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4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11-25
  

  • 全选
    |
    基础地质
  • 白雪瑞,董永胜,陈卓,贾人懿
    世界地质. 2021, 40(4): 743-7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滇西昌宁-孟连构造带内广泛出露 “前寒武纪”变沉积岩系,由于其时代存在争议,制约了该区特提斯洋演化的研究。笔者对上述变沉积岩系进行了碎屑锆石年代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变沉积岩系所包括的澜沧群、大勐龙群、崇山群、勐统群和西盟群,其碎屑锆石最年轻峰值年龄分别为516Ma、444Ma、440Ma、594Ma和 504Ma。结合前人对各群内火山岩夹层、侵入其中的岩浆侵入体年代学数据资料以及与晚古生代层序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等,确定其原岩沉积时代均为早古生代;其中澜沧群、勐统群和西盟群的沉积物质来源于保山地块,大勐龙群和崇山群物质来源于思茅地块,其伴随原特提斯洋俯冲消亡遭受了变质变形改造,滇西地区存在与原特提斯洋闭合相关的早古生代末造山作用。
  • 张学海,王永胜,臧兴运,李翱鹏,李延峰,刘学生,刘海龙,李斌
    世界地质. 2021, 40(4): 759-7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吉中地区庆丰火山岩进行了 LAICPMS锆石 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制约该区的区域构造演化。定年结果表明,庆丰火山岩形成于早志留世晚期 (434±23Ma)。火山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组合为安山岩和流纹岩,没有发现英安岩,SiO2 含量分别为 592% ~625%和 7491% ~7553%,具有明显的断面,属于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Al2O3 (1283% ~1732%)、Na2O (184% ~375%)、K2O (148% ~476%),低的 MgO (018% ~353%)、CaO (073% ~578%),过铝指数 A/CNK (091~113),TiO2 (<2%),里特曼指数 σ均 <33,微量元素具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Rb、K)、高场强元素 (Th、U)及 LREE等,亏损高场强元素 (Ta、Nb、Ti),为准铝质过铝质中高钾钙碱性中酸性火山岩,具有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早志留世松嫩地块南东缘应处于成熟岛弧构造环境,庆丰火山岩的形成与岛弧演化过程中拉张阶段有关。
  • 杨泽宇,李珊珊,何登洋,习泽晨,邱昆峰
    世界地质. 2021, 40(4): 772-7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以密云地区出露的辉绿岩和辉长苏长岩为研究对象,探讨基性岩墙形成年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背景。通过 LAICPMS方法开展了锆石 UPb年代学和锆石微量元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辉绿岩和辉长苏长岩结晶年龄分别为 (1671±12)Ma和 (1673±16)Ma。辉绿岩和辉长苏长岩中的锆石与岩浆成因锆石特征一致,其微量元素组成具有轻稀土亏损和显著的 Ce正异常和 Eu负异常,暗示其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斜长石分离结晶和壳幔相互作用。锆石 U/Yb比值为01~10,Gd/Yb比值约为 01,Yb含量介于 100×10-6~600×10-6之间,反映其构造背景为拉张裂谷环境。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密云地区基性岩浆可能来源于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富集地幔源区,在侵位过程中有下地壳部分熔融物质混入,岩浆作用与古元古代晚期燕辽裂陷槽的拉张伸展有关,可能是对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的响应。
  • 习泽晨,李珊珊,何登洋,杨泽宇,邱昆峰
    世界地质. 2021, 40(4): 793-8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密云环斑花岗岩的形成标志着密云地区于早中元古代开始伸展,为揭示其伸展过程,选取了密云地区的正长花岗斑岩为研究对象,通过 LAICPMS方法进行了锆石 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研究。锆石 UPb测年结果显示,正长花岗斑岩结晶年龄为 (1666±17)Ma,属于早中元古代岩浆作用的产物。锆石微量元素具有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富集、明显 Ce正异常和 Eu负异常特征,与岩浆成因锆石特征一致,表明其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斜长石的分离结晶。结合前人研究,笔者认为该正长花岗斑岩形成于伸展环境,华北克拉通密云地区在早中元古代的伸展过程至少持续到大约1666Ma
  • 王焕鑫,孙丰月,张涛,闫佳铭,刘承先
    世界地质. 2021, 40(4): 807-8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德里特萤石矿位于东昆仑造山带内的昆南复合拼贴带,为研究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性质及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探讨矿床成因,对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HO和 S稳定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矿体主要赋存于泥盆系二长花岗岩中,受 NWW向与 NW 向断裂控制,成矿作用分为2个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萤石阶段。对成矿阶段流体包裹进行测温,成矿流体具有低温(107~180℃)、低盐度 (w(NaCleqv) =018% ~907%)和中密度 ((0930~0991)g/cm3)的特点,属 NaClH2O体系热液。通过对 NaClH2O体系 TWρ相图投影,成矿压力为 1~5bar,最小成矿深度为 10~50m。S同位素显示幔源岩浆侵位时,可能有壳源组分的加入,HO同位素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少量岩浆水。综上认为,德里特萤石矿为浅成低温热液脉型矿床,成矿流体温度和压力的下降是萤石沉淀的主要机制。
  • 郭景会,白德胜,张超,彭俊,黄达,姚明高,陈景伟
    世界地质. 2021, 40(4): 816-8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更系统地了解坦桑尼亚克拉通太古代绿岩带内金矿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类型、成矿规律及矿床成因。笔者通过对绿岩带内典型金矿床的系统总结,认为金矿床可以赋存于绿岩带各种类型的岩石中,绿岩岩石及其周围花岗岩接触带附近是重点找矿方向;金矿床主要受构造剪切带控制,构造强烈变形的部位往往是最有利的成矿部位,北西-南东向和北东-南西向是主要成矿构造方向;区内金矿床类型为造山型金矿,金矿床的成因模式为大陆地壳变质流体成因模式。
  • 陈海福,李小亮,严正平,张松涛,王生龙,赵俊芳,李良
    世界地质. 2021, 40(4): 830-8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龙什更铁钴矿的形成时代和成因类型,利用锆石 UPb法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对含矿绿泥绢英千枚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岩石的锆石年龄跨度大 ((1138±25) ~ (2791±13)Ma),峰值多,其中最年轻一组的加权平均年龄为 (1139±29)Ma,代表其原岩形成时代的下限,同时指示该矿床形成不早于中元古代晚期。岩石的主量元素含量变化较大,具有缓右倾的稀土配分模式和明显的轻重稀土分馏、负铕异常,相对亏损 Nb、P、Ti、Ba、Sr和相对富集 Th、La、Ce、Nd、Rb和 K。经原岩恢复可知其原岩为泥砂质沉积岩,沉积作用占主导同时含少量热水组分,形成于大洋岛弧环境。综合地质、地球化学等特征可知该矿床的成因类型为 (热水)沉积型,但热水喷流活动偏弱,形成铁矿体和钴的初始富集,而后期次生富集是形成钴矿体的主要机制。
  • 刘承先,孙丰月,钱烨,吴东倩,惠潮,卢寅花
    世界地质. 2021, 40(4): 847-8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茶卡北山锂铍伟晶岩型矿床是近年发现的一处中型锂铍稀有金属矿床,呈现垂向分带特征。通过研究伟晶岩脉岩相学、矿化特征,并结合电子探针测试,探讨伟晶岩垂向分带及矿床成因。茶卡北山伟晶岩根据岩相学特征分为二云母伟晶岩,文象结构伟晶岩,条带状构造伟晶岩,含绿柱石伟晶岩,含绿柱石、锂辉石伟晶岩和含锂辉石伟晶岩 6个垂向分带;根据矿化特征分为无矿化带、Be矿化带、LiBe矿化带和 Li矿化带 4个垂向分带。白云母电子探针测试结果显示矿化程度随伟晶岩演化程度的加强而不断增强。茶卡北山伟晶岩矿床经由结晶分异作用、熔体流体不相容作用及流体交代作用共同作用于一期形成。
  • 写熹,汪晶,蔡晓兵
    世界地质. 2021, 40(4): 860-8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安徽新屯仓地区位于张八岭隆起东缘,为明确找矿潜力,对研究区进行 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根据区内 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分析研究了 12种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现 Au、Pb元素有局部富集成矿的可能性;总结了各元素分布规律,发现研究区内 Cu、Cr、Ni、Co4种元素的分布规律非常相似,4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图对区域地层划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圈定了综合异常 16处,对主要异常进行了成矿潜力评价。综合分析后认为 AP5异常具有寻找矽卡岩型铜 (金)矿体的潜力,AP10异常具有寻找低温热液型铅锌矿的潜力,AP12、AP14异常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二者均需要开展进一步的异常查证工作。
  • 王旭东,张东亮,卢克豪,张腾飞
    世界地质. 2021, 40(4): 872-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黑钨矿中流体包裹体为研究对象,从红外显微测温原理、仪器的校正、样品的制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及测温数据处理等方面入手,对红外显微测温技术以及该技术存在一些不足,进行了介绍和讨论。针对现阶段红外显微测温技术存在一些不足,提出了包裹体双抛光片制作过程中逐渐减薄、相变温度测定过程中采用循环法以及在保持清晰度的前提下,在最弱的红外光强下进测温以降低红外内加热影响等解决办法。
  • 李杰,邓孙华,坎尼扎提,张旭,孙江河,顾晶晶,贺文同
    世界地质. 2021, 40(4): 881-8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集层岩性岩相复杂且相应物性特征不明,对研究区多口钻井岩芯样品的岩石学、孔隙特征与储集物性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芦草沟组是典型的混积岩地层,以泥级碎屑与云质混积岩为主,矿物以白云石、石英与斜长石为主。甜点位层属于浅湖-半深湖亚相湖泥微相与滩坝微相,以及少量前三角洲亚相地层,在垂向剖面频繁出现不同生储组合。上甜点储层岩石孔隙主要为粒间孔与粒间溶孔,下甜点则是以粒间溶孔为主。孔隙发育受粒径及成岩作用影响,以微细孔喉为主,孔渗性主要由纳米级孔喉控制。页岩油的富集程度明显受到储集层物性的限制,建议开发时采取相应的储层改造方案。
  • 康德江
    世界地质. 2021, 40(4): 889-8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是源下致密油的典型代表。为了能够有效识别和预测致密油有利富集部位,明确勘探方向,对致密油源岩下限和分类标准开展研究。通过对青山口组烃源岩的排烃强度进行定量计算,结合 TemisFlow盆地模拟软件进行了过剩压力的恢复。通过模拟烃源岩的排烃强度与现存泥质源岩中的残留有机碳含量和过剩压力的关系,最终确定青山口组泥岩以过剩压力 10MPa、排烃强度 15×106t/km2、残留有机碳 10%为致密油有效源岩下限。根据这个下限标准,将青山口组泥岩划分为优质源岩、有效源岩和无效源岩三种类型。进一步明确了致密油的发育同样受到源控作用影响,有效烃源岩及以上类别源岩发育区是致密油的主要富集场所。
  • 吴佳男,蔡铮,李林,范国章,许小勇,鲁银涛,马宏霞,张颖,王红平,左国平,丁梁波,吕福亮,邵大力,王彬,李伟强
    世界地质. 2021, 40(4): 898-9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隆务峡 1号隧道三叠系两组剖面分析研究,讨论了研究区重力流的流体类型与沉积结构单元发育特征。按照岩性特征,共识别出碎屑流沉积、高密度浊流和低密度浊流沉积等三种重力流沉积类型;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及地层空间展布特征,将两组剖面定为朵体/朵体复合体的沉积结构单元。碎屑流沉积与高/低密度浊流沉积的碎屑颗粒成分特征有所差别,前者以碳酸盐岩屑为主,后者以陆源碎屑为主,二者可能来自不同物源体系,也可能经历了流体演化。朵体沉积结构单元可进一步划分出朵体近端、中端、远端/边缘等三种次级沉积结构单元。从近端到远端/边缘砂体厚度及侵蚀特征的变化反映了流体能量衰减过程。剖面由下至上的地层旋回特征反映了朵体/朵体复合体的侧向迁移或物源后退的过程。
  • 于漂罗,张盛生,查恩爽
    世界地质. 2021, 40(4): 907-9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一套热储温度主控因素分析、热储温度预测方程构建和考虑单井涌水量的地热资源量评价方法体系。应用于中国共和恰卜恰地热田,结果显示该地热田新近系热储温度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热储层最高温度超过 160℃;利用克里格插值方法,确定热储层 50m降深对应的单井涌水量最高为3600m3/d。综合热储层温度和涌水量空间分布特征,确定了恰卜恰新近系热储层供热能力并圈定水热资源开发优势靶区,靶区内每 10000m2热储层的供热能力评价可以达到 18MW。
  • 张晓明,李清松,张小聪,吴丹,陈春林,刘四新
    世界地质. 2021, 40(4): 915-9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地层岩性复杂,包括白云岩、灰岩、盐岩和膏岩。为准确识别塔里木盆地研究区的地层岩性,笔者针对研究区几种主要岩性,利用取芯分析和岩屑录井资料综合标定,选出四种岩性对应的测井值作为标准响应值。根据实际情况和前人经验,选取自然伽马、密度测井、中子测井和声波测井四种岩性敏感的测井曲线数据进行交会分析,通过分析提出 DENCNL及 DENGR两种利用交会图的岩性识别方法,回判准确率达 9021%及 8674%。提出判别分析法进行测井岩性识别,利用 SPSS软件建立判别函数,回判准确率达 967%。最后利用判别分析法在 FORWARD测井软件平台上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处理模块,并对两口井的非样本数据进行检验,识别结果与岩芯分析全部符合。
  • 高子傲,孙建国
    世界地质. 2021, 40(4): 924-9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得到水层反射所携带的水层速度信息,利用 Munk公式描述水层速度的垂向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速度分析。通过引入水体地震记录同相轴补偿方法,在保留原始有效数据信息的同时,得到了与理论模型吻合的结果。将补偿及计算方法引入实际海洋反射地震的水体反射数据中,得到海水速度随反射时间的变化,为下一步的处理和成像提供了参考信息。
  • 王静男,孙章庆,孙建国,崔栋,韩复兴,高正辉
    世界地质. 2021, 40(4): 935-9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种在勘探地震学里近期发展起来的有限元类数值求解程函方程的算法,间断伽辽金方法通过拓展基函数空间提高数值精度,但存在计算效率低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并行快速扫描间断伽辽金方法。算法在快速扫描过程中对节点的计算顺序进行 CuthillMcKee变换,将能够并行计算的节点分为不同任务集合,进而实现不同任务集的并行计算。数值结果的分析表明:并行快速扫描间断伽辽金方法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能稳定地提升计算效率,并且还能适应各种复杂速度模型。
  • 赵超,田辉,韩朝辉,朱一龙,龚文强,王锡魁
    世界地质. 2021, 40(4): 945-9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野外调查,查明汉中盆地阶地特征,并结合前人地质地貌及测年研究成果对汉中盆地的形成年龄进行了推断及其对构造活动响应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汉中盆地可被划分为Ⅰ ~Ⅳ级阶地,其中Ⅰ ~Ⅲ级阶地为堆积阶地,Ⅳ级阶地为基座阶地。汉江北岸阶地宽阔而南岸狭窄,地貌面具有向南倾斜的特征,致使汉江不断向南迁移。汉江Ⅰ ~Ⅳ级阶地形成时代分别为全新世—晚更新世后期、晚更新世、晚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中更新世—早更新世。综合分析表明,更新世以来秦岭至少有过 4次的隆升活动,中晚更新世秦岭隆升幅度较大,晚更新世以来秦岭的隆升幅度相对较小,汉中盆地的抬升速率波动式上升,但抬升速率均较秦岭小,可能是由于汉中盆并非秦岭隆升的核心区域。
  • 李强,卜青锋
    世界地质. 2021, 40(4): 955-9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扶余油页岩原位转化试验工程,对温度、围压、层理结构三种热膨胀影响因素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原位状态下,当温度在 100~300℃范围变化时,温度与油页岩热膨胀变化量为正相关;平行层理方向热膨胀变化量总是小于垂直层理方向热膨胀变化量;对油页岩施加围压时,油页岩的膨胀量会产生抑制效果,甚至由膨胀变为压缩。针对现有技术与原位试验情况,分别提出控制裂解温度、储层围压、内部驱动力三个方面防膨胀措施建议。
  • 何珊,赵玉岩,李兵,来雅文,时艳香,汤肖丹
    世界地质. 2021, 40(4): 964-9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查明吉林省黑土、盐碱土理化性质和氮形态含量特征差异并建立氮形态含量预测方法,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及基于 MATLAB的偏最小二乘回归预测方法研究了两类土壤的性质差异和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的回归预测。结果表明,黑土、盐碱土在 pH值、有机质、碱解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上均有显著差异;提出了基于土壤理化指标的偏最小二乘法估计土壤中两种氮形态的含量,效果良好。关键词:黑土;盐碱土;硝态氮;铵态氮;偏最小二乘法
  • 庞国涛,阎琨,李伟
    世界地质. 2021, 40(4): 973-9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大垌幅水化学特征,对图幅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系统采样,运用数理统计、离子比值关系和水化学分析等方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垌幅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偏弱酸性,属低矿化度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优势阳离子均为 Ca2+,优势阴离子均为 HCO-3 。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钙镁型水和重碳酸硫酸-钙镁型水;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钙镁型水和重碳酸硫酸-钠钙镁型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联系性一般,岩石风化作用对区内水体的水化学离子组成影响较为显著。
  • 张莉莉,姜琦刚,吴倩,刘润
    世界地质. 2021, 40(4): 981-8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 1990年、2000年、2010年和 2018年 Landsat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定量表征黄河流域城市公园景观型湖泊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与空间关联模式,为城市湖泊管理与布局优化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①近 30年黄河流域城市公园景观型湖泊呈现逐渐增加态势,其中陕西省增长幅度最大,极差 409%;②椭圆转角 θ由 10925°变化为 9864°,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动态变化,中心轨迹为东北西北东北,整体向西北转移;③新增五处核密度较高值区,多处中等值区,空间分布逐渐突破胡焕庸线,表现出人口与城市公园景观型湖泊建设的空间耦合;④以2000年为分水岭,MoransI统计表明城市公园景观型湖泊从随机分布向空间聚集格局演变,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