定各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计算出隶属度,从而建立模糊评价模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沭阳主城区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综合评判,将沭阳主城区地质环境质量划分为良好( Ⅱ) 、中等( Ⅲ) 以及差( Ⅳ) 三个区域,评价结果与研究区地质环境现状调查情况基本一致。

2012 Vol. 31 (4): 841-847 [摘要] ( 1933 ) [HTML 1KB] [PDF 948KB] ( 1869 )
848 张倩, 张原庆, 张岩, 谭秀全, 乔立静, 张红丽
兖西水源地水资源开采潜力评价

兖西水源地是济宁市、兖州市的重要供水源,为岩溶水系统,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和良好的调蓄功能。水资源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和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目前区内实际开采量为 10. 66 × 104 m3 /d,采用水量均衡法估计最大可开采量为20. 22 × 104 m3 /d 。通过地表灌溉等增源措施,优质水开采能力可以达到23. 08 × 104 m3 /d,对于提高济宁市在特枯年或连续干旱年及污染事件突发时的供水能力和饮用水安全保证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2012 Vol. 31 (4): 848-853 [摘要] ( 1895 ) [HTML 1KB] [PDF 859KB] ( 2565 )
854 刘九龙, 陈效文, 姚木生, 唐永香, 袁小飞, 李麟
采用不同方式的地埋管换热器热响应测试 ———以中新天津生态城公屋展示中心项目为例

利用两种热响应测试方式( 恒热流法和恒温法) 进行地埋管地源热泵换热试验,测试该地的土壤热物性参数。在概述了两种浅层岩土体热物性原位测试仪的原理、特点、测试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两种方法测量的参数,准确地计算出施工现场土壤的热物性参数。两种测试仪测量的热物性参数基本一致,同时热工况或冷工况试验所取得的参数差别不大。在20℃ ~ 30℃排热工况条件下,换热器为120 m 双U 类型时,排热量在25 ~ 60 W/m,在8 ℃取热工况条件下,取热量约30 W/m。热导率约1. 5 W/m·℃,热扩散率约为0. 46 × 10 - 6 m3 /s。

2012 Vol. 31 (4): 854-858 [摘要] ( 2046 ) [HTML 1KB] [PDF 921KB] ( 3995 )
 

最 新 动 态

 
 
世界地质(中文版)获“2016年度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奖
网站开通及严正声明
                  更多 
 

友 情 链 接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库
                  更多 
 
版权所有 © 《世界地质》编辑部
地址:长春市西民主大街938号 邮编:130026 电话:0431-88502587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