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道德声明
OA政策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地热·水文·环境”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全选
|
Select
地热·水文·环境
云南省宜良地热田基本特征研究及成因分析
巴俊杰, 徐世光, 苏春田, 夏日元
世界地质. 2019, 38(2): 556-5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2.028
摘要
(366)
PDF全文
(787)
可视化
收藏
对云南宜良盆地地热资源水文地质条件、热储层结构及地热田特征等分析研究,可将宜良地热田划分为3个相对独立的地热区,并对宜良地热田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储集形式等规律进行探究,建立了宜良地热田热储概念模型,其成因模式为大气降水补给的断裂控热深循环型地热系统。研究区热储岩性主要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为岩溶型层状热储,热储温度一般在43℃~55℃之间,埋藏深度一般在800~1 200 m。宜良断裂带为水热对流循环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储集空间,地下热水在震旦系灯影组岩溶含水层中富集,最终形成宜良地热田。
Select
地热·水文·环境
毛乌素沙地风沙滩区降水入渗响应研究
王锴, 杨泽元, 黄金廷, 郝俊卿
世界地质. 2019, 38(2): 565-5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2.029
摘要
(253)
PDF全文
(557)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毛乌素沙地地下水浅埋区降水入渗补给滞后响应时间,确定补给滞后的影响因素,为该地水文生态保护与地下水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以陕北毛乌素沙地风沙滩区为研究区,基于原位试验数据和相关分析法,分析土壤含水率和地下水位对降水入渗的响应机制,运用土壤水均衡分析探讨降水入渗响应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式。结果表明,小雨型降水土壤含水率响应深度为0~10 cm,中雨型为10~90 cm,大雨型与暴雨型均>90 cm。最大响应深度z与降水量P显著线性相关。在地下水位一定的前提下,随着前期累计降水增大,当前降水入渗响应深度也增大,前期累计降水对当前降水入渗的影响时段在144 h以内。雨后土壤水分与地下水补给均存在滞后。入渗响应滞后时间与土壤深度呈正比,与降水强度和土壤初始导水率的差成反比。
Select
地热·水文·环境
基于InSAR技术的盘锦地区地面沉降研究
张静, 丁黄平, 刘纯, 谢文然, 时雨
世界地质. 2019, 38(2): 574-5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2.030
摘要
(271)
PDF全文
(671)
可视化
收藏
为掌握盘锦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包括沉降中心位置、沉降区面积、沉降量、沉降速率等,选取2013—2016年覆盖研究区的19期C波段Radasat22数据,采用SBAS2InSAR技术提取盘锦地区地面沉降速率和累积地面沉降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存在两个沉降区:曙四联沉降区,面积约为43.6 km
2
,最大沉降速率为-151.49 mm/a;龙王村沉降区,面积约为33.28 km
2
,最大沉降速率为-119.55 mm/a。与2007—2009年的3期ASAR数据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两者得到的沉降区基本一致。通过地面沉降监测数据的时序分析,累积沉降量和沉降区范围均随着时间不断增大。
跳至
页
第1页
共1页
共3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