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3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8-09-25
  

  • 全选
    |
    基础地质
  • 郭琳娜, 刘万臻, 苏斌, 李涛, 李云峰
    世界地质. 2018, 37(3): 665-6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鹰嘴砬子组层型剖面进行了重新测制,系统采集了古生物化石。研究证明该组所产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植物和孢粉化石组合与Eosestheria-Epicharmeropsis-Lycoptera(EEL)组合为代表的热河生物群一致,代表了中国最东部的热河生物群化石产地,地质时代应为早白垩世,而不是前人划归的晚侏罗世。孢粉学和年代地层学研究资料进一步表明,鹰嘴砬子组地质时代应为早白垩世Hauterivian-Barremian期。鹰嘴砬子组区域上可与辽西义县组、冀北大店子组-西瓜园组及龙江盆地光华组对比。
  • 陈煜嵩, 刘正宏, 关庆彬, 张超, 王春光, 高天宇
    世界地质. 2018, 37(3): 675-6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延边地区泉水村组火山岩的岩相学、年代学以及地球化学研究来约束该地区的构造演化。泉水村组火山岩分为两段,上段为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流纹质角砾岩,下段为安山岩、安山质角砾岩。整体为两个喷发旋回,呈爆发相-喷溢相的持续。锆石U-Pb测年表明流纹质凝灰岩形成年龄为(115.5±5.3)Ma,为早白垩世晚期,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原始岩浆来源于地壳的部分熔融;安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岩浆源区是地幔楔由于遭受俯冲流体交代作用从而发生部分熔融,同时有较多地壳物质的混染,表现出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下岩浆岩的特征。结合其他证据推断古太平洋板块至少在早中侏罗世就已经向吉黑东部开始俯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俯冲作用消减,早白垩世晚期又发生强烈俯冲。
  • 蒋立伟, 刘永江, 冯志强, 汤超
    世界地质. 2018, 37(3): 688-7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大兴安岭北段罕达气地区出露的裸河组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对研究区裸河组泥质粉砂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LA-ICP-IMS U-Pb年代学分析和地球化学分析等工作。定年结果显示:本区裸河组<1 000 Ma的年龄主要可分为两组,444~550 Ma:峰值年龄460 Ma;700~1 000 Ma,峰值年龄为780 Ma,反应物源区岩浆事件的年龄,其中最小的年龄限定裸河组形成时代下限为晚奥陶世。主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显示碎屑岩特征与长英质岩石一致,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弱Eu负异常,指示裸河组物源区具有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结合样品岩相学、稀土元素特征及前人资料,推断在早古生代时期研究区受嫩江洋俯冲影响,其沉积环境可能与弧后盆地沉积有关。
  • 朱欣然, 刘立, 贾士琚, 李睿祺, 宫昀迪
    世界地质. 2018, 37(3): 702-7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镜下观察,岩石常量元素、稀土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等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洛河组风成砂岩进行实验分析,研究其地球化学和物源区特征。确定洛河组风成砂岩地球化学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和亚长石砂岩,沉积物的成熟度较高;物源区为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占主导地位的再旋回造山带,并含有大陆岛弧的特性;沉积物母岩为变质岩、沉积岩,并含少量的酸性、中基性岩浆岩;物源区气候寒冷干旱,为氧化环境,化学风化程度低。
  • 赵迪, 纪政, 杨浩, 和越, 景妍, 王清海, 陈会军
    世界地质. 2018, 37(3): 712-7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兴安岭北段博克图地区高吉山岩体的岩石类型为碱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高吉山岩体形成于晚石炭世(~311 Ma)。地球化学数据显示碱长花岗岩具有高硅,富钾,贫铁、镁的特点,且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作用明显[(La/Yb)N=5.00~14.19],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及P元素等,具有负铕异常(Eu/Eu*)=0.47~0.72,∑REE为49.07×10-6~139.30×10-6,LREE/HREE=7.93~13.98。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显示碱长花岗岩具有正的εHft)值(+8.46~+12.94),和较年轻的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501~783 Ma)。结合相关区域地质研究,认为大兴安岭北段晚石炭世高吉山岩体是新元古代从亏损地幔中新增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的产物,可能与古亚洲洋的俯冲作用有关。
  • 闫冬, 臧兴运, 马春生, 支宇博, 王福亮
    世界地质. 2018, 37(3): 724-7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吉林和龙地区勇新岩体岩石学、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形成构造环境等问题。勇新岩体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与围岩新元古代长仁岩组大理岩接触带上,见有石英、钾长石与方解石共生现象;岩体中见有辉长岩脉;镜下观察,长英质矿物重结晶现象发育,并见有斜长石残斑。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二长花岗岩高硅富铝贫镁,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成因类型为S(I)型花岗岩;δEu值0.09~0.77,平均值0.47,显示为较强烈的Eu负异常,LaN/YbN值12.61~25.77,平均值22.57,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和Th等活泼的不相容元素,明显亏损Nb、Ta、Zr、P、Ti等高场强元素。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勇新岩体形成于中三叠世,其年龄分别为236.9±1.1 Ma和236.5±1.1 Ma。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勇新岩体形成于中下地壳的原地重熔,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岩石圈伸展密切相关。
  • 王春光, 孙国胜, 孙九达, 牛军平, 张锐, 王子维, 夏磊
    世界地质. 2018, 37(3): 737-746,7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蒙古荷尔勿苏铅锌矿是华北板块北缘少郎河多金属成矿带内新发现的矿床。笔者对矿区黑云母石英闪长岩进行了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期揭示其岩石成因、成矿背景及对成矿的贡献。黑云母石英闪长岩锆石为自行晶-半自形晶,内部具有清晰的生长环带,Th/U比值为0.43~1.20,具有岩浆成因的特点。测年结果显示其形成于古生代中二叠世(268.1±2.6 Ma)。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黑云母石英闪长岩SiO2含量59.23%~61.07%,Al2O3含量16.24%~16.53%,K2O/Na2O比值0.62~0.63。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轻稀土富集型,轻重稀土分异明显,Eu弱亏损(δEu=0.84~0.90),Ce弱异常(δCe=0.91~0.94),说明源区极少残留斜长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并且Nb、Ti具有"TNT"负异常特征。荷尔勿苏铅锌矿黑云母石英闪长岩是在古生代中二叠世华力西晚期板块挤压环境下,火山弧岩浆作用的产物,其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受古亚洲洋闭合作用的影响。
  • 高歌悦, 李碧乐, 杨佰慧, 廖宇斌
    世界地质. 2018, 37(3): 747-7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锡铁山北东侧的花岗斑岩体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研究。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为373.9±2.2 Ma(MSWD=0.069),属于晚泥盆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富硅(SiO2=76.33%~76.99%)和碱(K2O+Na2O=7.28%~8.19%),低钙(CaO=0.58%~0.75%)、镁(MgO=0.20%~0.31%)和Mg#值(Mg#=23.29~30.17),A/CNK介于0.97~0.98,属于准铝质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相对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及Ba、Sr等部分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轻稀土元素分馏明显,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弱,且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显示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36~0.43)。锆石Hf同位素εHft)比值为+6.6~+9.6,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760~950 Ma。综合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的研究表明,锡铁山花岗斑岩为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岩浆源区主要为起源亏损地幔的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本文锡铁山花岗斑岩形成于柴达木地块与祁连地块碰撞后伸展的大地构造环境。
  • 刘峰岩, 和钟铧, 高龙飞, 陆凯杰
    世界地质. 2018, 37(3): 761-7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索伦地区黄土达坂花岗岩主要以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为主,LA-ICP-MS锆石U-Pb定年(129.9±2.3~125.9±3.7 Ma)显示其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具有高硅富碱、贫镁钙的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岩石大离子亲石元素K和Rb以及LREE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P、Ti和Ba、Sr相对亏损,具明显负Eu异常(δEu=0.18~0.60),显示地壳来源。锆石的εHft)值较高(5.80~10.70),Hf二阶段模式年龄在502~804 Ma之间,反映其源区物质为新元古代-显生宙期间增生的基性地壳。黄土达坂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岩石圈伸展作用相关。
  • 秦亚, 杨启军, 李程, 周叔齐, 许浩天
    世界地质. 2018, 37(3): 777-7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广西岑溪地区糯垌岩体及其岩石包体的成因,对糯垌岩体的岩石包体进行详细的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岩相学研究表明糯垌岩体的岩石包体主要为斑状黑云母钾长花岗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二长片麻岩、二长变粒岩、钾长变粒岩和花岗闪长岩,按成因分为捕掳体和残浆包体两类。斑状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包体(样品F16-7-6)和黑云斜长片麻岩包体(样品F16-13-4)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52.3±2.2)Ma和(252.7±4.4)Ma;斑状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与寄主岩石形成时代一致,黑云斜长片麻岩与大冲花岗闪长岩的侵位时代一致。岩石包体和寄主岩石在hark图解、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中具有相似的演化趋势,表明寄主岩石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同化混染作用。
  • 马国祥
    世界地质. 2018, 37(3): 791-8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赤峰-开源断裂在赤峰西部地段的性质,笔者在1:5万朝阳地幅、姜家营子幅区调工作中,利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测年等方法,对构造控制的多期次侵入岩进行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晚泥盆世二长花岗岩年龄为382.8±2.1 Ma,形成于同碰撞挤压环境;晚泥盆世超基性岩年龄为378.4±3.2 Ma,形成于碰撞后裂谷拉张环境;早二叠世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年龄分别为280.1±1.5 Ma、275.7±1.8 Ma,形成于同碰撞挤压环境;晚三叠世、早白垩世花岗斑岩年龄分别为206±25 Ma和128.8±1.3 Ma,形成于非造山伸展拉张环境。构造带上带状构造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构造带经历了3期韧性和1期脆性变形,分别为晚泥盆世至晚石炭世北东东向右行正斜滑韧脆性剪切(构造内花岗斑岩脉年龄374.2±2.6 Ma),早二叠世北东东向左行正斜滑韧性剪切(构造内花岗斑岩脉年龄270.3±1.7 Ma),晚三叠世北西西向左行正斜滑韧脆性剪切(构造内辉长岩年龄247.53±7.4 Ma)和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北东和北西向脆性断裂。显示赤峰-开源断裂在赤峰西部地段表现为多期次挤压、间歇伸展,并以挤压造山为主的构造-岩浆岩带。
  • 王欢, 徐华, 王锡魁
    世界地质. 2018, 37(3): 804-812,8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遥感影像判读、野外高精度GPS定位和数字高程模型分析,查明小兴安岭层状地貌的类型、级数、高程、组成物质和空间展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以来小兴安岭形成了2级夷平面和5级河流阶地。采用线性函数和二次函数两种统计模型对逊克、嘉荫地区的新生代层状地貌单元相对高度与松辽盆地相应时期沉积物厚度作回归分析,统计模型回归平方和与总离差平方和的比值R2=0.944~0.968,回归方程的整体拟合度很高,该结果显示小兴安岭新生代各个阶段的隆升幅度与松辽盆地的沉降幅度呈正相关关系。新生代期间小兴安岭隆升幅度为449 m,其中第四纪以来的隆升幅度为250 m。第四纪期间小兴安岭平均隆升速率为102.88 mm/ka。小兴安岭间歇性隆升与松辽盆地间歇性下降是同一构造背景下盆山耦合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 巩智镇, 徐国, 刘俊杰, 邱广东, 武利文, 孔凡吉
    世界地质. 2018, 37(3): 813-8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内蒙古陶来托钼多金属勘查区进行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信息的提取来评价矿区找矿潜力。结果表明,陶来托钼多金属矿是一个以斑岩型钼矿为主的勘查区,发现了斑岩型钼矿床及多处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化)点。成矿岩体为早白垩世花岗斑岩,控矿构造为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斑岩型钼矿化区与环状激电异常和环状磁异常对应性较好,显示出中低视极化率异常为矿致异常的特征。1:5万化探异常元素由钼矿化区至铅锌银矿化区表现出Mo、W-Ag、Pb、Zn的侧向分带特征。根据综合找矿信息提取及斑岩型矿床成矿系列建立,指出区内钼矿找矿潜力较大,并预测钼矿区北西侧为热液脉型铅锌银矿的成矿有利地段。
  • 王常青, 杨继峰, 杨言辰, 蒋职权, 韩世炯, 杨宇, 郑岩
    世界地质. 2018, 37(3): 826-8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蒙古沙锡拉特地区位于大兴安岭多金属成矿带中段,为明确找矿方向,对研究区进行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采用单元素异常、组合异常与因子分析对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数据进行评价。单元素异常显示,Ag、Pb、Zn与Sn元素的异常规模大、强度高。组合异常圈定4个异常,分为Ag-Au-As-Sb与Bi-W-Pb-Zn-Sn两类。因子分析将所分析元素分为五组,其中F1因子由Ag-Au-As-Sb元素组成,F2因子由Pb-Zn-Sn元素组成。根据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与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在本区圈定2个找矿靶区,BQ-1为Pb-Zn-Sn找矿靶区,BQ-2为Ag找矿靶区。
  • 李宏浩, 高有峰, 王璞珺, 瞿雪姣, 高翔, 陈海潮
    世界地质. 2018, 37(3): 838-8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精确划分松辽盆地沙河子组层序地层,限定断陷期沙河子组与营城组地层时代,进而研究断陷期盆地的演化,笔者利用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松科2井获取的下白垩统地层岩芯资料,从岩芯尺度对沙河子组与营城组界面进行揭示,结合过松科2井地震剖面解释、松科2井及邻井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和岩芯精细描述,总结出沙河子组顶界面在不同尺度的具体特征:①在地震剖面尺度,其表现为明显上超的特征;②在测井曲线上,界面附近表现为由下到上自然伽马曲线变化幅度增大,双侧向电阻率曲线由低值变为中高值的特征;③岩芯尺度上,表现为细粒沉积的砂泥岩突变为砾岩或火山岩。
  • 沈艳杰, 刘玉梅, 程日辉, 周洋, 王腾飞, 孙霁雯
    世界地质. 2018, 37(3): 850-8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钻井取芯的岩石组成、碎屑粒度特征及岩性-岩相的差异分析,研究彰武盆地下白垩统沙海组东、西物源物质组成和沉积体系特征。结果表明,东部物源火山碎屑占45%~85%,其中原生火山碎屑占70%,风化火山碎屑占30%,空落碎屑占杂基的10%~25%;西部物源火山碎屑占25%,风化碎屑占75%,空落碎屑占杂基5%~10%。CVL图解显示,东部物源的火山岩屑(L)和玻屑(V)含量均高于西部物源,而晶屑(C)含量低于西部物源。东部为受大型断裂控制的火山斜坡-扇三角洲环境。西部为缓坡区,发育辨状河三角洲环境,接受部分来自于东部的空落火山物质。Dickson图解显示,物源均来自火山弧和造山带物源区。区域早白垩世地壳拉张、火山喷发和同期盆地沉积,是形成不同物源-沉积体系的主要原因。
  • 油气地质
  • 何奕言, 程日辉, 宋立斌
    世界地质. 2018, 37(3): 861-8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野外地质调查、岩芯描述和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通化盆地亨通山组的沉积相类型、沉积环境及演化进行研究,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水下扇、浅湖-半深湖和火山机构5个沉积相类型,并分析了沉积相展布特征。根据孔隙度、渗透率和压汞分析,确定亨通山组储层发育的岩性,包括砾岩、砂岩、粉砂岩、凝灰质砂岩、凝灰岩和凝灰熔岩,确定储层为特低孔-低孔、超低渗透储层。研究认为亨通山组储层发育的有利沉积相为水下扇相和火山岩相。原生孔隙发育,保证了石油注入时的条件。后期受到较大的埋深、火山物质和成岩改造,虽然有一定的溶蚀孔隙出现,但原生孔隙破坏和大量的黏土矿物生成,堵塞了吼道,导致储层物性差。
  • 李圣, 王国芝, 李娜, 刘定坤
    世界地质. 2018, 37(3): 873-8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岩芯观察、测井和录井资料、铸体薄片观察,研究准中1区三工河组二段储层特征及致密化因素。研究表明,储层砂体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和远沙坝;储集岩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含少量原生孔隙,为孔缝型储层。储层受原生沉积相和后生成岩作用改造的双重控制。强烈的压实作用、钙质胶结是导致储层致密的主要因素,后期深埋溶蚀则是储层得以改造的关键控制因素。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表现为粗粒、弱压实、弱钙质胶结、强溶蚀微观特征。
  • 孙雷, 卞雄飞, 何大祥, 张健, 苏飞
    世界地质. 2018, 37(3): 882-8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岩石热解、总有机碳、镜质体反射率、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等测试方法,系统分析大杨树盆地中部甘河地区嫩江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评价其生烃潜力。结果表明,大杨树盆地中部甘河地区嫩江组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属于中等-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干酪根,处于成熟阶段,是一套好的烃源岩。烃源岩形成于还原性的淡-微咸水的水体沉积环境中,有机质来源为混合来源,且以陆生高等植物来源贡献较大。总体显示大杨树盆地中部甘河地区嫩江组烃源岩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
  • 地球物理
  • 徐梦龙, 杨亚斌, 吴燕冈
    世界地质. 2018, 37(3): 891-8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力仪漂移系数对于观测数据的有效零漂改正,进而获得可靠重力观测数据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提出利用模糊加权线性回归法进行重力仪漂移系数计算,通过对理论与实际的重力仪静态数据的试验、比较与分析,认为该方法具有计算自动化、有效压制干扰、计算结果稳定等特点,能够实现对重力仪漂移系数的有效计算,具有应用前景。
  • 周雪, 于平, 翁爱华, 陈瑞鼎
    世界地质. 2018, 37(3): 897-9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重力及重力梯度数据的正演效率,笔者引入基于MPI(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和OpenMP(Open Multi-Processing)的并行计算,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数据规模的网格数和模型体个数对并行效率和加速比的影响,得出随着正演数据规模的增加,并行效率和加速比均得到提高。同时对比了基于MPI和基于OpenMP的两种并行方式的性能,结果表明,重力及重力梯度数据正演的并行计算中MPI的提速能力优于OpenMP,且在较大规模数据的正演计算中基于MPI的并行效率优于基于OpenMP的并行效率。
  • 贺文博, 刘四新, 鹿琪, 王旭东, 佘松盛
    世界地质. 2018, 37(3): 905-912,9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立正演冻土模型,验证了将高密度电阻率法应用于冻土监测的可行性。对高密度电阻率法装置进行特殊处理,将其应用于对季节性冻土的监测,并进行了七个月份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季节性冻土监测中可行;通过对实测数据进行反演处理,得到电阻率反演剖面,可以看出表层土壤在季节变化中有明显的结冻、解冻行为;并可估算出冬季冻土深度范围。
  • 张攀, 毛伟建
    世界地质. 2018, 37(3): 913-9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同时震源数据最小二乘偏移(LSM)计算效率低的问题,笔者研究并提出了同时震源混合数据直接成像的结构匹配反褶积(SMD)方法。通过分窗的方式求取局部Hessian逆,加入局部结构约束,可以压制混合数据成像串扰噪音的同时对成像做照明补偿,提高成像质量。并在复杂sigesbee2A模型的数值测试中验证了SMD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SMD能够有效地压制成像中的串扰噪音,且对成像振幅有一定的补偿作用,计算效率相比LSM有巨大提升。
  • 朱翔宇, 毛伟建, 杨庆节, 唐欢欢, 唐博文
    世界地质. 2018, 37(3): 920-9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同时震源数据包含串扰很难直接成像,因此需要对混叠的炮记录进行分离,为了将混叠的波场进行分离,笔者建立了基于稀疏域反演的阈值迭代模型,将混合采集数据的共检波点道集转换到Radon域进行稀疏表示,利用阈值算子进行约束,通过迭代反演得到分离结果。实验算例表明通过较少的迭代即可获得信噪比较高的分离结果,验证了反演方法的有效性,并且该算法对随机噪声有很强的压制效果。
  • 黄棱, 刘洋, 刘殿秘, 刘财, 王铁柱
    世界地质. 2018, 37(3): 930-9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野外地表参数测定不准确等因素引起的地震数据剩余静校正问题,通过平面波分解滤波器计算时空变地震同相轴局部倾角,利用局部倾角与同相轴的时空预测量之间的关系计算剩余静校正量,在剩余静校正量计算所需局部平面波方程求解过程中,加入时间方向倾角为常数的整形正则化约束条件,以保证剩余静校正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基于地震同相轴预测的剩余静校正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共中心点道集数据的剩余静校正问题,同时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抗噪能力,为实际资料处理提供了较好的适用性。
  • 赵强, 杨国东, 张旭晴, 邵鹏
    世界地质. 2018, 37(3): 938-9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覆盖九寨沟地区的RadarSat-2数据与Sentinel-1A数据,采用精轨数据进行定轨,消除轨道误差,并结合合成孔径差分(D-InSAR)方法中的双轨差分技术,获取2017年8月8日Mw7.0级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视线方向(LOS)最大沉降量约为20 cm,隆起量达9 cm。基于弹性半空间形变模型反演该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得出该地震断层滑动以左旋走滑为主,走向为330°,倾角为32°,滑动角为-170°,同震滑动分布主要集中在4~12 km深度处,最大滑动量位于9 km处,约为6.14 m,平均滑动量为0.57 m。反演获得的地震标量矩为4.06E+18N·m,震级Mw约为6.4,深度为19.5 km。
  • 工程地质
  • 张国强, 杜立志
    世界地质. 2018, 37(3): 952-9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波速测试技术进行岩土体弹性波速度原位测试,利用岩土体的纵、横波速度值能够进行场地类别划分,确定场地卓越周期,以及计算地基土的动参数,为岩土工程提供必要的设计参数。通过计算获得了徐州苏宁广场场地土的纵、横波速度以及场地土的动参数,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确定徐州苏宁广场场地为二类场地,利用波速值计算场地卓越周期为0.415 s与规范中查表获得的特征周期一致。为该工程场地工程地质评价和抗震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参数。
  • 水文·土壤
  • 王康, 姜琦刚, 于德浩, 王李, 杨清雷, 徐兴宇
    世界地质. 2018, 37(3): 958-9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辽西地区干旱缺水问题,通过卫星遥感与地面物探相结合的工作方式,研究了水文地质信息提取方法及其应用技术,并在辽西地区开展了初步应用。结果表明,卫星遥感技术不仅可以从宏观上掌握研究区地下水赋存规律,还可探测到常规方法难以发现的水文地质信息,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缩小地面物探工作区的范围,该方法有效提高了地下水探测的工作效率及其准确性。此外,通过对电测深电阻率值的定量分析表明,当探测到的九佛堂组岩组电阻率介于18~22 Ω·m之间时,该处富水的可能性极大,该方法可有效降低在九佛堂组中物探找水工作的难度。
  • 耿辉, 朱彧, 王志强, 杨春雨, 张志勇
    世界地质. 2018, 37(3): 967-9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长青林场3个不同小区为实验地,分别采用酸雨石等5种吸盐材料对不同小区盐碱土壤进行改良,根据改良后土壤pH、导电率变化,对不同材料的盐碱土壤改良效果进行比较。研究表明,短期内吸盐速率:酸雨石 > 活性炭 > 腐熟牛粪 > 沸石 > 稻壳,长期吸盐量:酸雨石 > 活性炭 > 沸石 > 稻壳 > 腐熟牛粪,效果持久性为酸雨石最强,活性炭、沸石次之,稻壳较弱,腐熟牛粪最弱。酸雨石解碱能力最强,活性炭次之,沸石、牛粪、稻壳解碱能力较弱。因此,酸雨石在5种盐碱土改良剂中具有最强吸盐解碱能力。
  • 姚仁, 杜立志, 吕守航, 沈明燮
    世界地质. 2018, 37(3): 976-9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导热系数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导热系数的推算公式,以长春地区粉质黏土为研究对象,对原状土样的导热系数与其物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制作9个重塑土样,测其相关的参数值,以验证回归方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回归分析建立导热系数与2个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式不成立;考虑天然密度、含水率和孔隙度为自变量,其分别对应的相关性系数T检验显著值(Sig)都<0.05,复决定系数为0.886,建立的回归方程成立,自变量能准确解释因变量的变化,且含水率与导热系数呈负相关,天然密度和孔隙度呈正相关。重塑土样相关参数代入回归方程得到的导热系数值与实验实测值之间相对误差低于4%,验证了该回归方程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 其他
  • 金润成, 李国武, 金哲秀, 全英林, 郑昌日
    世界地质. 2018, 37(3): 982-9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3.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气石具有自发电极属性,对改变水团的缔合度具有一定作用。笔者研究了朝鲜多个地区电气石的成分、结构和理化性能,并以其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不同类型的电气石陶瓷,同时研发了一种间接测量水团缔合度的方法,该方法是利用水溶液的电容和介电损耗值来间接评价水团缔合度,可以反映水团缔合度的相对大小。研究表明,以高钙电气石为原料、适当添加活性剂并经700℃烧结工艺制备的电气石陶瓷,对降低水团缔合度具有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