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3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8-03-25
  

  • 全选
    |
    基础地质
  • 杨涛, 梁飞, 白树崇, 郭晓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在新疆乌鲁木齐晚三叠世郝家沟组首次发现了茨康类似管状叶属一新种-郝家沟似管状叶(Solenites haojiagouensis sp.nov.)。该种以普通表皮细胞细长,不发育毛基乳突,气孔器纵向松散排列或呈单列等特征区别于似管状叶属已知种。由于似管状叶属以往仅在侏罗纪-白垩纪地层发现,当前新种的发现是中国晚三叠世似管状叶属的首次记录。新种的研究将为了解似管状叶属的分类以及恢复新疆地区晚三叠世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提供新的数据。
  • 孟庆鹏, 孙丰月, 李良
    世界地质. 2018, 37(1): 9-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兴安岭北段一脑丸地区花岗斑岩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岩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40.5±2.4 Ma,属早白垩世,同时含有较多中-晚三叠世的捕获锆石(223~232 Ma)。岩石的SiO2含量为63.73%~64.35%,(K2O+N2O)为6.77%~7.31%,Al2O3含量为15.20%~15.40%,MgO含量和Mg#值分别为1.85%~2.01%和32~34,Fe2O3/FeO值为1.37~1.53,铝饱和指数(A/CNK值)为0.94~0.96之间,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I型花岗岩岩石。岩石的稀土总量相对较低(∑REE=110.37×10-6~117.55×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高((La/Yb)N=22.39~31.72),Eu异常不明显(Eu/Eu*=0.91~1.07),富集轻稀土元素和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高Sr(515×10-6~665×10-6),低Y(6.73×10-6~7.39×10-6),具有埃达克岩性质。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认为该花岗斑岩起源于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应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有关。
  • 王文东, 杨华本, 刘涛, 马治忠, 郑吉林, 胡军海, 魏小勇
    世界地质. 2018, 37(1): 21-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兴安岭北段新林战备村地区广泛发育晚中生代火山岩及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测得战备村花岗岩体侵位年龄为121.0±0.8 Ma,其周围出露的白音高老组流纹岩喷发年龄为136.9±1.3 Ma,二者均形成于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特征上,二者均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质系列,高SiO2,富K2O、Na2O,低Mg、Ti,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及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及HREE,轻重稀土明显分异((La/Yb)N=11~23.2),具中等-弱的Eu负异常(δEu=0.35~0.82),二者具同源岩浆演化的特征。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新林战备村地区早白垩世火成岩形成于后造山或碰撞后的构造环境,代表了伸展的大地构造背景,这些火成岩产出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闭合造山后的伸展作用有关。
  • 刘雪松, 李伟, 张梅生, 赵会民
    世界地质. 2018, 37(1): 37-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果松盆地果松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对标准剖面安山岩进行了精确的锆石U-Pb定年分析,旨在确定其形成时代。样品中的锆石多呈自形-半自形晶,振荡环带发育,Th/U比值在0.48~2.77之间,显示其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原定中晚侏罗世的果松组火山岩形成于130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30±2 Ma,MSWD=0.48)或129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29±2 Ma,MSWD=0.14),应划归为早白垩世。根据果松盆地中生界岩石组合特点,结合新获得的火山岩测年数据和生物化石种群特征,重新厘定果松盆地中生代地层序列,进而讨论了果松盆地与邻区白垩纪地层单元的地层对比关系。
  • 周中彪, 裴福萍, 王志伟, 曹花花, 路思明, 许文良, 周皓
    世界地质. 2018, 37(1): 46-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伊通地区的放牛沟火山岩,以及后期侵入该火山岩的后庙岭花岗质侵入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3个样品中的锆石均呈自形-半自形晶,CL图像显示出明显的岩浆振荡生长环带,结合大多数锆石具有较高的Th/U比值(0.23~3.55),暗示了它们的岩浆成因。放牛沟火山岩由变玄武安山岩和变安山岩组成,其中变安山岩样品中锆石22个测点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为3组:420±4 Ma,402±3 Ma及280±1 Ma,其中280±1 Ma代表了安山岩的形成年龄;变玄武安山岩样品中锆石30个测点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为两组:401±1 Ma及279±1 Ma,后者代表了玄武安山岩的形成年龄;后庙岭花岗质侵入体中锆石18个测点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56±2 Ma。上述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放牛沟火山岩形成于早二叠世,而非前人认为的早古生代。对后庙岭侵入体的定年结果,进一步暗示放牛沟多金属硫铁矿床的成矿时代为二叠纪。
  • 陆凯杰, 和钟铧, 隋振民, 高龙飞, 刘锋岩
    世界地质. 2018, 37(1): 56-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蒙古乌兰浩特地区太平山嘎查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所测得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7.4 Ma和125.6 Ma,属于早白垩世。太平山嘎查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体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的高分异I型花岗岩。样品(P9-48-1)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显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εHft)=+8.60±0.57,两阶段亏损地幔模式年龄为511~748 Ma,说明其岩浆源区主要为新元古代-显生宙期间从亏损地幔新增生地壳的部分熔融。太平山嘎查岩体应形成于伸展构造体制,该伸展构造体制的产生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的俯冲有关。
  • 宋旸, 徐学纯, 郑常青, 林波, 孟兆海, 徐久磊
    世界地质. 2018, 37(1): 70-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出露于辽西白塔地区的侏罗纪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合,主要是由粗安岩、流纹质岩屑晶屑熔结凝灰岩、粗面英安岩和流纹岩组成。通过系统的LA-ICPMS锆石的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研究区火山岩形成年代为165~149 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酸性火山岩属于钙碱性火山岩系,中性火山岩分别属于碱性火山岩系和中-高钾钙碱性火山岩系,中性岩具有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SiO2 ≥ 56.20%、Al2O3 ≥ 15.09%、MgO ≤ 2.89%、Sr ≥ 561×10-6、Y ≤ 13.15×10-6、Yb ≤ 1.47×10-6和无明显Eu异常。研究区火山岩普遍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Sr、Pb)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Ti、Nb、Ta、P)的特征。其原始岩浆来源于基性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下板内挤压造山的构造环境。
  • 崔策, 于介江, 杨万志, 张元厚, 崔亚川, 于介禄
    世界地质. 2018, 37(1): 88-1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天山觉罗塔格带阿奇山南部雅满苏组火山岩的岩石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阿奇山南部雅满苏组火山岩主要由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和相应成分的火山碎屑岩组成,夹少量玄武岩。流纹岩和安山岩中的锆石多呈自形-半自形晶,振荡环带发育,Th/U比值为0.44~1.53,指示岩浆成因。定年结果表明它们形成于早石炭末-晚石炭初(318.6~324.4 Ma)。阿奇山南部雅满苏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为:酸性火山岩为中钾钙碱性系列,中基性火山岩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配分模式均呈右倾型,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REE/HREE为2.91~9.92);强烈富集Rb、Ba、K、La、C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87Sr/86Sr)i值为0.704 01~0.706 36,ε Ndt)值主要为4.14~7.21。研究结果表明,中基性火山岩的岩浆源区主要为受俯冲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楔,而酸性火山岩则源于年轻地壳物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阿奇山南部雅满苏组早石炭世末-晚石炭初火山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其地球动力学机制与古亚洲洋板块向中天山地块之下的俯冲作用有关。
  • 张怀峰, 陆建军
    世界地质. 2018, 37(1): 105-1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湖山铀矿位于泛非期达马拉造山带的南部中央区带内,构造以NNE-SSW向穹窿和断裂为主。矿区内地层自老至新为艾杜西斯组、可汗组、罗辛组、楚斯组、阿兰蒂斯组、卡里比布组和卡塞布组,侵入岩为寒武纪至晚新元古代花岗岩类。晶质铀矿为主要原生矿石矿物。后期热液叠加导致了铀石、硅钙铀矿和黄硅钾铀矿等热液矿物的形成以及高岭土化、蛇纹石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等蚀变作用。矿床的形成受矿区地层、岩浆岩和构造联合控制,矿化仅发生于D和E型花岗岩内。矿化岩体呈席状侵入于NNE-SSW向湖山背斜转折端和翼部高应力区域,赋存于罗辛组与可汗组不整合接触带及其上部的罗辛组,少量赋存于楚斯组内。矿区内构造-岩浆事件可划分为四个阶段,铀成矿作用与第四阶段构造-岩浆事件密切相关,含矿D和E型花岗岩为后造山伸展环境下富铀阿巴比斯基底重熔形成。
  • 徐怡然, 丁振举
    世界地质. 2018, 37(1): 124-1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湘西头坡脑汞锌矿床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矿床受北西向构造带控制,赋矿围岩为寒武系中统敖溪组第三段细晶白云岩,矿石矿物主要为辰砂及闪锌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白云石及方解石。头坡脑汞锌矿床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为纯液相包裹体,部分气液两相包裹体及少量纯气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84.3℃~183.9℃)、中高盐度(6.16 wt%~22.24 wt% NaCl)及中高密度(0.97~1.10 g/cm3)等特征。气相成分测定显示包裹体中气相成分主要为CH4,少量N2及CO2,液相成分为H2O,成矿流体富烃。氢氧同位素组成分别为δD(-105×10-3~-46×10-3)和δ18OH2O(-7.1×10-3~11.4×10-3),指示成矿流体主要为建造水,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根据头坡脑汞锌矿床成矿地质背景、流体特征、流体来源及区域成矿特点,认为本区汞成矿事件应当为上扬子台褶带构造运动长期性和持续性的产物。
  • 徐春燕, 丁晓英, 闫加力
    世界地质. 2018, 37(1): 140-1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系统收集并综合相关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典型区域样品的采集和补充,全面分析了湖北省不同类型硒资源地质特征,并对其利用区划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湖北省富硒地层主要有寒武系(32.1%)、二叠系(29.8%)及震旦系(25.8%);富硒岩石主要为炭质页岩、炭质板岩、硅质岩、炭质硅质岩和含炭页岩;表层富硒土壤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区、恩施地区和鄂东南地区。主要为湖积、冲积成因。恩施地区的高硒和极高硒土壤与二叠系富硒地层及双河硒矿点和矿化点的分布相吻合。鄂东南地区富硒土壤一方面与二叠系地层有关,另一方面与鄂东南地区硒的伴生矿床有关。
  • 刘风香, 苗雨雁, 荆振杰, 杜海娥
    世界地质. 2018, 37(1): 148-1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域浅层地震探测调查表明,铺前-清澜断裂向北西海域方向延伸,断裂走向NW-SE,倾向SW,为高倾角的正断层;在地震剖面上,断裂断错了第四系地层;进一步应用钻探技术对铺前-清澜断裂进行探测研究,结合层序地层学、岩性岩相分析与年代测定等方法建立了钻孔联合剖面,揭示断层性质为正断层,倾向SW,断距>4.0 m,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第四纪表现为张性活动,断裂的平均垂直速率为0.15 mm/a。
  • 王涛, 刘招君, 孙平昌, 白悦悦, 宋朔
    世界地质. 2018, 37(1): 154-1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砂岩碎屑骨架成分统计和碎屑颗粒结构特征分析,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碎屑岩的源岩类型及其构造环境。石门沟组砂岩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较低,具有近源物源的特点。砂岩碎屑骨架成分统计结果表明石门沟组的物源区构造背景属于再旋回造山带。结合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侏罗统古地理特征,确认鱼卡地区石门沟组物源区为祁连山造山带。砂岩碎屑组分可能来自于南祁连山上石炭世宗务隆山群火山岩和达肯达坂山群变质岩。
  • 邹爽, 许中杰, 程日辉, 高丹
    世界地质. 2018, 37(1): 162-1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演化,同沉积期盆地的古地形控制了物源区、沉积区及沉积物的搬运方向和方式。本文利用单井剥蚀量和原始沉积厚度计算、构造沉降量计算等方法,恢复了东部坳陷中侏罗世(J2SQ1和J2SQ2)和晚侏罗世(J3SQ1和J3SQ2)的古地形。J2SQ1时期盆缘隆起连片,东部隆起已初具雏形,东部隆起两侧形成了两个凹陷区;J2SQ2时期东部隆起扩大,成为坳中隆起,隆起两侧的凹陷区加深,北部的凹陷逐渐转变为主凹陷区;J3SQ1时期东部隆起两侧凹陷继续加深;J3SQ2凹陷区抬升,盆地整体沉积面积比前期略有减小。构造古地形控制了沉积物搬运和堆积。古隆起、古斜坡是沉积物通道,控制砂体的堆积和分布,其中陡坡带发育冲积扇和扇三角洲沉积,而缓坡带发育河流和三角洲沉积;古凹陷是沉积物的堆积场所,一般发育水下扇和湖泊沉积。东部隆起作为坳中隆起,不仅分隔了凹陷区,且成为重要的物源区。
  • 油气地质
  • 宫辰, 程日辉, 沈艳杰, 高丹
    世界地质. 2018, 37(1): 171-1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取芯井砂岩镜下特征及孔隙度渗透率变化的分析,研究了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下白垩统砂岩的成岩作用及其储层意义。结果显示,储层砂岩类型以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处于中成岩作用阶段的A亚期末期至B亚期早期。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蚀变作用、溶蚀作用和重结晶作用,主要孔隙类型有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填隙物内孔隙和次生裂缝。长石砂岩是主要储层。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和重结晶作用使砂岩孔隙度减小,降低了储层物性,起到破坏性作用;交代作用、蚀变作用和溶蚀作用使砂岩孔隙度增大,改善了储层物性,起到建设性作用。孔隙度和渗透率整体上由浅变深而呈现由大到小趋势,在深度为3 000~3 020 m和3 140~3 250 m时出现异常高值,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异常高值带是次生孔隙发育带。
  • 曲鹏展, 程日辉, 宋立斌, 沈艳杰, 许中杰
    世界地质. 2018, 37(1): 185-1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柳河盆地中生代地层发育有中侏罗统侯家屯组,下白垩统果松组、鹰嘴砬子组、林子头组、下桦皮甸子组和亨通山组。主要岩石类型为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火山碎屑岩和熔岩,沉积相为扇三角洲-湖泊相。根据岩性变化和岩相组合,将下白垩统划分为13个三级层序和8种充填类型。根据盆地构造和层序特征,划分为5个构造发育阶段,分别是中侏罗世初始凹陷阶段、晚侏罗世抬升剥蚀阶段和早白垩世的3个火山喷发-沉降阶段。柳河盆地是一个受走滑张扭-走滑压扭机制控制的走滑伸展盆地。
  • 姜丽娜, 夏丹, 朱政源
    世界地质. 2018, 37(1): 199-2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三肇地区扶余油层砂岩储层特征,采用三维CT扫描技术和恒速压汞技术,对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特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常规砂岩储层的孔喉大量发育,连通性好,为微米级孔喉。致密砂岩储层孔喉非均质性强,孤立零散分布,连通性差,以纳米级孔喉为主。微观孔喉特征的差异决定了油气充注、运移、聚集及渗流机理等成藏动力学特征具有差异性。通过对该区扶余油层砂岩储层的高压压汞实验、浮力与毛细管阻力公式计算及岩芯流动实验进行分析,认为油气在常规砂岩储层中初次运移动力是超压,二次运移及聚集的主要动力是浮力,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断层和砂体的匹配是主要的运移通道,流体流动状态呈达西渗流规律;油气在致密砂岩储层中运移动力为超压,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流体呈低速非达西渗流现象,以活塞-推挤的方式聚集。由于常规和致密油藏成藏动力学特征的差异,决定了油藏地质特征及分布的差异。三肇地区常规油藏主要是远距离、构造高部位聚集,上油下水规律明显,受构造控制;致密油藏主要是近距离、源下聚集,"甜点区"富集,圈闭边界不明显。
  • 傅锚, 王福魁, 高宇慧, 李庆生, 徐文秀, 王德海
    世界地质. 2018, 37(1): 207-2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伏龙泉断陷是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的次级构造单元,处在反转构造较为强烈的背斜带上。在研究区基本成藏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伏龙泉断陷油气成藏规律及优势储层特征。伏龙泉断陷油气主要来自沙河子组和营城组的烃源岩;成藏期分为三期:泉头组-嫩江组沉积时期、嫩江组沉积末期构造运动时期、嫩江组沉积末期构造运动之后至现今。构造是控制伏龙泉断陷成藏的重要因素,断陷深部油气藏具有先成藏后致密、近源早成藏的特征,早期成藏的储层具有好的物性条件;浅部油气藏均为次生油气藏,成藏受嫩江组末期构造运动控制。
  • 地球物理
  • 田明阳, 吴燕冈, 张爽, 颜鸿群, 张瑞森
    世界地质. 2018, 37(1): 218-223,3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验证位场偏移快速成像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对比基于重力和重力梯度数据的偏移成像的效果,笔者利用MATLAB编写了重力及重力梯度数据位场偏移成像的算法,并进行了模型正演计算,发现基于梯度数据的偏移成像的横向分辨率、抗噪性和抗背景场能力好于重力数据的偏移成像,并且能够较好的确定模型的中心埋深。将此方法应用于葫芦岛市黑鱼沟的某铅锌矿洞的深度计算中,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李银飞, 张凤旭, 邰振华, 郝梦成
    世界地质. 2018, 37(1): 224-2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方法对油气藏分辨率不够和深度计算精度较低的问题,本文利用导数迭代法的向下延拓结果,计算重力归一化总梯度。将传统方法和本文方法同时用于模型试验,分析谐波数N、埋深和充满系数对GH场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方法,本文方法受谐波数N的影响较弱,GH场对油气藏的分辨率更高,反演的油气藏深度更加准确。通过实际应用,证实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 王庆磊, 杨言辰, 韩世炯, 孙德有, 李临位, 吴景荣
    世界地质. 2018, 37(1): 232-2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野外1:1万地质测量、井下大量坑道观察和编录基础上,对冀东峪耳崖金矿床矿区1:1万高精度磁法测量数据进行化极、延拓、求导处理,将峪耳崖矿区的高磁异常划分为低缓正异常场、低缓负异常场和中高正异常场3种场区,解译出不同方向线性断裂构造31条,以北东向、北西向构造为主,构成矿区构造格架;磁化极异常进行4个高度50 m、100 m、200 m、500 m垂向二阶导数计算,形态受北东向、北西向及南北向构造综合控制,沿北东方向带状分布。结合已知矿体的构造控矿规律及岩体控矿特征,确定区内成矿远景区圈定依据为成矿磁性体形态、产状变化地段;北东向构造面与北西向、南北向、东西向构造交汇复合部位;黄铁矿化、硅化、大理岩化及绢云母化等蚀变发育部位。
  • 郭惠莹, 杨长保
    世界地质. 2018, 37(1): 243-2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不同时代火成岩的航磁异常特征,对东北地区1:20万的航磁资料进行了化极、向上延拓及垂向导数的处理。通过与地质图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研究区火成岩的航磁特征:区内广泛分布的各时代花岗岩表现出了不同的磁异常特征,寒武纪、石炭纪、三叠纪等时代的花岗岩表现为高磁异常,而二叠纪及侏罗纪花岗岩表现为低磁异常,其中磁异常最高的岩性为石炭纪花岗岩,磁异常最低的是二叠纪花岗岩。测区内存在的喷出岩-古近纪玄武岩磁异常较高,而更新统玄武岩并未见明显的异常特征。
  • 孙晓东, 曾昭发, 王学刚, 于清水, 张建民, 刘卓
    世界地质. 2018, 37(1): 250-2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方法对伊通盆地西北缘断褶带进行勘探。将所得的电性剖面与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有机结合后,对研究区域进行了综合地质解释,发现研究区由大黑山隆起、西北缘断褶带及伊通盆地三个地质单元构成。通过电性剖面特征共划分出两条北东向的断裂(F1,F2),一条近东西向的断裂(F3),确定了各地层结构,以及地层单元间的接触关系为构造接触。
  • 郑云超, 佴磊, 徐燕, 王宏
    世界地质. 2018, 37(1): 259-2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更好的研究草炭土湿地基本信息,获取草炭土分布特征,选择吉林省东部沼泽草炭土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比不同装置下探测结果的差异,再与已知的探槽资料做对比,得出温纳-施伦贝格装置为最可靠、最合理的探测装置。再将该装置运用到其他草炭土地区,得出对草炭土湿地的探测为浅层地质问题,草炭土的视电阻率为50~300 Ω·m,深度为1.2~3.9 m,在反演图像中表现为低阻体部分,各地层间层状结构明显,电性界限分明。
  • 孙宇, 王德利, 胡斌
    世界地质. 2018, 37(1): 267-2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避免时空域地震干涉技术预测层间多次波过程中出现假象干扰,影响地震资料处理。笔者结合线性Radon变换与地震干涉技术,在线性Radon域中利用地震干涉技术预测层间多次波。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线性Radon域地震干涉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的有效性,并将该方法应用到复杂速度模型中。结果表明,线性Radon域地震干涉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时空域地震干涉技术预测层间多次波存在的假象,压缩数据体积大小,提高计算效率,并能够适用于复杂地质环境。
  • 李洪建, 韩立国, 刘定进, 巩向博
    世界地质. 2018, 37(1): 276-2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复杂构造地震勘探,常规正演模拟算法存在精度和计算效率低的问题,笔者研究并提出了基于逐元算法的高精度谱元法数值模拟方法。基于波动方程强、弱形式,推导二维波动方程的谱元解法,进而利用逐元算法,无需形成全局矩阵,仅对于独立的小规模单元结构进行计算,提高计算效率,减少存储空间消耗。应用基于逐元算法的高精度谱元法对复杂金属矿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得出本方法计算精度高、数值频散小,计算效率高。
  • 魏忠宇, 刘财, 郭智奇, 张冰, 刘喜武
    世界地质. 2018, 37(1): 282-2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建立页岩岩石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等效自相容近似(SCA)岩石物理模型,构建出岩石的纵波速度、横波速度与岩石密度、组分和孔隙度等的定量关系,得出使理论纵波速度和实际纵波速度最接近的孔隙纵横比,进而将该孔隙纵横比作为约束条件来实现横波速度预测。反演算法利用人工鱼群算法来计算最佳孔隙纵横比,并将预测的横波速度与实际测得的横波速度对比,证明了人工鱼群算法的有效性。
  • 遥感·测量·实验
  • 姜丽俐, 刘万崧, 马玥, 刘骅欣
    世界地质. 2018, 37(1): 289-2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3S"技术,以水蚀荒漠化的形成机理为切入点,利用美国侦察卫星和SPOT6卫星获取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吉林松原地区近50年来的水蚀荒漠化在不同驱动因子扰动下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在1969-2015年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呈增长趋势,增加面积为11.09 km2。降水量、坡度及岩性是影响该区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 邵婷婷, 姜琦刚
    世界地质. 2018, 37(1): 296-3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landsat7、landsat5和landsat8三期遥感影像,对通榆县2000-2014年沙质及盐碱质土地荒漠化变化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荒漠化程度有减轻趋势,荒漠化等级与面积以及破碎程度虽个别有小幅度改变与上升,但整体呈现优化与下降趋势;②整体破碎度指数在2000-2007年由4.57 km2变为5.46 km2,2014年降为3.17 km2,说明研究区2014年荒漠化分布较为破碎零散,连通性较差,而2007年分布较为集中;③质心分布图表明通榆县研究年限内各类型荒漠化质心的位移轨迹呈现出先向东北平移再向南平移的趋势。
  • 田粉粉, 陈圣波, 曹一晶, 辛欣
    世界地质. 2018, 37(1): 302-3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月球雨海地区为研究区,利用Matlab编程语言,结合分辨率为118 m的DEM数据,得出了该地区的均方根高程及均方根偏差分布图,并在研究区内选取18条剖面线,对其进行多种粗糙度参数计算。结果表明雨海地区粗糙度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环形山和撞击坑等区域,粗糙度较小值则主要分布在被火山熔岩流填充的平原等区域,可以确定在百米尺度上环形山和撞击坑是影响雨海地形粗糙度的重要因素。对单个撞击坑而言,坑壁粗糙度最大,坑缘次之,坑底较为平坦,粗糙度最小。坑底粗糙度增大的现象可初步推断该撞击坑存在中央峰。
  • 胡瀚, 王凤艳, 王明常, 卢立吉, 李启源
    世界地质. 2018, 37(1): 309-3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4.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吉林省长春市净月潭附近的废弃采石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基于数字摄影测量的边坡结构面信息采集的控制测量研究。控制测量分级布设:首级平面控制采用一级导线测量,高程控制采用全站仪对向三角高程法和全站仪垂距测量法,通过对比两种方法的观测结果,发现在一些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全站仪垂距测量法可以满足高程控制测量的精度,而且方便快捷,同时探讨了GPS-RTK控制测量在数字摄影测量中的应用;次级坡面控制采用空间极坐标测量法。通过控制测量,可以为边坡结构面信息的摄影测量获取提供准确、可靠的基准。
  • 张俊程, 李本仙, 孟杰, 李耀宗, 王晓峰, 刘晓旸, 施伟光
    世界地质. 2018, 37(1): 316-3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589.2018.01.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蒙脱石为初始材料,通过水热实验模拟在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蒙脱石的伊利石化过程。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及X射线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样品的矿物物相、化学成分、晶体结构与微观形貌等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①蒙脱石至伊利石的转化受温度和压力条件的控制;②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高,蒙脱石伊利石化沿着蒙脱石-无序伊蒙混层-有序伊蒙混层-伊利石的转化序列进行转化;③水热实验模拟表明蒙脱石至伊利石的转化以溶解重结晶机制为主。实验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埋藏与低级变质作用中的蒙脱石伊利石化过程,同时为研究断层活动所致断层泥中黏土矿物的转化及反演断层形成时温度压力条件提供基本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