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3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9-12-25
  

  • 全选
    |
    基础地质
  • 万传彪, 孙跃武, 薛云飞, 金玉东, 张昕, 李倜
    世界地质. 2019, 38(4): 889-8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人将杜101井1 662.2~2 200.0 m井段自下而上划分为"杜尔伯特组"和"一心组",但两组之间的自然电位(SP)、自然伽马(GR)、深感应电阻率(RILD)和中感应电阻率(RILM)曲线没有出现明显突变,应合并为一组,依据岩性自下而上可划分为3段:下段(砂砾岩段)、中段(砂砾岩-泥灰岩段)和上段(泥灰岩-粉砂岩段)。其中,上段产双壳类化石Casmogoriophora sp.、Parallelodon cf.tenuistriatusParallelodon sp.,腕足类化石Spirif erella persaranaenaSpirif erella sp.、Lamnimargus peregrinaStenoscisma cf.zhesiensisAthyis sp.等,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该井段岩性和古生物特征,可与松辽盆地西缘乌兰浩特-孙吴地区的哲斯组对比,因此,将松辽盆地西缘的哲斯组引入盆地内,作为松辽盆地井下哲斯组的次层型剖面。
  • 潘建, 李贵义, 李广铁
    世界地质. 2019, 38(4): 900-9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祁连阳康地区分布着一套变形较强的区域低温动力变质岩系,前人将其划归为巴龙贡噶尔组。通过对该套地层进行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发现其与巴龙贡噶尔组的原始含义不同,对该地层中不同的岩石组合重新进行了划定,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中的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和板岩等变质变形较弱,与巴龙贡噶尔组的原始含义相吻合,时代为志留纪;而其中的片岩类岩石,变质变形较强,恢复原岩为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SiO2含量为57.1%~68.74%,Al2O3 13.04~14.98%,Al2O3 > (K2O+Na2O+CaO)(分子数) > 1,里特曼指数(σ)在1.4~4.42之间,大多在2±,主要为钙碱性系列。稀土总量∑REE=186.17×10-6~203.79×10-6,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曲线为向右倾斜的轻稀土富集型,铕略亏损,具负异常,亲石元素Ba和Sr富集,而Rb强烈亏损,Ba相对Rb和Th、Ti相对于Sm和Y呈明显负异常,反映出具有典型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微量元素特征。在火山岩中获取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其岩浆形成的时代为新元古代(819±2 Ma)(阳康片岩),为一套基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建造,具有大陆裂谷盆地的特点,该片岩的发现填补了该区域未有新元古代历史记录的空白,反映了该地区与全球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聚合事件的一致性。
  • 郭秀玮, 于介江, 李宏浩, 栾金鹏
    世界地质. 2019, 38(4): 910-9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小兴安岭东风山群红林组中黑云母混合片麻岩进行了岩相学、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以确定这套岩石的原岩性质、形成时代以及岩石成因。岩相学特征表明这套混合片麻岩主要由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和片麻状正长花岗岩两种岩性组成,局部保留的变余半自形粒状结构或变余似斑状结构指示其原岩为花岗岩。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和片麻状正长花岗岩中的锆石多呈自形-半自形柱状,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结构,Th/U比值较高(0.11~1.16)指示其岩浆成因。对岩浆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和片麻状正长花岗岩分别形成于479 Ma和499 Ma,即早奥陶世和晚寒武世。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和片麻状正长花岗岩的Hf同位素组成相似且变化范围小,锆石εHft)值分别为-6.6~-10.6和-6.4~-8.6,两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1 698~1 958 Ma和1 692~1 831Ma,表明片麻状花岗岩的岩浆源区为古老地壳物质,其原始岩浆可能源自于古元古代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讨论了东风山群的物质组成及原岩性质,认为东风山群具有构造混杂岩属性,其组成不仅包括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等具有地层性质的变质碎屑岩(副变质岩),而且存在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由岩浆侵位形成的花岗质岩石(正变质岩)。
  • 贾海明, 景妍, 王清海, 兰丽雪, 井佳浩
    世界地质. 2019, 38(4): 921-9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大兴安岭中段罕达盖岩体进行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罕达盖岩体岩浆侵位时间为早白垩世(136 Ma)。罕达盖岩体具有富硅、富碱及贫铁、镁、钙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以及弱过铝质系列岩石。这些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Rb、Sr等),亏损重稀土元素与高场强元素(如Nb、Ta、Ti等)。结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点,罕达盖岩体属于I型花岗岩,并且其岩浆可能起源于新元古代-显生宙期间从亏损地幔中新增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综合前人研究,笔者认为大兴安岭中段早白垩世罕达盖岩体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
  • 孙永刚, 李碧乐, 王聚胜, 王永胜, 张旭, 詹天宇
    世界地质. 2019, 38(4): 931-9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吉林中部地区早燕山期岩浆作用,并限制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起始时间,笔者对吉林中部江密峰花岗闪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花岗闪长岩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79±1)Ma,为早侏罗世岩浆作用的产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富SiO2、Na2O、K2O、Al2O3和TFe2O3,低MgO和CaO,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高分异I型花岗岩。岩石富集LREEs、LILEs(Rb、K)和HFSEs(Th),亏损HREEs、LILEs(Ba、Sr)和HFSEs(Nb、Ta、Ti、Zr),具有Eu负异常。岩石的形成经历了壳幔物质在源区混合形成原始岩浆,随后这一壳幔混源岩浆又经历高程度分异演化的二阶段成岩过程。结合相邻地区同时代火成岩的岩石组合特征与空间分布,笔者认为岩石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下俯冲引起的弧后伸展环境。
  • 闫奕璞, 祁书亮, 魏向涛, 叶存勇, 蒲继红
    世界地质. 2019, 38(4): 944-9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威拉砾岩型红土镍矿形成过程相对较特殊,系辉石橄榄岩经剥蚀、搬运、沉积形成砾岩及巨砾岩之后经风化淋滤富集而成矿。成岩成矿过程短:成岩于早更新世,成矿期为早更新世以来。橄榄岩质砾岩分布面积<5.5 km2,决定了成矿后矿床(体)规模仅为中型,边界品位矿体平均厚度为3.62m,工业品位矿体平均厚度为2.92 m,工业品位矿石量仅占5.23%。其矿床规模、品位和品级等与直接由超基性岩经风化淋滤富集形成的红土型镍矿差别较大。现阶段开采利用将处于亏损状态。"走出去"进行红土型镍矿找矿勘查时,应首先确定其成矿母岩岩性,对砾岩型红土镍矿勘查不宜超越预查阶段。
  • 董锡泽, 杨贺, 樊金虎, 孙立秋, 王可勇, 马万里
    世界地质. 2019, 38(4): 953-9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维拉斯托Zn-Cu-Ag矿床是大兴安岭南段典型的热液脉型矿床,赋存在海西期的石英闪长岩和古元古代片麻岩中,矿区东部主要发育的Zn-Cu-Ag矿化,多赋存于近EW向的压扭性断裂构造带中;矿区西部多发育Sn矿化,主要赋存于石英斑岩体顶部及其上部的石英脉中。维拉斯托矿床存在4个成矿阶段:Ⅰ阶段:黄铁矿-毒砂-石英阶段;Ⅱ阶段: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石英阶段;Ⅲ阶段: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石英-方解石阶段;Ⅳ阶段:贫硫化物-方解石阶段。其中Ⅱ、Ⅲ阶段为主成矿阶段。在本次工作中,根据主成矿阶段的矿物硫同位素组成及成矿温度,利用公式δ34S(i)-δ34S(H2S)=A*106/T2+B*103/T+C,计算了主成矿阶段成矿热液的δ34S(H2S)值。Ⅱ阶段δ34S(H2S)为1.7×10-3~-1.9×10-3,Ⅲ阶段δ34S(H2S)为1.4×10-3~-4.7×10-3。此外,根据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和矿物平衡关系热力学原理,构建300℃,500 bars下,硫同位素及矿物平衡关系的热力学模型,估算了主成矿阶段的物理化学条件。维拉斯托矿床Ⅱ阶段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约为-35.8 < log fO2 < -40.8、5.2 < pH < 7.7、log fS2≈-12,Ⅲ阶段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约为-34.8 < log fO2 < -37.5、5.8 < pH < 7.7、log fS2≈-10,维拉斯托矿床在主成矿阶段表现出向高氧逸度和高硫逸度转变的趋势,同时,δ34S(ΣS)被估算为-2×10-3,验证了维拉斯托矿床硫来源为岩浆。
  • 于跃江, 黄辰旭
    世界地质. 2019, 38(4): 962-9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狼洞山地区进行30 km2的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共采集化探样品13 212件。结合该区的高精度磁法测量、两处激电中梯测量成果和地质成果,对该区进行了找矿靶区预测。将本区初步划分出10处靶区,根据靶区内可能找到的目标矿种和可靠程度,划分为3类靶区:可靠类(2处)、较可靠类(6处)、可能类(2处)。
  • 王树树, 董国臣
    世界地质. 2019, 38(4): 976-9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纳米比亚红色沙漠呈现红色的原因及其形成环境,借助双目镜、电子显微镜及扫描电镜等手段,统计测定了沙粒形态和矿物成分,研究了红色沙漠沙粒及其红色包裹物成分。研究表明,沙粒主要由石英(91%)、长石(4%)和岩屑(5%)颗粒组成,原岩以花岗岩为主,还有火山碎屑岩、泥岩和粉砂岩,不同类型沙粒磨圆度存在差异。由于不同含量的黏土矿物和铁氧化物附着于沙粒表面,使沙粒呈现不同程度的红色,进而导致沙漠呈现红色。黏土矿物和铁氧化物中主要元素为O、Si、Fe、Al、Mg,含少量K、Ca、Ti、Cl、P,矿物成分相当于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赤铁矿、针铁矿和钛铁矿等,矿物组合特征揭示了红色包裹物的形成环境以偏冷、湿润气候为主。
  • 申林, 刘招君, 胡菲, 李建国, 赵丁名, 万涛
    世界地质. 2019, 38(4): 988-9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岩芯的观察和测井资料的研究将松辽盆地北部四方台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8个四级层序,并识别出辫状河和曲流河2种沉积相和8种沉积微相。层序1(SQ1)低水位体系域时期为辫状河相,发育辫状河河床和泛滥平原(河漫滩)两种亚相;水进体系域时期发育曲流河河床和泛滥平原(河漫滩和河漫湖泊)亚相;高水位体系域时期和水退体系域时期发育曲流河河床和泛滥平原(河漫滩、河漫湖泊和决口扇)亚相。结合泥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即样品的Sr/Cu、Th/U、Rb/Sr和SiO2/Al2O3比值的变化趋势可知SQ1时期气候干热,SQ2时期干旱程度减弱。根据δCe、V/Cr、V/(V+Ni)、Ni/Co和U/Th的变化趋势可知四方台组时期古水体处于氧化还原过渡-氧化环境,SQ1时期水体氧化性更强。古气候、古水体氧化还原性和沉积相之间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气候干热时,蒸发作用加剧,水体变浅,水体氧化性增强,发育大量河床亚相沉积;气候干旱程度降低时,蒸发作用减缓,水体变深,水体氧化性减弱,以泛滥平原亚相为主。
  • 油气地质
  • 刘忠宝, 边瑞康, 高波, 王鹏威, 王濡岳, 金治光, 杜伟
    世界地质. 2019, 38(4): 999-10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古老层系过成熟页岩有机质孔隙的发育特征,以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页岩为例,采用岩石薄片、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多种技术方法,重点从有机质组成及有机质的赋存方式的角度,开展了有机质孔隙类型的识别,分析了各类孔隙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下寒武统页岩主要发育3种有机质孔隙类型:固体沥青内有机质孔隙、有机质-无机矿物复合体内有机质孔隙及莓状黄铁矿集合体内有机质孔隙;页岩固体沥青内有机质孔隙普遍较发育,但孔径小(<30 nm),页岩中天然气大量散失是导致有机质孔隙坍塌萎缩变小的主要原因;有机黏土复合体和莓状黄铁矿集合体形成的稳定抗压结构,有利于有机质孔隙及页岩气的保存。
  • 惠学智, 许有为, 吕娜娜, 宋喆, 魏小东, 刘超
    世界地质. 2019, 38(4): 1012-10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微区原位同位素测试、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测温、X-射线衍射矿物分析和阴极发光薄片观察与统计等分析手段,系统分析了华庆地区长8段储层岩石学及物性特征,探讨了储层发育的成岩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早期压实作用是长8段低成熟度砂岩原生孔隙降低的重要原因;两期碳酸盐胶结物的广泛发育显著降低了储集孔隙;呈薄膜发育的绿泥石未能有效保护孔隙,自生黏土矿物也是孔隙减少的因素;自生石英填充于溶蚀微孔或附着于颗粒表面,在一定程度上对储层物性产生影响;长8段储层缺乏溶蚀流体的流动空间,碎屑颗粒或前期形成的胶结物未能发生广泛溶蚀,是该区砂岩储集物性较差的另一重要原因。
  • 武昕普, 柳蓉, 张坤, 赵康安, 韩佳兵
    世界地质. 2019, 38(4): 1021-10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银额盆地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含油页岩岩系有机质富集的有利条件,通过野外露头踏勘、岩性观察、矿物学分析和元素地球化学测试等工作,综合开展了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与有机质富集条件研究。X-衍射分析表明样品中主要为陆源碎屑矿物和黏土矿物,黏土矿物中高岭石含量较少,油页岩中还含有少量的方解石和白云石。TOCS1+S2等有机地球化学指标显示油页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1型,其他泥页岩为Ⅱ2型和Ⅲ型,整体处于低熟-未熟阶段。Sr/Cu(3.24~390.70)、Sr/Ba(0.17~4.77)和V/(V+Ni)(0.39~0.84)等无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参数综合分析表明,银额盆地巴格毛德地区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二段含油页岩岩系沉积时期整体为炎热干旱与温暖湿润交替发育的气候环境,淡水-咸水交替出现的还原水体环境。其中较炎热干旱的半咸水-咸水环境有利于有机质富集,形成高品质油页岩。
  • 刘硕, 高有峰, 尹永康, 刘海波, 李宏浩, 王璞臖
    世界地质. 2019, 38(4): 1032-10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松科2井"连续获取登娄库组二段岩芯105.05 m,岩芯收获率为99.1%,是迄今获取的最连续完整的沉积记录。笔者对该段岩芯进行了厘米级沉积地质描述(分层厚度2~5 cm),揭示其岩性-岩相沉积序列。登娄库组二段共识别9种岩石类型,为辫状河相的废弃河道和河道亚相,并且进一步划分为河道淤积、沙滩、心滩3种沉积微相。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中登娄库组二段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为102±4 Ma,表明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该时期已经进入阿尔必晚期。
  • 朱映康
    世界地质. 2019, 38(4): 1044-10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岩芯观察的基础上,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和黏土矿物含量等实验分析结果及镜下扫描照片,对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致密砂砾岩储层的岩石特征、物性特征、矿物成分、成岩作用以及所处成岩阶段和成岩演化序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河子组致密砂砾岩储层经历压实、胶结、溶蚀及交代等成岩作用,现今正处于中成岩B期及晚成岩阶段。根据成岩作用类型和强度,成岩矿物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合测井分析,将储层划分为强压实钙质胶结相、强压实黏土胶结相、中压实弱溶蚀相及中压实强溶蚀相4种组合成岩相。选取声波时差、电阻率和自然伽马等常规测井曲线,通过岩芯刻度测井归纳了4类成岩相测井响应特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明确22口井纵向成岩相展布特征,总结归纳出沙河子组致密储层以强压实钙质胶结相为主,有利相为中压实强溶蚀相和中压实弱溶蚀相,且主要分布在断陷两侧。
  • 宋立斌, 丛杉, 刘国东, 裴警博
    世界地质. 2019, 38(4): 1054-10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通化盆地三棵榆树断陷油气勘探程度低及成藏前景不清的问题,对研究区下白垩统的生、储、盖及其组合特征开展了系统评价。认为三棵榆树断陷下白垩统鹰嘴砬子组、林子头组两套湖相地层发育厚层暗色泥岩,具备较强的生烃能力,是一个"小而肥"的富烃断陷,勘探潜力较大。该断陷不仅发育巨厚、高成熟度烃源岩,并发育叠加连片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加之断陷内早期断裂晚期活动较少及烃源岩与储层近距离互层式接触,构成了有利的"自生自储式"生储盖组合,具备断层-岩性圈闭、火山岩遮挡圈闭以及致密裂缝型岩性圈闭成藏的有利条件。其中三棵榆树断陷中南部的通地2-通地4-通地18井区为有利勘探区带。通地17更井钻探获得工业气流,初步证实了三棵榆树断陷的勘探潜力。
  • 仝立华, 郝国丽, 杨孝杰, 邰文超, 李锋, 徐银波, 刘轶松, 王洁宁
    世界地质. 2019, 38(4): 1063-10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实施土壤样品采集和实验测试,分析包括烃类、蚀变碳酸盐和热蚀汞等地球化学特征,统计异常值并获取异常下限。进行综合化探异常研究,识别出一套重烃、蚀变碳酸盐和热蚀汞的双峰式异常组合。依据异常组合优选了油砂勘探目标区,并实施钻探验证,钻获白垩统姚家组饱含油、油浸级别油砂岩芯,最高含油率达12.86%,平均含油率达5.40%,钻获单井油砂最大净厚度达12.40 m,钻探验证效果与异常特征吻合度良好,证实该方法有效应用于松辽盆地西斜坡小太平山地区油砂勘查工作,为类似油砂矿的地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提供了案例。
  • 地球物理
  • 钟炀, 管彦武, 石甲强, 肖锋
    世界地质. 2019, 38(4): 1073-1081,10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张量磁梯度测量是当前航空磁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正演是反演的基础,而长方体又是地下空间剖分的基本单元,故其正演公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笔者从前人给出的东南下坐标系和北东下坐标系的两种磁场三分量理论表达式出发,分别推导了长方体全张量磁梯度的计算公式。理论模型的两种正演结果对比表明,两种公式的计算结果完全相同,但北东下坐标系更实用。该坐标系下的长方体全张量磁梯度理论表达式更加简洁,文中相同模型体的正演节省约10%的时间。
  • 王腾飞, 金振奎, 田甜, 史书婷, 李硕, 郭芪恒
    世界地质. 2019, 38(4): 1082-10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声波时差法恢复地层剥蚀量,其资料易于获取,操作简单易行。在声波时差法原理的基础上,笔者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某区块的一口钻井为例,运用该方法对研究层段的每一个层序的剥蚀量和沉降量进行恢复。与理论原理相对应,笔者详细论述操作步骤,达到指导实际操作的目的。
  • 遥感·工程
  • 许军强, 张斌, 袁晶, 卢意恺
    世界地质. 2019, 38(4): 1091-10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国产高分卫星遥感影像,笔者调查研究了南水北调水源区(河南段)石漠化现状,结合GIS技术,将1996年、2006年、2016年三期石漠化调查结果进行叠加分析,获取1996-2006、2006-2016两期石漠化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地质状况总体良好,尤其在部分石漠化发育严重区域,其生态地质状况发生了颠覆性改善。基于遥感技术开展南水北调水源区(河南段)石漠化遥感调查与监测结果,并结合确定性系数方法对石漠化进行易发性评价,研究表明,评价综合分区与石漠化分布基本吻合,调查方法可靠。开展本项目查清研究区的石漠化状况,并对石漠化进行分类分级、揭示演化特征,提出治理措施。
  • 张配, 姜琦刚, 刘正宏, 师超
    世界地质. 2019, 38(4): 1099-1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遥感技术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和便捷性等特点。为研究松辽平原中部地区第四纪以来的水系演变特征,笔者搜集了研究区的多源遥感数据:Landsat TM数据、Sentinel-2A数据、高分一号数据、谷歌卫星影像以及数字高程模型(DEM),在建立古河道解译标志体系的基础上完成研究区地表及浅埋古河道的解译工作。由古河道的解译成果及解译古河道的新旧关系,联系研究区新构造运动特征反演其水系的演变过程,查明该地区水系第四纪以来先后经历了向心状古大湖时期、南北贯穿时期以及现今受松辽分水岭影响时期,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直观地再现各个时期的自然概况,并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阐述水系演变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 王存良
    世界地质. 2019, 38(4): 1111-11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程地质测绘及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宝鸡地区黄土工程边坡的特征、发育的灾害类型及工程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结果表明:按扰动类型可将本区工程边坡划分为建筑工程边坡、线性工程边坡、水利工程边坡和采矿工程边坡4大类;工程措施选择不恰当、一些高危边坡防治不彻底及部分危险性较小边坡的过度防治是目前边坡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对黄土工程特性的研究、研发适宜于宝鸡地区黄土灾害发育特征的防治关键技术及做好分期防治规划是提升本区灾害防治水平的关键,研究成果旨在为宝鸡黄土工程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支撑。
  • 李树文, 朱君, 隋俭武, 全金谊, 刘斌, 修金城
    世界地质. 2019, 38(4): 1120-11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程安全状况的预分析是变形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济南轨道交通R2线济钢新村站基坑监测为例,基于灰色理论GM(1,1)模型,预测分析了变形趋势。结果表明,模型残差标准差<0.5 mm,误差区间<1.2 mm,多期监测的预测模拟分析结果中,7期监测数据的模型预测稳定性最高。
  • 经济·环境
  • 卢大超
    世界地质. 2019, 38(4): 1125-11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吉林省大石河钼矿为例,论述了露天矿山开采每吨矿石的(吨矿价值)盈利能力最大,或者矿山在生产服务年限内的盈利最大化两种情况下,计算露天采矿"最低开采品位指标"的方法,并对其应用的前提、产生的效果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说明。这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在时间上,可以使资金成本极大的降低,从而使资金效益得到极大的提高。特别是采用"开采每吨矿石的(吨矿价值)盈利能力最大"方法开采完成后,再处理该方法中已开采出堆存的矿石,其经济效益更佳。
  • 徐祖阳, 严维兵, 柯婷婷, 金志鹏, 祁超, 张训
    世界地质. 2019, 38(4): 1132-1141,11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池州西南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所取得的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质量评价法进行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潜水含水层Ⅳ类水占85%,Ⅴ类水占15%;承压含水层Ⅳ类水占26%,Ⅴ类水占74%,均无可直接饮用(Ⅰ-Ⅲ类水)的地下水。该区潜水及承压水层大部分(>95%)受到了中度及重度污染,其中潜水层主要受到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氨氮污染,而承压水层主要超标指标为铝、铁等。池州市西南地区地下水污染形势较为严峻,应尽快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有效保护池州市地下水资源与环境。
  • 刘永新, 姜琦刚, 刘伟, 谷强
    世界地质. 2019, 38(4): 1142-11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干旱气候环境下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利用GRSFAI对地下水富水能力进行评估,针对干旱区特殊气候环境,对GRSFAI的构建指标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使其更有利于评价干旱地区地下水分布情况,最终确定地层岩性、地貌类型、地形坡度、汇流累积量和植被覆盖度5个指标构建GRSFAI。通过GF1、Landsat8 OLI数据、地形图和其他资料对5个指标进行解译和提取,利用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了GRSFAI,对研究区内水井出水量数据与GRSFAI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达到0.77。根据研究区GRSFAI分布特征对地下水分布情况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验证结果相吻合,证明GRSFAI能准确反映干旱区浅层地下水分布情况,评估结果较可靠,可在同类地区寻找地下水资源工作中推广使用。
  • 高博, 陈桂虎, 王刚, 刘建宇, 隋佳轩
    世界地质. 2019, 38(4): 1152-11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辽宁太平湾地区地质灾害调查分析,确定该区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分析其发育规模、危害、稳定性及其分布规律等特征,确定影响机动通行能力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灾害,多发生于坡度在60°以上,坡高>10 m的岩质凸型斜坡的阳面,且多分布在深大断裂与活动断裂的挤压破碎带、断裂交汇部位及其附近,在活动构造断裂带应力的直接作用下对道路的拉张扭曲变形产生影响。针对调查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着重分析其易发区划分及对机动通行能力的影响。
  • 刘飞, 秦胜伍, 乔双双, 窦强, 扈秀宇
    世界地质. 2019, 38(4): 1166-11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吉林省永吉县存在大量的斜坡地质灾害,为了给永吉县斜坡地质灾害的防治和预警提供高效直观的分析模型,将吉林省永吉县作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平面曲率、距断层距离、岩性、距河流距离、年均降雨量、地形湿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等11个评价因子,利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区域斜坡地质灾害易发性分析,再选用频率比、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对比。利用ROC曲线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分析,得出神经网络、频率比和支持向量机模型的成功率分别是91.3%、89.3%、90.2%,预测率分别是87.3%、84.3%、85.6%。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型的精度最高,更适用于永吉县斜坡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
  • 总目录
  • 世界地质. 2019, 38(4): 1177-1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