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4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11-25
  

  • 全选
    |
  • 邰彦德, 刘大玮, 潘忠翠, 刘哲, 曹钟元, 张勇, 孙凌云
    世界地质. 2024, 43(4): 463-4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吉中地区在中侏罗世的岩浆活动和构造背景,笔者选取倒木河闪长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锆石U-Pb测年、全岩主微量分析对其成岩时代、地球化学组成、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进行研究。LA-ICP-MS 锆石U-Pb 测年结果显示,倒木河闪长岩成岩年龄为174.5 Ma,表明该岩体侵位结晶于中侏罗世。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岩石具有低硅、高铝以及相对富钠等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Rb、K、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HFSE)。Nb/Ta、La/Nb和Th/Nb比值显示闪长岩体岩浆具有壳幔混源的特点,可能与来自俯冲板片的流体交代作用有关。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和前人研究资料,认为倒木河闪长岩应该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 张万辉, 曹守林, 李小亮, 严正平, 杨乐, 李正栋, 杨德, 党园园, 李良
    世界地质. 2024, 43(4): 479-4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查明格尔木野牛沟地区早侏罗世花岗闪长岩的岩石成因、成岩构造背景及其与晚三叠世花岗岩的成因联系,笔者利用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及Lu-Hf同位素等方法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结果显示,野牛沟花岗闪长岩的锆石具有典型的岩浆锆石震荡环带与Th/U比值(0.25~1.28,>0.10),其加权平均年龄与εHf(t)值分别为(198.4±1.6)Ma和4.99~7.50。该岩石具有C型埃达克岩的特征,包括高Sr[(400.13×10-6)~(420.00×10-6)]和低Mg[w(MgO)=0.95%~1.19%]、Y[(6.93×10-6)~(7.87×10-6)]、Yb[(0.65×10-6)~(0.77×10-6)]与Na2O/K2O比值(1.12~1.34,<2),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可知,野牛沟花岗闪长岩起源于拆沉至深部的新元古代下地壳角闪岩的部分熔融(TDM2=919~759 Ma),是印支晚期岩浆作用的延续,同形成于古特提斯洋闭合-造山后下地壳拆沉引起的强烈伸展背景。

  • 郝甜甜, 李立立, 韩丰竹, 楼仁兴, 张苡铭, 刘应梅, 张亚南, 贾华男
    世界地质. 2024, 43(4): 496-5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人对松辽盆地东南部伏龙泉地区登娄库组致密储层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开发工程部署。笔者采用岩矿鉴定、扫描电镜、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常规压汞等技术,对其物性特征及优质储层主控因素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致密砂岩碎屑颗粒组成总体特征为Q30.3F34.3R35.4,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储层以原生粒间孔和溶蚀孔隙为主;以低-特低孔、特低渗-致密为主,孔喉整体较细,主要为亚微米级和纳米级孔喉。综合常规压汞特征,致密储层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优质储层主控因素主要包括有利岩性(粗粒碎屑岩和分选较好的细砂岩、粉砂岩),有利沉积微相(边滩、心滩和决口扇微相),有利微观孔隙结构(相对粗孔喉半径及高可动流体饱和度)。

  • 高丹, 程日辉, 沈艳杰, 谭笑, 王嘹亮
    世界地质. 2024, 43(4): 509-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北部物源-沉积体系的基本特征,笔者采用岩心样品的镜下鉴定和地震反射特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东部坳陷的岩性岩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坳陷内存在由北向坳陷中心进积的砂体,沉积区以碎屑岩沉积为主,岩石中物质成分以花岗质和碳酸盐岩含量高为特征,沉积物来源于盆缘隆起的风化剥蚀及前中生界基底;北部沉积体系从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均以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不同时期发育规模有所差别。综合分析认为,北部为风化物源,(扇)三角洲-水下扇沉积体系。

  • 汪爱云, 付晨东, 张志国, 王蕃, 任莉, 张维锋, 张丽华, 王玉梅
    世界地质. 2024, 43(4): 517-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X油田S油层组低饱和度油层复杂油水层识别及两相流体产能预测这个难题,笔者应用岩心配套实验资料,考虑含泥、含钙的影响建立变指数“新三水饱和度模型”。同时对传统的相渗计算方法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之上,创建了双饱和度交会法、饱和度动态下限法及可动流体含油饱和度法等多种油水层判识技术,融合反映储层品质、原油性质及压裂规模的多参数建立了两相流体压前及压后产能预测技术。10口井验证结果表明:流体识别符合率由75.0%提高到87.2%,产能预测级别符合率达到83.3%,实现了油水同层精细识别、分级评价及油水产出比例定量评价。

  • 宋鹏, 李芳, 孙万元, 吴启斌, 刘国昌
    世界地质. 2024, 43(4): 526-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应对南海深水区浅层/超浅层气藏勘探中因测井资料匮乏且可靠性低而导致的岩石物理建模、地震识别及储层预测的难题,针对该区域的地质特点,笔者构建了疏松浅层岩石物理模型,建立了地震响应识别模板,提出了少井区地震反演低频模型的构建方法,有效获取了浅层储层弹性参数。利用岩石物理模板,科学预测了储层含气性。结果表明,南海深水区浅层气藏的纵波速度受含气饱和度显著影响,但饱和度超过10%后影响减弱。浅层气层的纵波阻抗和密度较低,低阻抗区域指示潜在气藏,但在饱和度预测时准确性有限,纵横波速度比识别游离气具有较好的效果。

  • 孙昌潇, 毛伟建, 石星辰
    世界地质. 2024, 43(4): 541-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定量评估地震成像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减少成像伪影、提高成像分辨率,笔者采用了机器学习领域中的一种可逆神经网络—标准化流,实现高精度成像,并进行成像结果的后验估计。通过对估计的后验分布进行采样及其统计分析,笔者量化了成像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与传统的抽样方法,例如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相比,标准化流法能够直接预测后验分布,而不是依赖于随机采样,因此在计算效率和适应性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笔者将该方法应用于稀疏数据成像的去噪与增强,并在合成数据上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稀疏海底节点采集数据的偏移成像结果得到了改善,成像噪声减少,同相轴的连续性以及深度照明得到了加强。另外,不确定性量化通过统计后验成像结果生成。
  • 霍燕平, 冷亮, 王民水, 纪雪, 王明常
    世界地质. 2024, 43(4): 551-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LiDAR技术能够快速获取树木的三维结构信息,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实现单株级别的树种分类。为了解决将点云转换为二维图像或三维体素时损失树木的垂直结构、树冠形状和空间分布等信息的问题,笔者在PointNet的基础上提出了CSA-PointNet,该模型可以直接将树木的单株点云作为输入,通过引入通道注意力机制和空间注意力机制,增强对单体植株的细节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的提取能力,从而提高树种分类精度。应用制作的净月林场数据集分别对CSA-PointNet与主流模型(VoxNet和PointNet)进行训练和测试,结果表明CSA-PointNet的整体分类精度为74.69%,kappa系数为0.51,均高于VoxNet和PointNet。

  • 王立党, 杨占军, 魏伯阳, 赵阳, 李昂, 傅雪海
    世界地质. 2024, 43(4): 557-5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鄂尔多斯东缘临兴地区本溪组铝土岩生氦潜力,笔者采用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方法进行了不同岩性生氦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岩物源和封闭的滨浅海沉积环境为研究区本溪组铝土岩提供了丰富的U、Th元素富集条件,本溪组铝土岩储层呈现超高自然伽马、高铀、高钍的测井特征。铝土层具有极高的生氦潜力,同时临近煤系地层产生的烃类气体可以作为载体,具有优良的形成含氦天然气藏的气源条件。本溪组铝土岩之上的致密砂岩具有良好的含气性,试气显示氦气含量为0.148%,具备工业开采价值。
  • 阎渊, 柴伦炜 , 黄勇, 付伟, 赵文, 王朋
    世界地质. 2024, 43(4): 566-5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准确识别探地雷达反射波形特征,笔者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分别建立岩溶、岩性接触带以及断层破碎带模型,模拟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遇到的典型不良地质体。通过分析其反射波波形特征,对比了西康高铁以及新西成铁路工程实例中岩溶和断层破碎带预报结果,结果表明模拟的雷达波形特征可以作为探地雷达预报典型不良地质构造时参考的波性特征,可以提高预报结果的准确性。

  • 徐思瑜, 张熠斌, 徐誉维, 宋金红
    世界地质. 2024, 43(4): 574-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基于SBAS-InSAR技术对蛟河矿区地表沉降进行监测,获取地表沉降速率和累积沉降结果,结合精度和野外调查验证了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分析了蛟河矿区地表沉降的时空演化态势。结果表明,在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监测期间,蛟河矿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主要聚集性分布于红胜村、工业村和建设村一带,其中位于红胜村的沉降区S1沉降最为严重,沉降面积占蛟河矿区沉降总面积的58.02%,最大沉降速率为-99.64 mm/a,最大累积沉降量为-499.7 mm,其南侧红胜村所处区域平均沉降速率达-80 mm/a以上。

  • 李煜楠, 甄俊伟, 屈向阳, 卢星谕
    世界地质. 2024, 43(4): 586-5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汕尾市防灾减灾管理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基于ArcGIS平台,采用信息量法进行汕尾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区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管控建议。结果表明,汕尾市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规模以小型为主。时间上,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4至10月,空间上,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陆河县。地质灾害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为6.59%、29.81%、63.60%,其中高风险区面积289.81 km2,主要分布于北部低山地区、西南局部丘陵地区、中东部低山地区。提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建议:加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完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全力做好重点时段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 张雅静, 卢禹含, 聂喜涛, 张佳楠, 张宇婷
    世界地质. 2024, 43(4): 600-6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石灰性土壤中交换性盐基钙、镁、钠、钾的分析效率与精确度,笔者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技术测定其含量。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为用70%乙醇溶液反复淋洗样品,再用pH值为8.5的0.1 mol/L 的氯化铵-70%乙醇溶液进行交换处理,蒸干后加入10mL 20%~30%的硝酸溶液进行酸化处理。经此处理,把传统的单标溶液转变为混标配置,选择谱线分别为钙317.933 nm、镁279.553 nm、钠589.592 nm、钾766.491 nm,测得国标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8.0%~100.7%,检出限分别为0.008、0.005、0.004、0.007 mg/L。对两个国标样品GBW(E)070337、GBW(E)070341进行验证,测得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9%~0.98%(n=5)。对吉林土壤(样品1)测得的结果与火焰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得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石灰性土壤交换性盐基钙、镁、钠、钾的分析。

  • 丁朋朋, 贾超, 王明珠, 王辉, 冯克印, 魏茂杰
    世界地质. 2024, 43(4): 608-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鲁西北平原砂岩热储地热地质特征及成因模式,笔者采用资料收集和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热储层、地温场、水化学和水位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鲁西北平原砂岩热储类型为新近纪馆陶组和古近纪东营组热储,热储层顶板埋深及地层厚度最大值区域均位于聊城临邑县。热储地温梯度普遍低于3.4 ℃/100 m,但平原县凸起区地温梯度大于4.0 ℃/100 m。地热水化学类型以Cl-Na型为主,表现出Na+、K+及Cl-富集的特点。地热水温度为54.4~85.9 ℃,聊城市临清地区热储温度较高。砂岩热储地热水与深层地下水之间水力联系较小,地热水位变化主要受人工采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