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工程”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遥感·工程
    许军强, 张斌, 袁晶, 卢意恺
    世界地质. 2019, 38(4): 1091-10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20
    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国产高分卫星遥感影像,笔者调查研究了南水北调水源区(河南段)石漠化现状,结合GIS技术,将1996年、2006年、2016年三期石漠化调查结果进行叠加分析,获取1996-2006、2006-2016两期石漠化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地质状况总体良好,尤其在部分石漠化发育严重区域,其生态地质状况发生了颠覆性改善。基于遥感技术开展南水北调水源区(河南段)石漠化遥感调查与监测结果,并结合确定性系数方法对石漠化进行易发性评价,研究表明,评价综合分区与石漠化分布基本吻合,调查方法可靠。开展本项目查清研究区的石漠化状况,并对石漠化进行分类分级、揭示演化特征,提出治理措施。
  • 遥感·工程
    张配, 姜琦刚, 刘正宏, 师超
    世界地质. 2019, 38(4): 1099-1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21
    遥感技术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和便捷性等特点。为研究松辽平原中部地区第四纪以来的水系演变特征,笔者搜集了研究区的多源遥感数据:Landsat TM数据、Sentinel-2A数据、高分一号数据、谷歌卫星影像以及数字高程模型(DEM),在建立古河道解译标志体系的基础上完成研究区地表及浅埋古河道的解译工作。由古河道的解译成果及解译古河道的新旧关系,联系研究区新构造运动特征反演其水系的演变过程,查明该地区水系第四纪以来先后经历了向心状古大湖时期、南北贯穿时期以及现今受松辽分水岭影响时期,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直观地再现各个时期的自然概况,并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阐述水系演变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 遥感·工程
    王存良
    世界地质. 2019, 38(4): 1111-11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22
    根据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程地质测绘及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宝鸡地区黄土工程边坡的特征、发育的灾害类型及工程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结果表明:按扰动类型可将本区工程边坡划分为建筑工程边坡、线性工程边坡、水利工程边坡和采矿工程边坡4大类;工程措施选择不恰当、一些高危边坡防治不彻底及部分危险性较小边坡的过度防治是目前边坡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对黄土工程特性的研究、研发适宜于宝鸡地区黄土灾害发育特征的防治关键技术及做好分期防治规划是提升本区灾害防治水平的关键,研究成果旨在为宝鸡黄土工程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支撑。
  • 遥感·工程
    李树文, 朱君, 隋俭武, 全金谊, 刘斌, 修金城
    世界地质. 2019, 38(4): 1120-11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23
    摘要 (303) PDF全文 (1168)   可视化   收藏
    工程安全状况的预分析是变形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济南轨道交通R2线济钢新村站基坑监测为例,基于灰色理论GM(1,1)模型,预测分析了变形趋势。结果表明,模型残差标准差<0.5 mm,误差区间<1.2 mm,多期监测的预测模拟分析结果中,7期监测数据的模型预测稳定性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