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第3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7-12-25
  

  • 全选
    |
    基础地质
  • 张永娇, 刘玉双
    世界地质. 2017, 36(4): 1025-1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综述了襀翅目昆虫的历史发展及辽西义县组地层中发现的襀翅目化石种类。襀翅目现生昆虫生境范围狭窄,不同类群反映不同的水生环境,将今论古,已发现的襀翅目化石类群反映了高山、河流、山间溪流以及低地湖泊等古环境的存在。襀翅目化石类群反映的这些古环境与地层学分析的沉积环境,以及地层中其他动植物化石反映的古环境相符。
  • 王朝阳, 孟恩, 李壮, 杨红, 蔡佳, 李艳广
    世界地质. 2017, 36(4): 1031-1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吉林东南部富钾花岗质岩石系统的锆石 U--Pb 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并结合 Lu--Hf 同位素结果来制约其形成时代、成因和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富钾花岗质岩石形成于 2. 08 Ga ± ,而与之伴生的辉石斜长角闪岩中变质锆石形成于 1. 90 Ga ± ; 富钾花岗质岩石具有富硅、富碱、富钾和贫镁等特征,主体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典型的壳源成因特点。Lu--Hf 同位素结果显示,岩石可能来源于 2. 34 ~2. 73 Ga 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具有少量古老地壳物质的涉入。结合前人有关区域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和基性侵入体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吉林东南部富钾花岗质岩石应形成于类似弧后盆地的伸展环境,并且区域上遭受了 1. 90 Ga ± 变质事件的改造。
  • 商宇航, 王键, 李洪光, 陆胜
    世界地质. 2017, 36(4): 1053-1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黑龙江东部海音山林场地区花岗闪长岩开展锆石 U--Pb 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确定其形成时代,源区性质和构造背景。花岗闪长岩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 (128 ± 1 Ma 和 126 ±1 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花岗闪长岩富 SiO2 (67. 31% ~70. 19%)、Al2O3 (13. 72% ~15. 52%)、K2O (3.01% ~ 4. 06%)、Na 2 O (2. 92% ~ 3. 81%),贫 CaO (2. 03% ~ 3. 04%)、FeO 和 MgO,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如 Rb、Ba、K)、轻稀土元素 (LRE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 (如 Nb、Ta、Ti、P)。岩浆源区为镁铁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所形成。结合区域同时代岩浆岩的研究成果,认为海音山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下的火山弧环境。
  • 杨晓平, 汪岩, 那福超, 付俊彧, 杨雅军, 谭红艳
    世界地质. 2017, 36(4): 1064-1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嫩江—黑河地区古生代地质体岩石组合特征,恢复原岩建造类型,并在分析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构造组合关系及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基础上,探讨嫩江—黑河晚古生代陆陆碰撞带的形成机制。研究认为,早石炭世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开始沿嫩江—黑河一线汇聚拼贴,早石炭世洋陆俯冲阶段形成了岛弧与弧后盆地沉积;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陆碰撞过程中形成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侵位; 早二叠世碰撞后伸展阶段形成了中二叠世弧后残余盆地。总体具有从俯冲--碰撞造山向造山后伸展演化的特点。
  • 常云真, 贾慧敏, 王琦, 赵康, 李尚启
    世界地质. 2017, 36(4): 1072-10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崤山地区中河岩体与区内新发现的大型银及多金属矿床之间的关系,笔者通过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中河岩体进行了常量元素和稀土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属于高钾钙碱质系列的 S 型花岗岩,具有埃达克岩特征; 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LILE) Rb、Ba、Th,亏损高场强元素 (HFSE) Ta、Nb、Ti、Zr,具有壳源花岗岩特征。该岩体形成于岩石圈拆沉地幔软流圈上涌,导致有关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由于岩石圈拆沉地幔软流圈上涌过程中释放大规模流体,并快速运移至地表浅部成矿,使得崤山地区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
  • 闫晓辉, 陆继龙, 翟晓佳, 田午, 尹业长
    世界地质. 2017, 36(4): 1083-10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蔡家峪金多金属矿区 1∶ 1 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分析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矿区土壤中除 Hg 平均含量明显高于中国土壤背景值外,Pb、Cu、Zn、W、Au、Bi、 Sn、Mo、Ag、As、Sb 平均含量与中国土壤背景值相近或偏低,但 Au、Bi 变异系数较大。根据 1∶ 1 万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发现了 4 个矿化的蚀变破碎带,并圈定出金银矿体,采用槽探揭露和深部工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张航, 刘玉梅, 宋立斌, 刘华, 刘国东, 董清水
    世界地质. 2017, 36(4): 1092-10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目前油气资源前景显示较好的通化盆地三棵榆树断陷详细调查和地震剖面精细解释,利用平衡剖面方法恢复了其构造演化史,探讨了研究区油气勘探方向。结果表明: 三棵榆树断陷为北北东向东部边缘同沉积断裂控制的东断西超式半地堑,其中新生代主要经历了七个演化阶段,发生了六期充填作用,遭受了四次构造运动改造,构成了三套湖盆沉积与火山充填交互建造; 该构造演化有利于生储盖组合及圈闭的发育,但多期构造运动不利于常规油气藏保存。指出通化盆地三棵榆树断陷进行油气勘探应以火山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为重点。
  • 滕大伟, 王玉奎, 郝鑫健, 刘正宏, 朱凯
    世界地质. 2017, 36(4): 1110-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永甸地区的辽吉花岗岩进行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锆石 U-Pb 定年结果表明,永甸花岗岩形成于 (2 180.4 ± 5.3) Ma。永甸花岗岩富 Si (SiO2= 72.20%~73.54%),富碱 (K2O + Na2O = 7.83% ~8. 35%),贫 Ca、Mg、Al (CaO =0.28% ~1.37%,MgO =0.07% ~0.14%,Al2O3 =12.22% ~12.88%)。稀土配分模式曲线为右倾型,有较强的负 Eu 异常 (Eu/Eu* = 0. 38 ~ 0. 69) 和较高的 Ga/Al 比值,而且岩体富集 Zr、U、Y 等高场强元素以及 Rb、K 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贫 Ba、Sr 等元素,这些特征表明永甸花岗岩属于 A2 型花岗岩。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永甸花岗岩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来源于减薄下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
  • 王春光, 孙国胜, 何欣, 王广伟, 任利明, 李晓朋, 张富胤, 董晓健
    世界地质. 2017, 36(4): 1116-1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硐子铅锌矿床发育在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南侧、翁牛特旗少郎河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内。矿区出露的岩石主要为角闪石岩、花岗闪长岩等,矿体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化分为早期铜矿化和晚期铅锌矿化两个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 硐子铅锌矿床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 120℃ ~180℃,盐度范围为 0. 4% ~ 7. 2% NaCleqv,成矿压力范围为 11. 83 ~ 24. 30 MPa,表明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的特点。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参与成矿作用的特点; 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其成矿物质具有深源岩浆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在构造活动期,区域上活化的深源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下地壳及赋矿围岩发生部分熔融,并与下渗的大气降水发生混合,导致成矿流体在断裂构造有利的位置富集成矿。硐子铅锌矿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 肖国贤, 李文辉, 候树文, 戴明建, 张更信
    世界地质. 2017, 36(4): 1124-1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钻探资料及相关分析数据,从地层、构造、沉积相、氧化作用和物质来源等方面,综合探讨塔木素铀矿床的控制因素和成因机制。结果表明: 该矿床铀矿体主要产于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上段,地层具泥--砂--泥结构,矿体的发育与北东向展布的单斜构造密切相关,铀矿体的空间展布受控于单斜构造上呈 NE 向展布的 F1、F2 断裂构造,同时受控于有利的岩相带及东西向发育的层间氧化带。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 塔木素矿床成因为早期原生沉积--层间氧化叠加热液改造。
  • 赵璇, 任云生, 郝宇杰, 陈聪, 商青青, 李晨辉
    世界地质. 2017, 36(4): 1133-1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石井金银矿床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和矿床成因,取主成矿阶段的石英—方解石脉,进行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和 H、O 同位素测试。研究表明,石英和方解石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少量为纯液相包裹体; 所测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变化范围均较大,均一温度集中于 240℃ ~280℃,盐度范围在 0. 18 ~18. 10 wt%NaCl,流体密度为 0. 57 ~0. 97 g/cm 3 ,流体压力为 9. 24 ~48. 19 MPa,估算的成矿深度介于 0. 31 ~1. 61 km 之间; 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水,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 H 2 O--NaCl 体系。包裹体中 δD 变化范围为 ( -114. 8 ~-106. 1) ×10 -3 ,δ 18 O H 2 O 范围为 ( - 3. 03 ~ - 1. 43) × 10 -3 ,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根据成矿地质条件、蚀变矿化特征、成矿流体特征以及与国内外典型矿床对比研究认为,石井矿床的成因类型为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
  • 罗威, 李忠, 徐文秀, 曾冰艳
    世界地质. 2017, 36(4): 1144-1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等综合分析,对库车坳陷巴什基奇克组储层岩石组分、储集物性和储集空间等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为深层--超深层储层,孔隙度为 0. 5% ~ 10. 5%,渗透率为 0. 01 ~10 mD,具有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特征。储层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交代、破裂等成岩作用。成岩演化最高阶段为中成岩 B 期,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原生孔隙和次生溶蚀孔隙。
  • 厚刚福, 陈薇, 谷明峰, 倪超, 郝毅, 夏志远
    世界地质. 2017, 36(4): 1152-1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野外露头和岩芯观察,结合粒度分析、测井相和地震相等典型相标志分析,对川中地区凉高山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凉高山组上段主要为浅湖沉积环境,滩坝砂体广泛发育。滩坝可进一步识别出砂滩和砂坝两种微相,在平面上滩坝沿湖岸线分布,且砂坝分布于砂滩内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四川盆地凉高山组沉积模式,并指出砂坝微相砂体为川中地区凉高山组上段致密油勘探 “甜点”储层分布区。
  • 宗文明, 郜晓勇, 孙求实, 蒋兴超, 吴桐
    世界地质. 2017, 36(4): 1161-1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岩石热解、饱和烃色谱--质谱、镜质体反射率等分析测试方法,对凌源—宁城盆地小庄户剖面中元古界下马岭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进行详细分析,综合评价其生烃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下马岭组有机碳的含量分布在 0. 15% ~ 1. 68%,平均值为 0. 67%。应用 Pr/n - C 17 与 Ph/n - C 18 的相关关系及干酪根碳同位素分析,判断其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和Ⅱ 1 型。镜质体反射率 Ro 主要分布于 1. 26% ~2. 24%,平均为 1. 87%,指示下马岭组部分烃源岩属于高成熟演化阶段。综合评价认为,凌源—宁城盆地中元古界下马岭组烃源岩生烃物质基础较好、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高,可能发生过较大规模的生排烃作用。
  • 刘春燕, 李松, 孙冬胜, 刘志远, 邱桂强, 冯鑫
    世界地质. 2017, 36(4): 1170-1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宏观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岩芯观察,结合铸体、包裹体、荧光和阴极发光等各类薄片鉴定及粒度分析、激光共聚焦、恒速压汞、核磁共振、FIB、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对长 7 段致密砂岩进行了多角度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和分类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沉积微相造成了储层原始的非均质性,前三角洲浊积复合砂体是储层有利发育区; 后期成岩改造增强了储层的非均质性,持续的压实作用、多期次的钙质和硅质胶结交替发生,导致储层致密化,溶蚀、破裂作用阶段性改善了储层物性,形成致密化背景上有效储层的局部发育; 在储层非均质性成因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取岩石成熟度、成岩系数和裂缝综合指数等关键参数实现了储层的分类量化评价,指出研究区东北部 A 区为Ⅰ 类储层发育区。
  • 贾雨华, 武雪琼, 程宏岗, 崔俊峰, 王福魁, 王德海
    世界地质. 2017, 36(4): 1181-1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沉积、成藏、构造等手段,对梨树断陷秦家屯—七棵树—太平庄构造沙河子组隐蔽油气藏分布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秦家屯地区沙河子组为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叠置沉积,发育构造油气藏; 七棵树地区为湖相沉积和曲流河三角洲相沉积,发育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 太平庄构造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油气远距离运移,以构造油气藏为主。研究区源岩母质类型为Ⅱ2--Ⅲ型, TOC 平均值 1. 48%。活跃期的断裂可以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停止活动的断裂起遮挡作用,不能作为油气纵向运移通道。登娄库组末期构造运动时间早于油气成藏时间,油气大规模运聚发生在登娄库组沉积之后。
  • 刘琛, 韩佳兵, 柳蓉, 张坤
    世界地质. 2017, 36(4): 1190-1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松辽盆地南部上白垩统青山口组油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露头及浅钻对风化--半风化--未风化岩芯进行系统采样对比分析,同时开展实验室人工风化实验,综合研究油页岩风化特征变化。结果表明,由地表到较深处,油页岩的风化作用逐渐减弱; 根据岩石硬度、节理面发育程度、风化程度,可将油页岩风化带划分为强烈风化、中等风化、弱风化和未风化 4 个带。人工油页岩风化实验分析表明,风化后的油页岩,石英含量明显减少,最高降低了 34%; 长石、方解石含量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 白云石和片钠铝石含量明显增加。风化后的油页岩热解烃 (S 2 ) 含量、生烃潜量 (Pg) 及发热量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生烃潜量 (Pg) 的最大降低幅度可达 37. 26%。风化作用改变了油页岩的岩石矿物组成,减少了有机质碳和氢含量,降低了有机质的生烃和热力潜能。
  • 刘子林, 王璞珺, 徐建永, 鲁宝亮, 李楠, 唐华风
    世界地质. 2017, 36(4): 1199-1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钻井、三维地震等资料,对渤海海域断裂组合样式进行详细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 CO 2 气 (藏) 分布与断裂组合样式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渤海地区存在 4 大类断裂组合样式: 伸展断裂及其组合样式、走滑断裂及其组合样式、反转构造及其组合样式和伸展--走滑复合组合样式。其中具有 Y 字形似花状构造的断裂 CO 2 气聚集的风险性最高,负花状构造及铲式断层风险次之,反转构造风险性最低。结合莫霍面特征可知,在莫霍面上拱区的具有 Y 字形似花状构造区域是 CO 2 聚集的高风险区。
  • 王学刚, 曾昭发, 孙晓东, 于清水, 胡英飒, 张岭, 赵雪宇
    世界地质. 2017, 36(4): 1209-1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卫星重力数据和航磁异常数据为基础,结合已知矿床位置,分析了区域矿床处重磁异常的特点。利用相关性研究方法,总结出成矿位置重磁异常与地形高程的相关性关系,并统计重磁异常轴的方向。通过分析重磁分布特征,发现矿床呈条状、面状分布,并预测大兴安岭断裂带,额尔古纳成矿带边缘以及哈尔滨北部为矿产资源潜力区。
  • 武尚, 刘洋, 李炳秀
    世界地质. 2017, 36(4): 1219-1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一种基于 Seislet 变换的混合类小波变换方法。小波变换可以对地震数据在时间方向上作进一步分解,利用小波去噪原理联合 Seislet 反变换共同对随机噪声进行消减。同时,基于信号噪声正交化模型,利用局部正交权重 (LOW) 对上一步的去噪结果进行信号能量补偿,从噪声中提取同相轴相干有效信息。理论模型和实际数据处理结果验证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使地震资料中的随机噪声得到较好的消减。
  • 史柏语, 鹿琪, 刘财, 冯晅, 张雅晨, 王炎
    世界地质. 2017, 36(4): 1227-1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极化偏移算法应用于轻非水相液体 (LNAPL) 污染土壤的探测研究。采用石英砂作为土壤,柴油作为 LNAPL 污染物,在实验室建立 LNAPL 污染土壤模型。利用全极化探地雷达系统对污染土壤进行探测。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极化偏移成像后,LNAPL 污染范围可以被清晰地识别。通过对包含极化特征的信息进行重构和成像,提高了探地雷达的探测能力。
  • 宋瑞有, 于俊峰, 韩光明, 郝德峰, 李文龙
    世界地质. 2017, 36(4): 1235-1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莺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带的底辟类型,重点研究了莺歌海盆地各种底辟的地震成像特点,依据底辟的物质构成和侵入方式,将莺歌海盆地的底辟分为缓慢挤入型、持续刺穿型、周期塌陷型及混合突破型。缓慢挤入型主要由砂、泥质组成,流体成分少,其物质具有高黏度、低塑性的特点,上侵相对滞缓; 持续刺穿型具有下部泥底辟和上部流体底辟的双元结构,具有高能量刺穿的持续性,泥和流体同步上侵,流体优先刺穿并渗入浅层; 周期塌陷型底辟超强能量刺穿初始地表,周期性释放后底辟口回抽沉积,超浅层沉积漏斗状; 混合突破型底辟为两种以上类型的组合,具有各组合类型的特点。
  • 刘婷婷, 童思友, 韩立国
    世界地质. 2017, 36(4): 1244-1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地震属性提取分析技术对似海底反射层和水合物稳定带特征关系进行研究。分别处理含天然气水合物理论模型和实际数据,利用纵横波速及井数据资料等多参数信息进行叠前同时反演和多属性提取。对比地震数据多属性参数的灵敏度特征,结果表明含水合物层通常会显示出较高的纵横波阻抗、密度以及拉梅常数 λρ 值,拉梅常数 μρ 对于水合物稳定带的指示作用较 λρ 明显。
  • 任俊龙, 张楠, 吴燕冈, 潘玉焜, 张爽, 相丽娜
    世界地质. 2017, 36(4): 1252-12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深入研究多宝山矿区的地质构造,物探、化探异常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低空高精度航磁资料,通过区分和寻找成矿岩体、岩脉,确定控矿构造,并对侵入岩、侵入岩脉,含矿地层等控矿因素的低空磁测异常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多宝山地区的低空磁异常特征与线环形构造、岩体、地层之间的关系为热液活动弱、呈破碎带性质的线性构造呈现极低值或相对负值的线性异常带; 有火成岩侵入的线性构造表现为较高强度的连续性带状异常; 斑岩型铜矿体呈现弱磁异常; 铁矿体表现为强磁异常; 地层分界线的两侧表现为极低的弱磁异常。
  • 栗学磊, 毛伟建
    世界地质. 2017, 36(4): 1258-1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给出了 2D 弹性高斯束偏移公式推导,该偏移实现了准确的波型分离,压制多波之间串扰噪音。将声波高斯束偏移的降维高效算法推广到弹性高斯束偏移 PS 成像,通过重新设计中心点慢度分量和偏移距慢度分量,改进了该降维高效算法,实现了 PS 成像的降维高效计算。
  • 梁宇, 黄布宙
    世界地质. 2017, 36(4): 1268-1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有效介质 HB 电阻率模型,将黏土水作为分散相加入到模型方程中,采用双水模型分析黏土水电阻率方式计算湿黏土电阻率,建立改进的有效介质 HB 电阻率模型。结果表明: 改进模型对密闭取芯井计算的含水饱和度与密闭取芯分析结果一致性较好。对研究区 17 个层段实际资料进行测井处理解释,与试油结论相比,改进模型解释符合率达到 76. 5%,明显高于原模型 41. 2%的符合率。
  • 王宇竹, 潘保芝, 郭宇航
    世界地质. 2017, 36(4): 1277-1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岩电参数和相渗曲线的关系为基础,从实验室测量岩石样本的电阻率数据推算相对渗透率,并通过与实验测得的相对渗透率进行对比,对从电阻率推算相对渗透率的方法进行改进。研究结果表明,新方法能更准确地与实际测量相渗曲线拟合。在实际测井应用中,基于常规测井数据,利用本文改进的方法获得随深度变化的相对渗透率数据。依据相对渗透率的大小判断产油层和产水层。在产油层计算产油量,与试油结果相符,说明本文方法对于致密砂岩储层的油水产量估测有效。
  • 王福平, 李文龙, 代常友, 张成志
    世界地质. 2017, 36(4): 1284-1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汝州市滕口水库坝基渗漏特性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实施堵漏施工,坝体坝基结合部采取多孔联合灌注、速凝封闭待凝方法; 坝基断层裂隙带采取聚丙烯酰胺--惰性材料与水泥--聚丙烯酰胺复合浆液灌注方法; 坝前渗漏点与深部绕坝渗漏带采取速凝砂浆灌注、间歇待凝方法,堵漏工程的实施有效解决了该水库存在的岩溶渗漏问题。
  • 岳丽燕, 黄贤龙, 孟令军, 孙晓林
    世界地质. 2017, 36(4): 1291-1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地下水渗流对地埋管换热的影响,搭建地埋管换热研究试验台,模拟不同地下水流速 (0 m/a、100 m/a、200 m/a) 条件下的地埋管换热器,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得出: 随着地下水流速的加大,将更多的热量带到下游,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量和综合导热系数逐渐增加,对上、下游温度变化作用更明显,水流方向的热影响半径依次变大。地埋管换热器工程建设中应注重前期水文地质条件的勘察,对整个地源热泵系统工程能长期稳定运行起到关键作用。
  • 季悦, 潘军, 蒋立军, 邢立新, 于一凡, 王婷
    世界地质. 2017, 36(4): 1297-13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 Landsat8 遥感数据源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各波段数据的可分性度量研究,从而筛选出高温目标识别的最佳波段。通过对不同地表覆盖类型样本光谱进行分析,提出多种光谱波段的组合方式并对其进行可分性度量分析,得出研究区高温目标识别的最优光谱指数形式。通过地类样本数据,检验高温目标的识别精度为 91. 3%,达到了较好的识别效果。研究表明: 采用 Landsagt8 遥感数据构建高温目标光谱指数可以实现地表高温目标的有效识别。
  • 葛锦涛, 姜琦刚, 李相坤, 刘骅欣
    世界地质. 2017, 36(4): 1303-13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验证遥感技术在国产高分卫星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方面的应用效果,本文分别运用阈值法、波谱间关系法、NDVI 对示范区的单个地类信息进行提取试验,运用非监督分类法、面向对象法进行全要素信息的提取,并对提取结果进行精度验证。试验表明,在单个地类信息的提取方面,3 种方法有各自的提取优势以及对应的地类信息; 在全要素信息提取方面,非监督分类法和面向对象法在各个地类信息的提取精度上有差异。
  • 任潇洒, 陈圣波, 刘立文
    世界地质. 2017, 36(4): 1309-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为研究区,通过遥感影像获取归一化植被指数、增强型植被指数、归一化水分指数和土壤调节植被指数,分别构建相应的植被指数--地表温度特征空间并计算其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用野外采样点的受灾程度和面积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的地表温度存在差异,在植被旺盛期,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具有较高的旱情监测精度,可有效地用于大范围的干旱监测。
  • 杨莹, 姜琦刚
    世界地质. 2017, 36(4): 1315-1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长春城市公园绿地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遥感影像图,结合吉林统计年鉴,利用 Arc- GIS 的网络分析模块 (Network Analysis),得出长春市公园不同时间成本的可达性范围图。评价了长春城市公园的空间分布和服务情况,分析了长春及其各行政区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结果显示,研究区只有 10. 6%的居民能够在 15 min 内到达公园,28% 的居民能够在 30 min 内到达公园。长春城市公园数量不足并且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南关区和朝阳区公园的可达性最好,绿园区和宽城区次之,二道区公园可达性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