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3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8-06-25
  

  • 全选
    |
    基础地质
  • 周长付, 吴文昊, 关谷透, 董枝明
    世界地质. 2018, 37(2): 327-3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初步研究了辽西地区热河生物群的一具近完整的蜥脚类恐龙骨架,其代表了一新的巨龙型类恐龙——中国辽宁巨龙(Liaoningotitan sinensis gen. et sp. nov)。其主要特征为:上颌骨腹缘下凸,上颌齿列短且位于前部;颧骨前端近平齐于眶前窗的前缘;翼骨的方骨支基部收缩;上颌齿呈叠瓦状排列;上颌齿冠窄勺形,切面呈D字形,缺失唇侧沟和小锯齿;下颌齿9枚,明显小于上颌齿,排列稀松;下颌齿冠不对称,切面呈椭圆形,舌侧的沟和嵴发育,齿冠基部向舌侧膨大;肱骨近端扩展,约为长度的54.9%;肠骨前髋臼突前端较尖。初步的支序分析显示,辽宁巨龙属于巨龙型类恐龙,是比盘足龙和梁龙更为进步的类群。
  • 刘一珉, 任收麦, 郭天旭, 王浩, 周志, 王胜建, 丁海生
    世界地质. 2018, 37(2): 334-3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LA-ICP-MS方法对柴北缘全吉地块基底的斜长角闪岩和花岗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微区微量元素的研究。斜长角闪岩中的岩浆锆石上交点年龄为2 396±26 Ma,代表了锆石结晶的年龄,下交点为905±140 Ma,代表了锆石发生铅丢失事件的年龄。其岩浆锆石具有U/Yb较高(0.1~1),Hf值较低(<10 000×10-6),U值较低(<150×10-6)的特点,显示其岩浆源区与富集地幔密切相关。在锆石微量元素判别图解中数据主要落在陆弧区和洋岛区,指示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弧后盆地。花岗闪长岩中岩浆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484±21 Ma,岩浆锆石具有U/Yb较高(>1)和U值较高(平均值为640×10-6)的特点,显示岩浆源区为典型陆壳。锆石微量元素判别图解显示其形成于陆弧。研究结果表明,全吉地块基底除前寒武纪岩石外,还包含早古生代的岩石组合。全吉地块基底内部岩石组合与形成时代的复杂性,与全吉地块经历的多次洋壳俯冲、陆陆碰撞密切相关。
  • 谢健, 景妍, 纪政, 刘希雯, 陈会军, 王清海
    世界地质. 2018, 37(2): 352-3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大兴安岭北段免渡河地区早二叠世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免渡河地区早二叠世二长花岗岩形成于297±2 Ma,为早二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二长花岗具有高硅(SiO2=67.45%~73.54%)、低Mg#值(25~42)的地球化学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Lu-Hf同位素研究显示,免渡河地区二长花岗岩的锆石εHft)=+7.5~+11.9,tDM2=554~838 Ma,暗示其岩浆源于新元古代增生的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大兴安岭北段免渡河地区早二叠世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的伸展环境。
  • 郑全波, 李文龙, 肖林, 杨伟夫
    世界地质. 2018, 37(2): 363-3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富克山地区兴华渡口群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5件样品:SiO2=50.24%~54.66%,Al2O3=14.41%~17.36%,CaO=6.5%~8.68%,Na2O=2.62%~4.67%,K2O=1.36%~2.29%,Na2O+K2O=4.09%~6.3%,稀土总量∑REE=108.33×10-6~240.28×10-6,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右倾型曲线,具有弱的负铕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P、Ti等)。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其岩浆形成时代为晚寒武世—早奥陶世(486.6±3.3 Ma)。富克山地区兴华渡口群原岩岩石组合类型为基性火山岩,为一套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建造。
  • 句高, 梁一鸿, 孙晓, 周静
    世界地质. 2018, 37(2): 374-3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化学分析,研究了张广才岭南段上营北岩体和帽儿山岩体的形成年代,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环境。上营北岩体为中粗粒钾长花岗岩,帽儿山岩体为中细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上营北岩体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78.9±2.7 Ma,帽儿山岩体为183.7±2.4 Ma,均为早侏罗世侵入岩。上营北岩体和帽儿山岩体主量元素都具有SiO2和K2O含量较高,TiO2、MgO、CaO含量较低,TFeO/MgO值较高的特点;上营北岩体A/CNK=0.98~1.08,里特曼指数σ=1.51~2.66;帽儿山岩体含铝指数A/CNK=1.00~1.01,里特曼指数σ=2.12~2.36。上营北岩体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海鸥型,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帽儿山岩体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右倾型,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两个岩体均富集Rb、K,Ba、Nb、Ta、Sr、Ti、P、Ho、Er、U、Eu等元素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显示上营北岩体和帽儿山岩体均为A2型花岗岩,为后造山型花岗岩,形成于兴蒙造山带后造山的伸展环境。
  • 庞宪文, 王旖旎, 张梅生, 李晓波, 刘雪松, 栾金鹏
    世界地质. 2018, 37(2): 385-3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鸭绿江盆地中生界鹰嘴砬子组与古生界馒头组河口段碎屑锆石LA-ICP-MS U-Pb的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采自鹰嘴砬子组的凝灰质粉砂岩(样品HD1-3),其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区间为3 259~123 Ma。主要年龄峰为2 500 Ma(33%)、1 807 Ma(11%)、282 Ma(11%)、235 Ma(5%)、150 Ma(7%)和126 Ma(5%),最年轻的一组锆石加权平均年龄(126 Ma)限定地层的沉积下限为早白垩世,其沉积物源来自于盆地内部及其邻区古元古代、古生代和中生代岩浆作用的产物。采自馒头组河口段的岩屑长石砂岩(样品SD2-1),其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区间为2 350~503 Ma。形成的年龄峰值主要为1 553 Ma(13%)、1 396 Ma(13%)、1 086 Ma(17%)和787 Ma(30%)。最小的锆石年龄(503 Ma)限定地层沉积下限为晚寒武世,其沉积物源主要来自鸭绿江盆地内部及其邻区的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岩浆作用的产物。
  • 王启, 孙丰月, 王琳琳, 王力, 张志颖
    世界地质. 2018, 37(2): 399-4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南措铜金矿区与成矿相关的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体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年龄为153.40±0.67 Ma,属晚侏罗世。岩石为准铝质-过铝质岩石,属钙碱性系列。LaN/YbN=9.31~12.65,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δEu=1.21~1.66,Eu表现为正异常;样品微量元素表现为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K、与高场强元素(HFSE) Sr、Zr,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 U、Nb、Ce、Nd、P的特征。岩体具有I型花岗岩特征。样品Zr/Hf值为42.23~45.82,平均值为44.2;Rb/Sr比值为0.07~0.19,平均值为0.13;Nd/Th值为1.65~2.18,平均为1.99,具壳源岩浆的特征,并有地幔物质混入。样品的Mg#值为49.80~57.22,Sr值为443.3~874.9,Yb值为0.80~1.39,Y值为8.96~16.60,Na2O/K2O>2(2.18~2.97),为洋壳型埃达克岩,并在上升过程中可能有少量地幔楔物质混入。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该花岗闪长岩形成于晚侏罗世班公湖—怒江洋盆向北俯冲的火山弧环境。
  • 戴盼, 吴胜华, 宋世伟, 项新葵
    世界地质. 2018, 37(2): 409-4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江西李公岭花岗闪长岩的成岩时代和成矿前景,对李公岭地区的花岗闪长岩及其中发育的隐爆角砾岩筒中的花岗闪长(斑)岩角砾岩块分别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测年结果表明,李公岭花岗闪长岩(150.6±1.1) Ma和隐爆角砾岩筒中的花岗闪长(斑)岩岩块(151.0±1.3) Ma基本为同时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李公岭花岗闪长岩和李公岭角砾岩筒中的花岗闪长(斑)岩的形成时代与区内发育的阳储岭W-Mo矿的成岩成矿时代基本一致,以及隐爆角砾岩筒和周围的网脉状石英脉的存在,表明李公岭地区当时可能存在一个岩浆热液活动中心,且该热液活动可能与江南古陆东北缘燕山晚期大规模W-Mo成矿作用有关,暗示李公岭岩体周围具有较大的W-Mo找矿前景。
  • 郭翟蓉, 王建, 张佳佳, 李爱
    世界地质. 2018, 37(2): 423-4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岛的仰口和日照的梭罗树是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重要的蛇纹岩出露区。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仰口和梭罗树地区的蛇纹岩具有高Mg、低Al2O3/SiO2、贫高场强元素(Nb、Th、Zr和Hf)和重稀土元素(HREE)的特征,其原岩是经历了不同程度部分熔融后的地幔残余,符合弧前地幔橄榄岩的特征。经模拟估算,仰口蛇纹岩的原岩熔融程度<15%,梭罗树蛇纹岩的原岩熔融程度在20%~25%之间。蛇纹岩富流体迁移元素(U、Pb和LREE),且LREE和HFSE无明显相关性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蛇纹岩原岩在弧前地幔楔环境下,受到俯冲板片释放的含H2O流体作用发生蛇纹石化,形成了流体迁移元素富集的蛇纹岩。
  • 郭云峰, 安芳
    世界地质. 2018, 37(2): 436-4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别子型矿床最早形成于古元古代,并在显生宙海沟环境或弧前盆地广泛发育,其成矿区域发育厚层沉积岩地层,覆盖在火山岩之上,对成矿流体物质交换和金属元素富集有重要意义。别子型块状硫化物矿床下盘发育强烈的黄铁绢英岩化,而上盘仅发育微弱的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矿床常呈单个矿体产出或2~3个矿体连生,剖面上,由下至上表现为枕状玄武岩→块状含铜黄铁矿矿石→块状、条带状燧石黄铁矿矿石→块状碧玉岩。别子型矿床的火山岩围岩多为钙碱性系列,少量拉斑系列,与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火山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流体中的硫为幔源硫和海水硫的混合来源,成矿元素来源为幔-壳混合源。
  • 郭强, 秦明宽, 何中波, 刘章月, 宋继叶, 许强, 贾翠, 谭思远
    世界地质. 2018, 37(2): 447-4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准噶尔盆地周缘中新生代的地层结构、含铀“泥-砂-泥”结构、含铀沉积类型及展布特征,认为垂向上叠置的湖退进积-湖进退积组合所形成的“泥-砂-泥”结构为大尺度上定位砂岩型铀成矿的有利地层结构,其中低位体系域(湖进退积)形成的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是盆地砂岩型铀矿最为有利的沉积相带。主物源、转换带以及相带的变化进一步控制了砂岩型铀成矿的有利区分布:①原生灰色(还原)沉积地层中有利砂体分布往往受到主物源以及构造转换带的影响,主物源方向的河道砂体及构造转换带处的富砂区域是砂岩型铀矿主要的远景区域;②杂色沉积地层中的有利砂体分布主要受局部沉积环境变化的影响,有利砂体多发育在局部沉积相带突变(砂岩层有机质含量增加)的区域。
  • 孙九达, 孙丰月, 任利明, 晋瑞香, 何欣, 李晓朋, 刘承先
    世界地质. 2018, 37(2): 458-465,4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草山花岗岩为八里沟金矿成矿岩体。笔者利用电子探针对草山花岗岩体中黑云母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此来探讨岩浆成因及成矿潜力。研究表明草山花岗岩中的黑云母为岩浆成因的镁质黑云母,具有富Al、K、Mg、Ti,低Na、Ca的特征。以22个氧原子为基础计算了黑云母的阳离子数及相关参数,其全铝(TAl)、镁质率(Mg#)较高。利用黑云母化学成分对岩体固结的温度、压力、侵位深度及氧逸度进行了估算。岩石固结时的温度为750℃~780℃,固结压力范围为131.77~143.89 MPa,侵位深度为5.0~5.4 km,氧逸度f(O2)=10-13~10-14;由此得出其为中等深度、高温、高氧逸度岩体。黑云母化学成分特征暗示岩石为I型花岗岩,岩浆是在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地壳加厚的背景下,由壳、幔物质混熔而形成。草山花岗岩固结时温度、氧逸度较高,有利于Au进入岩浆期后成矿流体中,表明八里沟金矿潜力较大。
  • 王铁晖, 巩恩普, 陈晓红, 许江, 黄文韬
    世界地质. 2018, 37(2): 466-4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义县盆地早白垩世义县组为一套火山-沉积岩系,沉积层中多含凝灰质成分。为了解沉积期火山活动对沉积层产生的影响,对砖城子层火山碎屑泥灰岩(火山事件层)和纹层状泥灰岩夹层、大康堡层纹层状泥灰岩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研究表明:火山事件层中含大量的火山碎屑(20%±),其他各层均含凝灰质成份。样品中主量元素CaO、MgO和SiO2含量较高,SiO2含量变化较大,Al2O3含量较低;微量元素与上地壳(UCC)元素比值多小于1,大多数微量元素(Rb、Th、Nb、REE等)处于亏损状态,火山事件层富集Li、Sc、As、Sr和Ag元素。沉积期火山活动对沉积层中SiO2和K2O含量影响较大,并可能导致As元素富集。火山事件层样品化学风化指数(CIW)在82~91之间,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指示风化作用强烈。
  • 刘庆, 刘永江, 李伟民, 温泉波, 张丽, 范文亮
    世界地质. 2018, 37(2): 478-4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辽西兴城—台里地区发育系列花岗质岩石,强烈构造变形特征均显示其具有韧性剪切带的特点。对剪切带北段进行详细宏微观构造解析,结合岩石变形强度差异性分析、有限应变测量、石英C轴EBSD测试以及古差异应力值估算等研究,结果表明剪切带内花岗质片麻岩和眼球状花岗质片麻岩具有NEE向左行剪切变形特征,变形岩石为S-L构造岩,应变类型属于平面应变,古差异应力值介于30~40 MPa之间。长石-石英矿物温度计以及石英C轴EBSD组构指示剪切带以中低温变形为主,温度在400℃~500℃,属绿片岩相变质,具中-低温韧性剪切带特征。韧性剪切带内普遍存在变形分解现象,弱变形带内岩石残斑含量较高,眼球状构造和S-C组构较为发育;强变形带岩石残斑含量较低,剪切面理较为发育,糜棱面理发育较弱或者不发育。
  • 杨绪海, 郭巍, 张佳音, 李文强, 侯筱煜, 刘帅
    世界地质. 2018, 37(2): 491-499,5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恢复延兴盆地城子河组的古环境,对研究区zk6井钻井岩芯系统取样进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下部含煤岩段Sr/Ba比值为0.20~0.75,平均值为0.41,上部湖泊泥岩段Sr/Ba比值为0.12~0.36,平均值为0.21,反映城子河组整体以淡水沉积为主,且下部含煤岩段较上部湖泊泥岩段盐度高。城子河组所有样品V/(V+Ni)比值为0.72~0.84,Cu/Zn比值为0.10~0.55,Th/U比值为0.28~3.60,δEu值为0.4~0.84,Ceanom值为-0.04~0.09,表明城子河组沉积时期水体为还原环境;下部含煤岩段Sr/Cu比值为5.87~24.12,平均值为11.21,B元素含量为232.60×10-6~721.00×10-6,平均值为425.75×10-6。上部湖泊泥岩段Sr/Cu比值为3.56~10.50,平均值为6.00,B元素含量为23.69×10-6~119.00×10-6,平均值为78.36×10-6,结合Rb/Sr及孢粉化石分析,表明城子河组下部含煤岩段气候干旱,湖泊泥岩段气候湿润,总体上气候自下而上具有由干旱向湿润变化的规律。
  • 赵娟, 刘森林, 孔祥晶, 郭嘉琨, 韩永晟
    世界地质. 2018, 37(2): 500-5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1∶5万三道砬子河—露水河林业局幅内不同层次、不同样式构造形迹的系统调查研究,结合本区1∶5万地质建造构造图及1∶25万和龙市、靖宇县、浑江市和长白县幅的构造格架图,运用GIS技术编制本区构造纲要图。调查研究确定新太古代表壳岩及变质深成侵入体TTG组合至少有3期构造变形特征。在汉阳屯新发现太古代变二长花岗岩推覆至晚元古代南芬组粉砂岩之上。填图结果显示GIS技术具有传统制图方式无法比拟的诸多优势,便于地质信息管理及重复开发、综合利用。
  • 油气地质
  • 沈伟, 方石, 路建国, 张永波, 刘明杨, 谭建华, 相加林
    世界地质. 2018, 37(2): 507-5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岩性、测井曲线、地震反射特征以及储层反演,揭示了夏盐南部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各砂组的沉积相类型主要为湖泊、扇三角洲和重力流;物源主要来自研究区北部和东部两个方向;研究区东部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中西部地区发育重力流;其中,三工河组二段上部和三工河组三段半深湖相对发育,三工河组一段上部重力流最发育;三工河组二段下部滨浅湖相对发育。整体上水体由深变浅再变深与该时期气候演化耦合,且气候是研究区沉积演化的主控因素。
  • 刘晓康, 边伟华, 孙相灿, 杨凯凯, 缴洋洋
    世界地质. 2018, 37(2): 518-5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准噶尔盆地东部白碱沟地区石炭系巴塔玛依内山组为例,通过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及烃源岩生烃潜力分析,探讨火山岩体所围限的局限水体的生烃能力。在大规模的中基性火山活动后的间歇期内,巴塔玛依内山组形成了一套沉积岩与火山岩互层的序列,通过对层系内的暗色泥岩、凝灰质泥岩及劣质煤等潜在烃源岩的总有机碳含量(TOC)、镜质体反射率(Ro)和岩石热解分析(S1,S2,Tmax)的测试,发现该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平均为8.24 mg/g,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属于Ⅲ型烃源岩。尽管该套烃源岩分布有限,但其单层厚度可达13 m,且间歇期内小规模,多期次的火山活动有助于有机质的生成保存。白碱沟地区火山喷发间歇期所形成的局限水体具有烃源岩发育条件,可成为邻近火山岩储层的有效烃源岩。
  • 张景军, 马智, 崔佳, 李凯强, 韩江波
    世界地质. 2018, 37(2): 527-5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6超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为例,结合扫描电镜分析、岩芯样品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和常规压汞试验分析等方法,对储层敏感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点分析了敏感性类型、伤害的程度和对储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姬塬油田长6储层的主要黏土矿物为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和伊蒙混层等,导致储层敏感性的主要因素是其中的绿泥石、高岭石和伊利石等黏土矿物。储层具有中等偏弱水敏、弱速敏、中等偏弱酸敏、弱碱敏、中等偏弱盐敏特征。储层敏感性整体呈弱敏感性。除此之外,姬塬地区储层的敏感性还与储层的物性和孔隙结构有关:储层孔隙结构的好坏对储层水敏性有直接影响;孔隙结构较差、喉道较细、分选性差的储层,易造成微粒堵塞喉道,速敏结果表现为速敏性强。
  • 仝立华, 郝国丽, 罗晓玲, 徐汉梁, 李锋, 张家强, 李昭, 徐银波, 陈永衡, 王洁宁
    世界地质. 2018, 37(2): 539-547,6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次工作新发现的油砂矿藏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庙湾地区。地层特征和孢粉组合分析表明含油砂地层为侏罗系。野外调查和钻探工作证实渭北隆起的北部单斜构造地表出露大量的侏罗系延安组和直罗组油砂,累计厚度可达29.85 m;钻井油砂累计厚度达11.89 m,最大单层厚度达7.9 m,埋深在70 m以浅。油砂主要赋存于中下侏罗统延安组和直罗组河流相辫状河道沉积砂岩孔隙和裂隙之中。该油砂矿藏是在渭北隆起演化的基础上,经燕山晚期构造运动抬升形成,属于抬升运移型成藏模式。经初步资源量估算,研究区油砂油地质资源量为3 232.72万t。
  • 李嘉慧, 朱占平, 李广存, 齐洪亮, 楚江涛, 李伟
    世界地质. 2018, 37(2): 548-5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薄片确定砂岩类型、扫描电镜观察碎屑岩微观特征并划分成岩阶段以及对岩石储层进行物性测试分析等方法,系统地探究了内蒙古索伦地区中二叠统哲斯组碎屑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该地区砂岩胶结物有钙质胶结物、硅质胶结物、黏土矿物胶结物和凝灰质胶结物,其中钙质胶结物多为方解石,硅质胶结主要表现为石英次生加大,黏土胶结物以伊利石为主,凝灰质胶结物在该地区出现较少。地化数据显示哲斯组泥岩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值(Ro)在2%~4%之间、最高热解温度(Tmax)>490℃、伊利石/蒙皂石(I/S)的蒙皂石层<15%;薄片镜下观察发现碎屑颗粒间以线接触为主,扫描电镜观察石英次生加大级别为Ⅲ—Ⅳ级。综合分析确定内蒙古索伦地区哲斯组碎屑岩处于晚成岩阶段B期—C期。压实和胶结作用一定程度上降低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而溶蚀溶解作用提高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 曾萱, 张新涛, 牛成民, 王德英, 甄彦琴
    世界地质. 2018, 37(2): 559-5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渤中35区东营组古地貌、古沟谷进行研究,明确沉积体系宏观分布规律。建立已钻井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地质-地球物理的响应关系,应用多属性分析、沿层切片、地震反演、频谱分解等技术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几何形态、分布以及厚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相控多属性储层预测结果与钻井吻合率达80%以上。
  • 高先超, 张新荣, 方石, 袁述武, 张冠杰, 沈伟, 张雷
    世界地质. 2018, 37(2): 567-5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克拉玛依油田二厂八区井区经过长期开采出现了大量的套管破损问题。对套管破损位置进行总结归纳发现,套管破损主要存在于白垩系吐谷鲁群、侏罗系齐古组、二叠系乌尔禾组等地层中。对研究区连井进行地层对比、地震数据体进行波阻抗反演和砂体分析,发现研究区内白垩系吐谷鲁群和侏罗系齐古组的砂体十分发育,广泛存在于整套地层中。砂体中流体的渗流作用对套管的腐蚀为套管破损的主要因素。泥岩吸水蠕变膨胀、油层出砂和固井质量不合格为套管破损的其他因素。
  • 地球物理
  • 胡森清, 明彦伯, 姚刚
    世界地质. 2018, 37(2): 579-5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现有重磁构造识别深部地质体分辨率低的情况,提出改进局部相位边界识别技术,采用不同阶水平导数的比值函数有效地均衡不同深度构造的响应,提高了对深部地质体的分辨能力。理论模型试验表明改进局部相位边界识别技术能更加清晰和准确地识别地质体边界,且受噪声干扰较小。利用改进局部相位边界识别技术对东海陆架盆地重磁数据进行构造识别,并比照欧拉反褶积结果进行断裂划分,结合东海基底反演结果和地质资料给定东海陆架盆地的边界和主干构造格架。
  • 石卓, 张辉, 段涛, 张鹏
    世界地质. 2018, 37(2): 585-5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时频电磁法应用于冀中坳陷潜山型油气藏调查中,通过分析潜山油气藏的电磁特性以及岩芯测试结果,总结出潜山带上层油气藏的电磁异常特征为高极化率、低电阻率;潜山内部油气藏的异常特征为高极化率、高电阻率。依据异常参数,在牛驼镇凸起地区划分了2-1,3-1,5-1,5-2和9-1,5个潜山含油气有利区,与现有钻探数据基本吻合。
  • 张爽, 张楠, 吴贺宇, 李禄, 任俊龙, 吴燕冈
    世界地质. 2018, 37(2): 595-6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验证低飞航磁技术在推断断裂带和预测成矿远景区中的应用效果,以江西朱溪矿区以往的地质构造、物化探工作为背景,对朱溪测区的低飞航磁数据进行向上延拓和梯度处理,即总梯度模、斜导数和垂向一阶导数计算。将计算后的多幅异常等值线图与测区的区域地质构造及江西矿区成矿特点相结合,在该地区共推断出地质断裂8条,构造走向为NE向、近EW向及NW向。其中,NE向断裂为该区域主要的深大断裂,形成于下扬子板块和上华夏板块之间由于推覆构造所产生的压挤作用,主要位于塔前—赋春断裂带和双田—石劈山断裂带附近;近EW向和NW向断裂为次生断裂,近EW向断裂可能由九江—德兴断裂带产生。同时,通过分析朱溪矿区矽卡岩矿床所具有的特殊磁梯度异常现象,共推断成矿远景区4个,主要位于断裂带附近。
  • 沈明燮, 杜立志, 吕守航
    世界地质. 2018, 37(2): 602-6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线源和点源供电方法的差异,在实验室利用水槽建立物理模型。由于水相对于油层而言呈低阻特征,因此试验中用铜板模拟低阻体,用铜棒模拟线电源供电,铜柱模拟点电源供电,改变低阻体与供电电源的相对位置,测试表面电位的空间分布,从而分析驱油介质(水)的空间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电源供电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电场特性,线电源供电方法对电场的影响较大,对低阻体的识别效果较差,而点电源供电方法用于低阻体的识别和监测效果较好。
  • 韩旭, 郭智奇, 徐聪, 刘财, 刘喜武, 刘宇巍
    世界地质. 2018, 37(2): 608-6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波动理论的各向异性反射率方法能够充分考虑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对单界面理论模型、实际非均匀各向异性模型分别进行正演模拟及分析,比较Ruger理论与反射率方法模拟结果的波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对于界面模型两种方法均能得到相同的计算结果,但对于实际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基于Ruger理论的算法受时间采样率的影响,而基于波动理论的反射率方法输入实际空间域模型,计算结果不受时间采样率的限制。
  • 王晓冉, 李秋生, 张洪双, 郭陈澔
    世界地质. 2018, 37(2): 620-6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华南东部宽频地震流动台阵的观测资料,采用三维有限差分走时成像法(FDtomo),开展了华南东部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成像研究,结果显示华南东部地区水平面内速度分布差异较大,约163 km以上的地壳到上地幔下扬子地块存在近EW向的相对低速异常,而华夏地块则为高速异常,约163 km以下的上地幔下扬子地块和华夏板块速度异常发生反转,且两者大致以江山—绍兴断裂带为界呈反对称,对比显著。笔者认为该结构特征反映了晚中生代扬子克拉通岩石圈的拆沉过程。这一成果对理解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以及壳幔的动力学过程提供了新的证据。
  • 程时俊, 韩立国, 于江龙, 张凤蛟
    世界地质. 2018, 37(2): 627-6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更好的地震数据去噪技术,笔者引入一种新的算法:快速迭代收缩阀值法(FISTA),通过FISTA和K-奇异值分解(K-SVD)不断迭代更新K-SVD字典,利用更新得到的K-SVD字典对地震数据进行稀疏表示,去除稀疏系数中较小的数值,使数据中的随机噪声得到压制。对层状模型合成地震记录,Marmousi模型合成地震记录以及实际地震数据进行对比实验,得出FISTA算法较OMP算法能更好地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同时有效地保护了反射信号。
  • 常傲, 韩立国, 于江龙, 张良
    世界地质. 2018, 37(2): 636-6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照以往的测量矩阵进行实际勘察无法较好地实现地震数据的重构,大多数矩阵设计复杂且元素多样,不符合实际标准。笔者将LDPC矩阵应用到地震勘探采样中,用较少的地震数据来重构完整的地震记录。采用K-SVD字典对数据进行稀疏变换,FISTA算法进行重构。对比以往的随机采样、离散均匀采样和jitter采样,LDPC矩阵更适合三维环境且恢复重构效果更好。对比重构数据的信噪比,三维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都证实了LDPC矩阵信噪比值最高,重构出的数据效果最好。
  • 工程·灾害
  • 王文华, 刘菁华, 杨嘉明, 王红菲, 欧伟明
    世界地质. 2018, 37(2): 646-6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长约70 km引水工程洞线上进行的地面伽马能谱测量、陆地伽马剂量率测量、土壤氡浓度测量、岩石表面氡析出率测量以及钻孔岩芯样品的放射性元素U、Ra、Th、K含量分析的综合放射性地质调查,并对获得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测区引水沿线地质体放射性核素当量含量平均值为:U 1.56×10-6,Th 14.12×10-6,K 2.16×10-2;钻孔岩芯放射性元素分析含量平均值为:U 32.34 Bq/kg,Ra 35.68 Bq/kg,Th 35.29 Bq/kg,K 865.65 Bq/kg。陆地伽马剂量率为90.42 nGy/h;土壤氡浓度平均值为4 272.1 Bq/m3;岩石表面析出率平均值为4.01×10-2 Bq/m2·s。根据测量结果,利用内照射和外照射辐射剂量计算了对施工人员造成的辐照剂量为0.759 mSv,低于国家对公众的剂量限值1 mSv/a,表明引水工程输水隧洞的施工在安全辐射范围内。
  • 孙松, 王璞珺, 衣健, 武成智, 王寒非, 陈海潮, 王文华
    世界地质. 2018, 37(2): 655-6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2.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长白山天池及邻区火山地质和次生火山灾害的编图结果,从岩性、断裂、地形地貌和水系等方面,分析火山喷出物的地质特征与这些火山物质所导致的次生火山灾害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崩塌发生在柱状节理发育的硬质岩中,多期火山喷发以及伴生的地震活动剥蚀掏空坚硬岩层间的松散堆积体,使岩体失稳发生崩塌,局部陡崖地貌在地震影响下亦会发生崩塌灾害。软质岩和松散堆积体受流水侵蚀,河谷下切,河流两岸斜坡前缘形成开阔的滑动空间,火山地震引起山体变形,斜坡岩体结构遭到破坏发生滑坡灾害。火山先期喷出的碎屑物和崩塌滑坡产生的碎石是火山泥石流的重要物质来源,火山喷发或强地震引发的洪水灾害以及地形地貌对火山泥石流的形成、搬运和分布范围起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