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土地”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遥感·土地
    范语思, 李月芬, 张玉树, 王灵芝
    世界地质. 2020, 39(2): 444-451,4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2.020
    耕地作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载体,其转型已成为土地利用类型的重点研究内容。笔者借助GIS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1980—2015年吉林西部“旱改水”重点区域—镇赉县的时空演变特点,并对“旱改水”的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①镇赉县“旱改水”重点区域为大屯镇、嘎什根乡、五棵树镇和沿江镇;其空间布局总体上呈显著的聚集状态,格局演变主要表现为:以现有集中的、连片的水田为中心,其周边破碎化、不规则化分布的旱地逐渐实现“旱改水”的转变,且水田斑块聚合程度正不断增大。②镇赉县自然条件更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在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方面,水田相较旱地更具优势,能为地区的发展及国家的壮大提供基本保障。在自然、经济和社会层面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下,“旱改水”的规模不断扩大。
  • 遥感·土地
    马萍, 王冬艳
    世界地质. 2020, 39(2): 452-4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2.021
    为研究近30 a来四平市景观格局的演变并分析其主要驱动力。笔者选取1990、2000、2010和2018年Landsat TM/ETM遥感解译数据,从类型和景观水平方面分析四平市近30 a来的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类型转移、演变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揭示四平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①四平市景观格局中耕地所占面积最大,为主要优势基质景观类型,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起决定性作用,其次分别为林地景观、水域景观、城镇景观和草地景观;②近30 a来四平市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形状整体上趋于简单化,景观连接性和多样性增加,但景观均匀度下降;③ 1990—2018年林地向耕地和草地转化,草地主要转移为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土地整体呈现逐年退化的趋势;④近30 a来四平市景观格局演变受自然因子(坡度、高程、距河流距离和距道路距离)和人为因子(人口和GDP)综合的作用。
  • 遥感·土地
    范博文, 潘军, 蒋立军, 仲伟敬, 张文哲, 卞宇涛
    世界地质. 2020, 39(1): 193-2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20
    摘要 (265) PDF全文 (1085)   可视化   收藏
    卫星传感器波段平均太阳辐照度(solar exoatmospheric spectral irradiances,简称ESUN)是反演地表温度、大气顶部反射率的重要参数。目前,Landsat 8卫星的传感器ESUN值美国地质调查局仍未公布。采用ChKur、WRC、Thuillier、ASTM和Wehrli太阳光谱数据,结合Landsat 8卫星的相对光谱响应数据,使用代入计算的方法分别计算了OLI传感器各波段的ESUN值。与ChKur数据计算的结果相比,应用Wehrli数据计算的结果均方根误差最小,使用WRC数据计算的结果均方根误差最大。为验证结果,用同样的方法计算了基于ChKur太阳光谱数据的Landsat 7卫星ETM+传感器的ESUN值,并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官方推荐的结果做对比,结果表明,基于ChKur太阳光谱数据采用该方法计算结果较为符合官方数据。
  • 遥感·土地
    黄龙霄, 张旭晴, 赵强, 高明久, 程微, 安继魁, 吴迪
    世界地质. 2020, 39(1): 201-2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21
    以辽宁义县中东部区域为例,选2017—2018年间18景Sentinel-1数据,采用短基线差分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获取了该地区的形变时间序列和平均沉降速率。结果显示义县存在不均匀的沉降,最大平均沉降速率为98 mm/a。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成果,验证了SBAS-InSAR技术的可靠性,并分析了地表沉降的主要原因是矿石的开采。
  • 遥感·土地
    于海洋, 陈圣波, 杨北萍, 安秦
    世界地质. 2020, 39(1): 208-2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22
    以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玉米作物为研究对象,将生育期内玉米遥感影像所提取的多种植被指数和实地采样点的测产数据作为训练值,利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优化BP(GA-BP)神经网络估产模型,得出网络预测的玉米产量数值。通过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比较实测产量与预测产量之间的精度,BP神经网络模型R2为0.845 2,RMSE(%)为28.37;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R2为0.985 0,RMSE(%)为6.70,表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估产模型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可信度。
  • 遥感·土地
    韩嘉圻, 王建国, 邢梓涵, 赵博轩, 孙贝雯, 谭众元
    世界地质. 2020, 39(1): 215-2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20.01.023
    通过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伊通河流域1986、1996、2005和2017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土地利用度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方法,研究伊通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城镇建筑用地和林地是伊通河流域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1986—2017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降低,土地利用度上升,土地利用结构趋于稳定。在31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下降33.97%,林地、草地、湿地和水域面积的减小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