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3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4-12-25
  

  • 全选
    |
    论文
  • 王蕾, 杨涛, 孙革
    世界地质. 2014, 33(4): 735-7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首次发现了内蒙古霍林河煤田霍林河组 (K 1 h) 茨康类拟刺葵属拟刺葵亚属的一个新种— 内蒙古拟刺葵 (Phoenicopsis (Phoenicopsis) neimengensis sp. nov. )。该新种以表皮构造下气孔式,上表皮细胞未见乳突,下表皮普通表皮细胞发育中央乳突,气孔器副卫细胞多发育乳突,孔缝不定向等特征区别于拟刺葵属已知种。新种的研究对于了解拟刺葵属 (Phoenicopsis) 的分类,以及恢复古地理、古气候有重要作用。

  • 李翔, 刘招君, 孙平昌, 李宝毅, 柳蓉, 张明明, 甄甄, 杨小红
    世界地质. 2014, 33(4): 746-7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主要为暗色泥岩,并发育多层品质较好的油页岩。对盆地东南隆起区 NGN1 井泥岩系统取样测试,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 w (SiO 2 ) 为 44. 88% ~57. 75%,w (K 2 O) 一般比 w (Na 2 O) 高,w (MgO + Fe 2 O T 3 ) 为 4. 5% ~ 10. 01%,表明泥岩中含有较多的含钾矿物和一定的铁镁质成分。样品微量元素 PAAS 标准化配分曲线显示样品中元素富集、亏损均呈现基本一致的趋势,表明泥岩沉积时期存在一种主要物源。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后呈现出明显的右倾趋势和 Eu 的负异常,显示物源来自上地壳。泥岩 CIA 指数为 48 ~ 62,Th/U 值大都集中在 1. 48 ~ 4,表明泥岩源区经历了低等的风化作用; Th/Sc- - Zr/Sc 图解显示泥岩中的沉积碎屑没有经历沉积再循环,受原岩成分控制,表明地球化学数据可以进行物源类型和构造环境判断。根据原岩和构造背景判别图解,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青一段泥岩物源主要为中—晚侏罗世中酸性喷发岩,并混有海西期和燕山期花岗岩; 原岩的构造背景为大陆边缘造山运动形成的大陆岛弧。

  • 施彬, 刘力
    世界地质. 2014, 33(4): 758-7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灶火沟早志留世 (436. 8 ~433. 7 Ma) 花岗岩发育于东昆中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中,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其围岩分别为中元古代万宝沟群和奥陶—志留纪纳赤台群。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 w (SiO 2 ) 分别为 56. 12% ~63. 49%和 70. 62% ~76. 54%,均为钙碱性系列。二长花岗岩显示向富碱质过渡的特征,铝饱和指数 A/CNK 为 0. 79 ~ 1. 02,属准铝质—弱过铝质系列,为 I 型花岗岩。花岗闪长岩∑REE 低于二长花岗岩∑REE,两者均具有 LREE 相对富集而 HREE 相对亏损的相似的右倾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特征,花岗闪长岩具弱负 Eu 异常,二长花岗岩具强负 Eu 异常; 两者均具有相对富集 LILE 而相对亏损 HFS 的微量元素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灶火沟花岗岩为岛弧型花岗岩,是原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引起地幔楔物质底侵东昆仑岛弧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表明东昆仑造山带在早志留世仍处于原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阶段。

  • 边红业, 吉峰, 表尚虎
    世界地质. 2014, 33(4): 768-7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兴安岭富西里地区出露一套侵入岩 (辉长岩、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 与新元古代兴华渡口岩群相伴。二长闪长岩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与典型的赞岐岩 (sanukite) 相似,其锆石 LA-ICP-MS U-Pb 定年结果为 815. 4 ±6.2 Ma,表明成岩时代为新元古代。大兴安岭北部出露的额尔古纳地块是由新元古代兴华渡口岩群与相伴出露的新元古代侵入岩共同构成,二长闪长岩所具有的赞岐岩 (sanukite) 的地球化学特征,提示额尔古纳地块在新元古代就进入了现代类型板块构造运动。

  • 王少轶, 刘宝山
    世界地质. 2014, 33(4): 780-7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张广才岭中段东风经营所一带发现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岩石具有高硅、富碱和低钙、镁及偏铝质- - 过铝质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中轻稀土元素富集且缓向右倾斜,重稀土元素曲线较为平坦,为具有铕亏损的海鸥型,富集高场强元素 Th、Zr、Hf,亏损 Ba、Sr、P、Ti、Nb、Ta 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微量元素特征指示其形成于大陆地壳的部分熔融。锆石 LA- - ICP MS U- -Pb 定年结果表明,岩石加权平均年龄为 (850. 2 ±2. 0) Ma,形成于新元古代。构造环境显示研究区花岗质片麻岩形成于挤压造山环境,为造山期的深熔产物。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发现,表明研究区之前存在一古老的微陆块。

  • 郭真, 贾海明, 管宏图, 于明宽, 裴福萍, 许文良, 靳克
    世界地质. 2014, 33(4): 787-7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辽源建安火山群内运用全岩 K - Ar 测年方法首次获得老道山、双山、毛山及四甲山火山锥体玄武岩的年龄分别为 (99. 28 ±1. 59) Ma、(91. 70 ±1. 67) Ma、 (82. 55 ± 1. 94) Ma、(82. 18 ± 2. 37) Ma,可确认建安火山群是当前中国东北乃至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晚白垩世火山群。这一结果为探讨中国东部晚白垩世时期的构造演化提供了精确的年代学资料,同时,该火山群的形成与寻找无机成因的油气藏具有重要联系,也为该地区蓝宝石矿及伴生宝石矿的初查工作提供了依据。

  • 邵建波
    世界地质. 2014, 33(4): 793-8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季德屯和大石河钼矿是吉林中东部新发现的两个大型钼矿。季德屯钼矿主成矿阶段发育富液相 (WL)、富气相 (WG) 和含 CO 2 相 (C 型) 三种类型流体包裹体,各类包裹体平均盐度为 4. 8 ~ 7. 5 (wt%,NaCl)、均一温度为 240 ℃ ~320 ℃、成矿压力为 73. 6 ~75. 5 MPa; 晚成矿阶段仅发育富液相 (WL) 包裹体,包裹体平均盐度为 4. 5 ~7. 5 (wt%,NaCl)、均一温度为150 ℃ ~180 ℃、成矿压力为 43. 1 ~45. 1 MPa。大石河钼矿主成矿阶段发育富液相 (WL) 和含 CO 2 相 (C 型) 两种类型流体包裹体,各类包裹体平均盐度为 3. 0 ~6. 0 (wt%, NaCl)、均一温度为180 ℃ ~330 ℃、成矿压力为86. 4 ~ 91. 6 MPa; 晚成矿阶段仅发育富液两相 (WL) 包裹体,盐度为 1. 0 ~4. 0 (wt%,NaCl)、均一温度为 160 ℃ ~220 ℃、成矿压力为 46. 8 ~48. 8 MPa。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确定季德屯钼矿矿床类型为与侵入岩有关的脉状钼矿床,大石河钼矿矿床类型为造山型脉状钼矿床。

  • 孙昊, 张栋, 路英川, 李光琪, 王英德, 曹守林
    世界地质. 2014, 33(4): 808-8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海省铜峪沟铜矿床位于东昆仑东西向构造岩浆带与鄂拉山北西向构造岩浆带的复合部位。依据矿物共生组合、交代与穿插关系可将铜峪沟铜矿成矿过程分为 3 个阶段: 矽卡岩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及石英—方解石阶段。对不同阶段包裹体进行了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包裹体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液相包裹体 (L 型)、气相包裹体 (G 型) 及含子矿物包裹体 (S 型)。其中矽卡岩阶段以含子矿物包裹体 (均一温度为 322℃ ~ > 600℃,盐度为 32. 92% ~>73. 97% NaCl eqv ) 和液相包裹体 (均一温度为 231℃ ~ >600℃,盐度为 10. 74% ~ 21. 68% NaCl eqv ) 为主。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以液相包裹体 (均一温度为 176℃ ~381℃,盐度为 2. 74% ~21. 96% NaCl eqv ) 和气相包裹体 (均一温度为 127℃ ~ 419℃,盐度为 4. 49% ~ 8. 81% NaCl eqv ) 为主。石英— 方解石阶段仅发育液相包裹体 (均一温度为 143℃ ~201℃,盐度为 5. 25% ~9. 21% NaCl eqv )。计算得到流体压力、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 0. 37 ~ 132. 2 MPa、0. 53 ~ 1. 17 g/cm 3 。成矿流体具有从高温高盐度向低温低盐度的演化特征。矽卡岩阶段发生了流体的混合作用,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发生了流体的减压沸腾作用导致了大量金属硫化物沉淀,成矿晚阶段流体可能来源于大气降水。分析认为,铜峪沟铜矿为岩浆热液层矽卡岩矿床。

  • 李泳泉, 李杏春
    世界地质. 2014, 33(4): 822-8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总结了刚果金矿的主要类型及地质特征。认为刚果金矿的主要类型为: ① 砂金,分为冲积和残积型,主要分布于刚果东北部的东方省、玛涅玛省和南北基伍省的河流和山谷中,含矿部位一般位于地表及以下 2 m 厚度范围内; ② 绿岩带型 (green- stone belts ) 金矿,位于中非金矿带的中部,北西延伸到中非共和国,南东延伸到坦桑尼亚; 此类型矿床一般规模大,常伴随铌钽矿产出,大多产出于太古代花岗岩与绿岩带的接触部位,矿体一般成陡倾斜产出,成矿流体为富含 CO2 的 H2O- NaCl 流体,显示流体的不混溶作用与成矿关系密切,与世界上著名的绿岩带型金矿类似。

  • 单莉莉, 覃建雄, 胡思涵
    世界地质. 2014, 33(4): 837-8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层序地球化学方法和原理,结合详细的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对西昌盆地下二叠统进行了层序划分和对比。结果表明西昌盆地下二叠统地层可划分为 1 个二级层序、2 个层序组和 6 个三级层序。P 1 q 层序组 (三级层序 1、2、3) 构成该二级层序的 LST 和 TST,三级层序 4 下部发育的 (茅口组底部) 凝缩层相当于二级层序的最大海泛面,而 P 1 m 中上部 (三级层序 4 中上部和三级层序 5、6) 则构成该二级层序的 HST。西昌地区下二叠统层序发育形成过程,总体表现为海平面上升和盆地不断向古陆超覆。沉积序列、古氧相含量、锶含量、碳氧同位素和 TOC 的变化旋回揭示西昌盆地早二叠世经历了 6 次三级海平面变化旋回 (6 个三级层序),在华南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均可进行对比。建立的层序充填模式揭示出 Hercynian 早期全球海平面上升,盆地不断向古陆超覆,奠定了早二叠世西昌海域盆地的轮廓。

  • 罗威, 刘永江, 方博文, 李伟民, 纪秋梅, 梁国宇
    世界地质. 2014, 33(4): 844-8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台里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隶属于燕山元古代沉降带东南缘—山海关古隆起,该区域内发育一条 NNE 向的韧性剪切带。通过野外观察和显微分析,韧性剪切带主要由初糜棱岩—糜棱岩组成,发育眼球状构造,主要有 σ 和 δ 两种类型,具有左行走滑的特征。研究发现台里地区的眼球状构造并不都是由单个长石斑晶组成,其主要成因有: 一种是先期存在的长英质脉体在后期经受拉长剪切变形和石香肠化作用形成的; 另一种是原岩中斑晶受拉长剪切作用形成的。对韧性剪切岩石进行有限应变测量 (Fry 法、剪应变、运动学涡度),明确了剪切应变类型为拉长型,以简单剪切变形为主,岩石类型为 LS 构造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中生代以来,受到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影响,辽西台里地区经受了强烈的伸展变形,因此,韧性剪切带是在张扭性的构造格局中形成。

  • 张保平, 董卫东, 马伟霞, 王瑞龙
    世界地质. 2014, 33(4): 855-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运用 1 ∶ 5 万双柳树幅、白雀园幅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阐述商城石门冲一带发育的逆冲推覆构造。大别山商城石门冲一带中生代逆冲推覆作用,使本区发育的中—新元古界龟山岩组、下古生界石门冲岩组、上古生界石炭系及中生界朱集组等,不同程度卷入 NE 向逆冲推覆系统中,形成一系列构造窗、飞来峰和叠瓦状逆冲断层带。逆冲推覆距离最小约为 6 km,形成时代约为中侏罗世—晚侏罗世之间,最晚不超过早白垩世。

  • 段亚男, 潘保芝, 庄华, 张海涛, 杨小明, 韩雪
    世界地质. 2014, 33(4): 861-8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里格气田东区盒 8 层段属致密砂岩层,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采用经验统计法、孔隙度—渗透率交会法、岩芯饱和度分析法、最小孔喉半径法、有效孔隙百分含量法、相渗分析法和试气法等 7 种方法综合分析,确定了苏东地区盒 8 层段孔隙度和渗透率下限值分别为 4. 7% 和 0. 08 × 10-3 μm2 ,并运用试气结论和试气产量证明了储层物性下限值的合理性。

  • 赵琴, 马立新, 莫修文, 王勤聪
    世界地质. 2014, 33(4): 875-8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河油田主要为碳酸盐岩储层,裂隙、缝洞发育,影响常规测井数据的获取和准确性。当不能获得常规测井数据时,可由 PND 测井的俘获截面 SIGMA 解释储层孔隙度。根据 CATO 与饱和度和孔隙度的关系,对 SIGMA 进行了饱和度校正。计算的孔隙度与 CNL 有更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高达 0. 91,证明了 SIGMA 与 CATO 联合计算孔隙度方法的有效性,为碳酸盐岩储层裂隙、缝洞发育时的孔隙度解释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 杨乃峰, 何英杰, 杨李汀
    世界地质. 2014, 33(4): 880-8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翠宏山铁多金属矿为矽卡岩型矿床,矿体具强磁、低阻特征,为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CSAMT) 在该矿田内进行深部找矿提供了前提条件。野外工作采用磁法和 CSAMT 对翠宏山普查区进行施测。通过对普查区高精度磁法测量数据处理和 CSAMT 法测量数据进行二维反演,圈定高磁异常和推断解释出低阻异常和背景区,推断矿体的位置、埋深和范围。经钻孔验证,发现厚大矿体,使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床规模上升为大型矿床,也验证了 CSAMT 法在深部找矿工作中的有效性。

  • 苏超, 杜晓娟, 马国庆, 周文纳
    世界地质. 2014, 33(4): 889-8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鑫, 王德利, 孟阁阁, 孙海龙, 王通
    世界地质. 2014, 33(4): 895-9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避免速度分析拾取速度参数引起的繁复费时、拾取参数不准确导致的校正效果不佳和传统动校正的拉伸畸变问题,利用速度无关动校正方法进行相关处理。通过数据解构获取局部同相轴斜率,解析斜率数据与速度的关系,由局部斜率可直接获得动校正所需时差参数,其信息足以进行动校正处理。通过模拟和实际数据进行的实验计算,证明此方法优于常规动校正处理效果。

  • 高炜, 刘财, 郭智奇, 兰慧田, 黄航
    世界地质. 2014, 33(4): 904-9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 Biot 双相介质理论与 Gurevich 裂缝各向异性理论相结合,建立了能够同时考虑实际裂缝性储层孔隙性和各向异性的裂缝诱导双相 HTI 介质模型。从本构方程、动力学方程和动力学达西定律出发,推导出了裂缝诱导双相 HTI 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的一阶速度- -应力方程,并针对方程的刚性问题,给出了利用显式二阶时间积分法数值求解该方程时所需要满足的稳定性条件。该方程能够定量地给出双相 HTI 介质的波场特征与裂缝参数、背景孔隙介质参数之间的关系,描述弹性波在这种介质中的传播机理。

  • 孙帮民, 吴燕冈, 管彦武
    世界地质. 2014, 33(4): 910-9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磁联合反演可以解决火山岩强反射屏蔽作用导致地震深层反射能量弱的问题。为了解译长白山天池深部断裂构造并描述地层形态,笔者依托 Oasis Montaj 重磁拟合平台,参考地震地质资料建立原始重磁模型,并利用岩性参数作为约束条件进行联合反演解释。根据布格重力异常与地磁法异常分布特点,成功反演了地下 8 km 基底范围内的地层分布特征,解译了 7 处断裂分布位置。其中深大断裂位置与地质、遥感研究结果能够良好吻合,并更加精确。

  • 朱成, 李桐林, 范翠松
    世界地质. 2014, 33(4): 916-9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可控源电磁场三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过程中,低频时数值模拟的收敛速度变慢,导致获得精确结果的时间变长。引入电流密度的散度校正方法可以加快低频数值模拟时的收敛速度,提高解的精确性。笔者在研究可控源电磁场三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算法的基础上,利用电流密度的散度为零,推导了散度校正公式并利用迭代解法实现了散度校正算法。模型试验表明,在低频时,散度校正能大幅度提高三维电磁场数值模拟的速度和精度,异常体规模越大,数值模拟的频率越低,散度校正的效果越明显。

  • 胡玮, 韩立国, 段超然, 孙宏宇
    世界地质. 2014, 33(4): 925-9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牛地气田塔巴庙区块致密薄层发育。利用岩石物理等数据的物性参数,对不同储集条件下的薄层、薄互层进行地震正演分析。结果表明: 在薄层特别是薄互层条件下,叠前波场响应特征十分复杂,有别于常规 AVO 类型的变化规律,且含气层和干层的响应特征有明显差异。根据叠前地震波场的响应特征和不同的变化规律可以细化薄层研究,进一步识别储集类型。

  • 逄硕, 刘财
    世界地质. 2014, 33(4): 934-9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一阶速度—应力弹性波波动方程,利用傅里叶变换将空间导数变换到频率域求解,对介质波场进行正演模拟。本文结合实际勘探中可能存在的地质问题,设计了多种地质模型,包括背斜模型、向斜模型、透镜体模型和断层- - 侵入体模型等,进行了伪谱法地震波场正演模拟、合成地震记录的实现,并分析了其波场动力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应用伪谱法对复杂模型的模拟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可直接用于辅助地震野外工作设计、反演解释和资料解释等工作。

  • 李海松, 赖耀龙, 杨长保, 万常武
    世界地质. 2014, 33(4): 940-9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遥感和物化探方法,在赞比亚铜带省卢司韦司南部地区开展成矿预测工作。以 SPOT 和 ETM + 为主要遥感数据源,在赞比亚中部省、铜带省和西北省首先建立起地层单元、岩浆岩和断裂构造的解译标志,完成工作区的遥感地质解译工作及遥感蚀变信息的提取。根据区内典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遥感解译标志等建立遥感矿化模型,结合提取的遥感矿化信息和物化探异常信息,建立起综合成矿预测模型,进行成矿预测。全区共筛选出 8 个成矿条件有利的预测区。

  • 黄爽, 陈圣波, 查逢丽, 李艳秋
    世界地质. 2014, 33(4): 946-9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南美地区两种典型铁矿—苏比利尔湖型和阿尔果玛型铁矿,基于 ETM + 遥感数据,采用光谱角方法提取研究区的羟基、铁染蚀变信息; 通过影像增强,波段合成等预处理结合人工解译,进行赋矿地层和控矿构造信息提取。总结分析示矿信息规律和特征,建立遥感找矿模型,圈定 2 处遥感找矿靶区,缩小了野外地质调查范围。

  • 张文静, 吴悦颖, 韦大明, 刘雅玲
    世界地质. 2014, 33(4): 952-9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某有机污染场地为例,对比分析了 RBCA 和 CLEA 模型评价原理和方法,并通过毒理学方法分析了评价结果与污染场地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研究表明,两种模型在评价方法、适用范围方面存在差异,RBCA 模型适合需要综合考虑污染物在水、土、气中迁移转化的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 CLEA 模型适合以摄入污染场地种植植物为主要暴露途径的健康风险评价。

  • 杨占兴, 贾雁杰
    世界地质. 2014, 33(4): 959-9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明确小平岛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地热地质条件并判断地热资源类型,结合已有两眼井 S1、S2 数据资料,采用热储法对其地热资源进行潜力评估。结果表明,大连市小平岛地区为深层传导型地热资源,该区桥头组及长岭子组上部为良好地热盖层,长岭子组下部及南关岭组上部 (2 100 ~3 300 m) 为该区热储层,热储体面积为 7. 3 km2 。单井涌水量可达 600 ~800 m 3 /d,水温可达 50℃ ~60℃,地热资源量约为 4. 88 ×1011 kcal,折合标准煤为 6. 97 ×107 t,可开采的地热资源量约为 7. 32 ×1010 kcal。

  • 于明生, 林杨挺, 田明君
    世界地质. 2014, 33(4): 965-9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 Allende 陨石中一块富深绿辉石- - 钙长石- -尖晶石难熔包体进行了岩石学和矿物化学研究。包体近似球形 (半径 ~3 mm),边部为钙长石和方钠石 (MgO = 1. 04% ~ 2. 69%; FeO < 1. 57%) 组成的矿物圈层 (厚度 ~200 μm),内部主要矿物有深绿辉石 (Al2O3= 7. 63% ~16. 08%; TiO2 = 1. 73% ~4. 48%)、钙长石 (MgO < 0. 41%; Na2O < 0. 14%) 和尖晶石 (FeO < 1. 70%)。包体中残留黄长石 (Ak70 ~85 ,Na2O <0. 22%),颗粒较小 ( <10 μm),大部分都被蚀变成为钙铝榴石、钙镁橄榄石和氯硅铝钙石 (MgO =5. 07% ~8. 04%; FeO <0. 31%)。包体规则的外形不可能由气—固凝聚形成,而可能是由熔融重结晶形成。黄长石含量较少以及残余黄长石非常富镁说明包体可能经历过蚀变作用,且方钠石与氯硅铝钙石的产状和成分差异说明包体可能经历了两次不同的蚀变事件。

  • 姜伟, 曲希玉, 肖洪, 程慧慧, 董福湘
    世界地质. 2014, 33(4): 974-9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高压釜在不同温度下 (100℃、125℃、150℃和 175℃) 开展了 CO2-钾长石水热实验。通过扫描电镜、X - - 衍射技术及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对反应前后样品及溶液进行观察或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钾长石溶蚀程度增加,150℃时在钾长石表面识别出新生的碳酸盐等矿物。这说明温度达到 150℃时,CO2 就能够以新生矿物的形式稳定固结在地层中,为 CO2 的地下封存提供了实验依据。

  • 油气地质
  • 丁玲, 王典, 鹿琪
    世界地质. 2014, 33(4): 867-8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时频分析是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中的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笔者把该技术应用于吉林某油田中,得知研究区内储层主要由两个朵叶构成,分别位于该油田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地震反射波的 85%能量位置对应的频率、65%能量位置对应的频率和 45 Hz 位置的能量百分比,三个时频属性可确定砂岩的分布范围,有利储层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并给出了有力井位,和钻井情况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