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3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6-25
  

  • 全选
    |
    论文
  • 王志国
    世界地质. 2014, 33(2): 247-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徐家围子断陷安达地区营城组火山岩具有多期喷发、火山岩机构类型多样、叠置分布和岩性复杂的特点,对火山岩喷发期次及火山岩形成演化特征进行研究,找出火山岩的演化规律。其主要表现为: 沙河子组沉积末期,本区处于断--拗转换期,盆地内部处于欠补偿特征; 营城组一期火山喷发时,主要受西部的活动基底断裂及次级断裂的控制; 营城组二期火山喷发时,火山作用由安达西部向东部扩展; 营城组三期火山喷发时,深部岩浆活动由强转弱,本区的基底断裂活动减弱,构造活动也向坳陷期形成环境过渡。

  • 张超, 杨伟红, 和钟铧, 吴浩, 吴庆
    世界地质. 2014, 33(2): 255-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出露在大兴安岭中南段塔尔气地区的满克头鄂博组的流纹岩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 锆石 U--Pb 测年结果表明,流纹岩形成于 143 ~141 Ma,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而不是以前认为的晚侏罗世。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时期流纹岩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曲线呈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形式, ( La/Yb)N= 2. 55 ~ 12. 82,具有明显负 Eu 异常。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 ( LILE) Rb、Th、U、K、Pb 的富集及高场强元素 ( HFSE) Nb、 Ta、Ti、P 的强烈亏损,这是壳源岩浆的特征。流纹岩锆石 εHf( t) = + 4. 6 ~ + 10. 9,二阶段 Hf 模式年龄为 501 ~905 Ma,反应其源区物质主要为早古生代—新元古代时期增生的年轻地壳物质。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岩石圈伸展作用相关。

  • 刘华
    世界地质. 2014, 33(2): 266-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对吉林南部马达岭组砂岩碎屑锆石 SHRIMP U--Pb 测年以及对白山—临江地区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对比研究结果,确定马达岭组中最年轻锆石为 1. 0 Ga,且没有中生代火山活动留下的任何记录。因此马达岭组时代非中生代,同时依据钓鱼台组平行不整合在马达岭组之上的接触关系而应将其时代置于新元古代青白口纪。

  • 李希, 袁万明, 郝娜娜, 段宏伟, 陈小宁, 莫宣学, 张爱奎
    世界地质. 2014, 33(2): 275-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特征及 MC--ICP--MS 锆石 U--Pb 定年,对东昆仑五龙沟地区花岗岩进行了构造环境研究。黄龙沟中粒正长花岗岩具有高硅、高碱、相对富铝、高 FeOt/MgO 和 104Ga/Al 值、富集轻稀土、明显的 Eu 负异常、相对原始地幔明显富集 Zr、Ga、Y 和 Hf 等高场强元素并强烈亏损 Ba、Sr、P 和 Ti 元素的特征,为 A 型花岗岩。锆石 U --Pb 法获得 206Pb/238U 值加权平均年龄为416. 9 ±1. 3 Ma,是早古生代晚志留世造山旋回末后造山碰撞产物,标志晚志留世东昆仑造山旋回进入造山后碰撞阶段。岩金沟矿区东花岗闪长岩为典型准铝质钙碱性花岗岩,具有 I 型花岗岩稀土元素特征,为 I 型花岗岩,形成年龄为 258. 9 ±2. 1 Ma,属于昆南断裂结束后、于晚二叠世开始南区巴颜喀拉地体与昆中区南昆仑地体间发生强烈的壳幔剪切作用的产物。

  • 刘万臻, 孙丰月, 黄维平, 王琳琳, 苏斌, 桓凤明
    世界地质. 2014, 33(2): 289-2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棒子山岩体为福安堡钼矿床的赋矿围岩,其岩性主要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等。本次测得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的 LA--ICP--MS 锆石 U--Pb 年龄分别为 179 ± 2Ma、172 ± 1Ma,形成于中侏罗世,属燕山早期。棒子山花岗岩的 SiO2 含量为 61. 89% ~71. 06%,相对较高; Al2O3含量很高,为 14. 54% ~17. 11%; K2O 含量为 2. 28% ~ 4. 38%,Na2O 含量为 3. 74% ~7. 82%,Fe2O3含量为 2. 34% ~5. 91%,MgO 含量为 0. 55% ~2. 37%。微量元素特征显示,棒子山花岗岩富集 Rb、K 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不相容元素 U、Th,强烈亏损 Ba、 Ta、Nb、P、Ti 等元素; 稀土元素特征显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轻重稀土分馏明显,有轻微的 Eu 负异常。上述结果表明,棒子山花岗岩石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 I 型花岗岩,其形成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

  • 罗龙, 孙国胜, 苏蓉, 孙珍军
    世界地质. 2014, 33(2): 299-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 LA--ICP--MS 锆石 U--Pb 测年对内蒙古敖汉旗克力代岩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浆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 263 ±1 Ma,表明其结晶年龄为中二叠世。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岩体具有高 Si ( SiO2= 69. 94% ~ 72. 56%) ,富 ALK ( Na2O + K2O = 8. 04% ~ 9. 23%) ,贫 Fe ( FeOT= 1. 50% ~ 1. 82%) 、Mg ( MgO =0. 65% ~ 0. 86%) 、Ti ( TiO2= 0. 32% ~ 0. 35%) 的特点; A/CNK 值为 0. 87 ~ 0. 93,为准铝质; A/NKC <1. 1,显示出 I 型花岗岩特征。固结指数 ( SI) 为 6. 06 ~ 7. 36,分异指数 ( DI) 为 88. 82 ~91. 82,说明岩体经历了较强的分异演化作用。稀土元素总量较低 ( ΣREE = 91. 76 × 10 -6~143. 16 ×10 -6) ,轻稀土明显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LREE/HREE 值平均为 9. 14,( La/Yb)N 平均值为 8. 36,δEu 平均值为 0. 58,为 Eu 亏损型。大离子亲石元素 ( LILE) Rb、K 较富集,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 ( HFSE) Nb、Ti、Ta。因此,判定克力代岩体为高钾钙碱性 I 型花岗岩。结合测年结果和地球化学特征,判定该岩体为晚海西期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作用形成的同碰撞型花岗岩。

  • 郭支涛, 孙加鹏, 梁一鸿, 邹存铭, 孙晓, 周静, 于泓超, 赵东明
    世界地质. 2014, 33(2): 311-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苏尼特左旗地区阿木乌岩体进行 LA--ICP--MS 锆石 U--Pb 测年、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岩体成岩年龄为 235. 1 ± 3. 2 Ma,属中三叠世。岩体具有高 SiO2、富 K2O、低 CaO、低 TiO2的特征。强烈亏损 Sr、Ba、Ti、P 等元素,富集 K、Rb、Th 等亲石元素,具有右倾 “海鸥型”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型式及强烈的负铕异常等特点。A/CNK = 0. 77 ~ 1. 19,A/NK = 1. 26 ~1. 64,表明阿木乌岩体具有偏铝质 A 型花岗岩的特征。具有较高的 Y/Nb 值 ( 2. 31 ~ 3. 00 > 1. 2) ,显示出 A2型花岗岩的特征,说明岩体形成于造山后的伸展环境。

  • 卢鸿飞, 李卫东, 赵献军, 贾金典, 刘建, 崔军, 辛江, 杨永强
    世界地质. 2014, 33(2): 322-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哈密东盐池附近变质基底属于塔里木板块北缘北山古生代裂谷带西段一部分,而板块北缘的北山地区古生代进入了陆块裂解、陆内裂谷发展演化时期。笔者对东盐池附近的变质岩进行了研究,将该区域变质作用分为区域变质、动力变质及接触变质等 3 个类型; 将区内变质相分为低角闪岩相、高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及葡萄石—绿纤石相等 4 个变质相带相系。研究了地质事件与变质变形的演化趋势,即变质作用从区域中高温变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到区域埋深变质,变质作用的温度和压力随时代更新逐次降低。探讨了变质作用与矿产的关系,即变质作用控制变质矿产的分布。各种变质作用所形成的热液与其他热液一起促使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至有利部位成矿,形成了黑色岩系中的磷矿、石墨矿和钒矿等。

  • 徐梦婧, 李才, 吴彦旺, 张修政
    世界地质. 2014, 33(2): 330-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索尔碎屑岩出露于西藏中部索尔—戈昂错一带,角度不整合覆盖于果芒错蛇绿混杂岩中的地幔橄榄岩之上,粗碎屑岩层和细碎屑岩层互层产出,并见有角砾状灰岩夹层。索尔碎屑岩中粗碎屑岩主要由灰黑色碎屑和土黄色基质所组成; 细碎屑岩呈灰黑色,块状构造。碎屑的主体成分为蛇纹岩,并含有少量的尖晶石和斜长石,基质为泥晶结构碳酸盐。碎屑主要呈棱角状—次圆状,边界平直,可能是构造破碎后快速堆积而形成的。在蛇纹岩碎屑边部普遍可见垂直边界生长的板状或粒状方解石,部分碎屑之中方解石呈逐步向内部生长的趋势,而在少量的岩石中已形成了交代残余结构,反映索尔碎屑岩中的碎屑受到了碳酸盐不同程度的交代作用。通过与 Gebel Mohagara 蛇绿质碳酸盐岩和 West Magnitogorsk 古岛弧中出露的蛇绿质碳酸盐岩对比研究,初步认为索尔碎屑岩是地幔橄榄岩发生破碎后受到碳酸盐热液流体的交代所形成的。

  • 郝明, 杨言辰, 张国宾, 韩世炯, 谈艳
    世界地质. 2014, 33(2): 337-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辽宁树基沟铜锌块状硫化物矿床产于太古宙绿岩带中,矿床形成后经历了强烈的变质和变形,变质程度达到高级角闪岩相。通过含矿岩系地球化学研究,讨论了岩浆来源、成岩构造背景及成因。研究表明,含矿岩系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及活泼的不相容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具有较高的 Th/Ta、Ce/Yb、La/Nb、La/Ta 比值,其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蛛网图模式与典型钙碱性岛弧玄武岩模式极为相似,均呈 “三隆起”的形式,原岩为一套中酸性火山- 沉积岩组合,区内这套英安岩、流纹岩、安山岩 - 玄武岩的钙碱性火山岩组合是由同源岩浆分异所得,其形成于岛弧环境。综合矿床形成背景环境、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地质特征,笔者初步认为其成因类型为诺兰达型块状硫化物矿床。

  • 陈兆衡, 杨言辰, 韩世炯, 张国宾
    世界地质. 2014, 33(2): 348-3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条山铜矿峪斑岩型铜矿床位于秦岭造山带北端,矿体主要赋存于变质花岗闪长斑岩、黑云母片岩和变质基性火山岩中。矿区内含铜岩系的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主量元素表明矿区的含铜岩系均表现出富钾、富铝的特征; 微量元素表明所有样品均显示出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 K、Rb、Ba 等) ,亏损高场强元素 ( P、Y、Ti、Nb、Ta 等) ,反映岩浆源区可能遭受过俯冲带流体的交代作用,具有岛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出明显的轻重稀土分馏,轻稀土富集,所有样品都表现出弱的铕负异常。研究认为,变质花岗斑岩、黑云母片岩和绢英岩的原岩初步定为钙碱性玄武岩或拉斑玄武岩,铜矿峪铜矿床形成于挤压与拉张构造环境的转换阶段,其成因类型应属于斑岩型铜矿床。

  • 包真艳, 王建, 杨言辰, 王林, 宋樾, 李良, 刘建国
    世界地质. 2014, 33(2): 358-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平顶山金矿床位于佳木斯地块东北部,矿床的产出受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主要赋存于高角度张性破碎带中,矿石类型为石英脉和蚀变岩两种。笔者在对平顶山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详细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各成矿阶段代表性的原生流体包裹体进行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探针分析,探讨了成矿流体性质和矿床成因类型。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流体包裹体以气液两相为主。主成矿阶段流体均一温度具有中低温 ( 142. 2℃ ~ 267. 3℃) 、低盐度 ( 1. 90% ~ 4. 32% NaCl) 、低密度 ( 0. 81 ~0. 94 g/cm3) 的特征。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 H2O,其次为 CH4和 CO2,液相成分主要为 H2O 和 CH4。综合研究表明,平顶山金矿属于受断裂控制的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 刘凯, 孙丰月, 王力
    世界地质. 2014, 33(2): 367-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岭金矿埠南矿区位于胶东金矿集中区的西北部,受控于灵北断裂上盘的次级断裂。矿区内脉岩以正长斑岩为主,锆石 LA--ICP--MS U--Pb 年代学研究表明,正长斑岩形成于94. 2 ±2. 0 Ma,属晚白垩世。结合地质特征提出,正长斑岩脉的侵入带来了另一期含矿热液,使1#脉具有两期成矿叠加的特征,即早白垩世金的主成矿期和晚白垩世多金属--金银矿化期。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招远地区酸性脉岩群可能为同一时期构造背景下的产物,并且与晚白垩世多金属--金银成矿作用具有密切关系,该区成岩成矿作用处于太平洋板块相对华北板块俯冲导致的弧后扩张环境。

  • 王硕, 孙丰月, 孙巍, 奥琮, 陈俊
    世界地质. 2014, 33(2): 376-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东夏甸金矿区内深源中—基性脉岩发育,其中以闪长玢岩与矿体间时空关系最为密切,被认为是幔源流体成矿最重要的判别标志。笔者通过对夏甸金矿两个不同中段内成矿期闪长玢岩 LA--ICP-- MS 锆石 U--Pb 年代学研究,获得了 4 组较为一致的年龄,它们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这一期中—基性岩浆活动留下的地质记录。这 4 组年龄分别为: ① 五台期: 华北地区微陆块拼合,发生大规模岩浆作用,形成华北克拉通基底雏形; ② 印支期: 华南与华北两大板块碰撞拼合,苏鲁—大别造山带出现,区内发生大规模变质作用; ③ 燕山早期: 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太古宙绿岩体发生强烈改造,形成大面积重熔型花岗岩; ④ 燕山晚期: 成岩成矿期。

  • 马芳, 孙丰月, 霍亮, 奥琮
    世界地质. 2014, 33(2): 388-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焦家金矿煌斑岩为钙碱性云斜煌岩和拉辉煌斑岩,为成矿后脉岩。区内煌斑岩及金矿体的产状统计表明,二者产状无明显相关性。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煌斑岩中 w ( SiO2) 为 38. 56% ~ 47. 52%, w ( TiO2) 为0. 85% ~2. 20%,Mg#为45 ~70,Rb/Sr 为0. 02 ~0. 08,显示幔源特征。矿石中广泛发育的含 CO2包裹体、辉碲铋矿的存在及前人关于氦氩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幔源物质参与了本区成矿。胶东地区煌斑岩时代集中于 89 ~130 Ma,与大规模成矿作用几乎同时发生; 本次研究获得其 K-- Ar 年龄为 93. 5 ±1. 4 Ma,认为焦家金矿中的煌斑岩与金矿化为幔源 C--H--O 流体分异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形成于晚白垩世中国东部岩石圈持续伸展减薄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 陈旭, 孙国胜, 孙珍军, 王春光
    世界地质. 2014, 33(2): 399-4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奈林沟金矿产于早白垩世义县组中酸性火山岩地层中,矿体受断裂带控制,并产在岩体附近。流体包裹体测试表明,该金矿床三个成矿阶段石英包裹体都为气液包裹体,气液比为 10% ~ 30%,包裹体均一温度区间为157. 2 ~279. 6℃,盐度为5. 02 ~13. 88 wt% NaCl,成矿压力区间为14. 8 ~30. 4 MPa,静水压力深度为 1. 48 ~3. 04 km,包裹体的气体成分主要为 H2O 和 CO2,属于 NaCl --H2O --CO2 体系。综合分析认为奈林沟金矿为与燕山期侵入体有关的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

  • 张晓秋, 李碧乐
    世界地质. 2014, 33(2): 407-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九三沟金矿床受控于区域性深大断裂和中生代火山断陷盆地。矿床主要产于石英闪长玢岩内外接触带的破碎角砾岩带中,围岩蚀变以硅化 ( 硅核) 和高岭石化为主。电子探针结果显示金主要赋存在黄铜矿中,其次是黄铁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石英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属 H2O--NaCl 体系,具低盐度 ( 0. 70% ~8. 79% NaCl) 、低密度 ( 0. 65 ~ 0. 97 g/cm3) 的特点,主成矿温度为 293. 4 ~160. 4℃,成矿压力为 8. 17 ~ 40. 59 MPa,成矿深度为 0. 8 ~ 4. 1 km,氢氧同位素分析显示成矿流体为大气降水和岩浆水的混合流体。九三沟金矿床属于由近酸性、氧化流体形成的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

  • 孙庆龙, 孙景贵, 赵克强, 唐臣, 张勇, 韩世炯, 杨帆
    世界地质. 2014, 33(2): 418-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龙江鹿鸣钼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特大型钼矿床,矿体呈浸染状赋存于燕山早期的二长花岗岩中,属典型的斑岩型钼矿床。笔者对鹿鸣钼矿床的辉钼矿进行了 Re--Os 同位素测试分析,结果显示: 辉钼矿中 Re 含量为 11. 896 ~15. 714 μg/g,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为壳幔混合源,以壳源为主; Re --Os 模式年龄为 ( 180. 2 ~185. 9) Ma,加权平均年龄为 ( 183. 4 ± 2. 2) Ma。结合最新的赋矿围岩成岩年龄,显示成矿与成岩同时或稍晚于成岩,即鹿鸣钼矿床形成于早侏罗世,为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燕山早期大规模构造--岩浆--成矿事件的产物,成矿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

  • 刘永慧, 马润, 陈志勇, 甘云燕, 贺斐, 李香资, 权知心, 赵清旭, 阿木古冷
    世界地质. 2014, 33(2): 423-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曹四夭钼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古台隆凉城断隆东部。钼矿体主要赋存于曹四夭花岗斑岩外接触带的集宁群黄土窑组浅粒岩、变粒岩中,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与成矿关系密切。初步估算钼金属量为 176 万 t。笔者在分析曹四夭钼矿成矿地质背景、矿体地质特征、物化探异常特征等基础上,提出了该矿床成因为具 “二元结构”的斑岩型钼矿床,并进一步总结了找矿标志。

  • 王东, 杨伟红
    世界地质. 2014, 33(2): 433-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同处于辽东—吉南与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 Au、Cu 等多金属成矿带上的黑龙江、吉林及辽宁的一些金矿或金铜矿的地质特征对比,总结出通化二密铜矿区域上具有随着火山--次火山岩岩浆活动由中性演化到酸性,成矿作用相应地具有由贵金属向多金属转变的规律。类比认为,二密铜矿具有形成 Au 矿的地质条件; 结合 1/20 万水系沉积测量结果认为,本矿区 Au 的找矿前景较大。

  • 白雪峰
    世界地质. 2014, 33(2): 439-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富油凹陷之一,油气资源丰富,受多期构造运动改造,油气成藏条件复杂。研究表明,贝尔凹陷经历了 “早、中、晚”三期成盆及南屯组末、伊敏组末两期改造的构造演化过程。每期 “成盆与改造”对油气成藏起着关键性作用。有效烃源岩控制了油气分布范围; 纵向上发育三套储盖组合。南屯组自生自储型组合为主要勘探层系; 发育缓坡反向断阶带、复式箕状断陷间的断裂隆起带及保存条件好的小深洼槽三种成藏模式。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的认识明确了贝西斜坡带南部、苏德尔特构造带南部及贝东洼槽群为下步重点勘探方向。

  • 刘玉明, 武战国, 张锺月
    世界地质. 2014, 33(2): 448-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骅坳陷滨海地区沙河街组三段储层是中国深部油气勘探的新层位之一。为揭示该区油气成藏演化,对储层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产出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含油包裹体丰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河街组三段储层中存在三期油气包裹体,分别代表了三期油气注入。Ⅰ期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 86℃ ~126℃,GOI 为 15% ~ 35%,油气充注时期为 36 ~ 25 Ma,开始有油气进入到储层中; Ⅱ期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 120℃ ~140℃,GOI 为 30% ~60%,油气注入时期为 27 ~12 Ma,烃源岩进入生排烃高峰期,发生大规模油气运聚,是主要的成藏时期; Ⅲ期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 138℃ ~ 155℃,GOI 为 1% ~8%,油气注入时期为 12 ~6 Ma,油气运移规模急剧减小。

  • 李宝毅, 姚树青, 孙平昌, 徐银波, 柳蓉, 白悦悦
    世界地质. 2014, 33(2): 457-4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梅河盆地为古近纪富含油页岩的小型断陷盆地。岩芯观察、薄片鉴定、有机碳、热解和工业分析等测试分析表明,梅河盆地发育高灰分中含油率型油页岩,油页岩中有机质处于未熟状态; 黏土矿物以高岭石和伊利石为主,富含石英等稳定组分,U、Mo 等元素较为富集,轻重稀土分异程度高。油页岩突变沉积于煤层之上,且上覆深灰色泥岩,表明其形成于半深湖--深湖环境; Sr/Ba 比值和伽马蜡烷含量较低、V/ ( V + Ni) >0. 5,表明油页岩形成于缺氧的淡水中。油页岩中有机质来源较为复杂,黑色油页岩有机质丰度含量较高,以高等植物来源为主,油页岩产油率 ( 含油率/TOC) 较低; 褐色油页岩 TOC 相对较低,有机质以湖泊生物为主,具有较高的产油率。

  • 黄家国, 郭少斌, 刘新社, 赵会涛, 侯云东, 王怀厂
    世界地质. 2014, 33(2): 465-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压釜热模拟实验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太原组、本溪组的 4 块泥页岩样品进行了生烃过程模拟分析。在热模拟实验过程中,甲烷气是最主要的气态烃类产物,其产率在热模拟过程中持续增加,在温度 600 ℃时可达 50 mg/g。C2~ C5的产率变化在热模拟过程中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均是先增大至峰值后开始减小,C2~ C5的热裂解是甲烷产生的主要来源。样品的气态烃产率主要与有机质热成熟度有关,热成熟度越低,样品有机质的生烃潜力越大,在热模拟过程中气态烃的产率越高。

  • 蒋必辞, 潘保芝, 庄华, 张海涛, 杨小明, 陈刚
    世界地质. 2014, 33(2): 471-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含气饱和度低,基本上没有自然产能,需要进行压裂,所以压裂产能的预测很重要。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 GRNN) 稳定,对样本数量的要求低。产能预测关键是样本的选取以及扩展因子的选取。在原有的 GRNN 预测产能的基础上,利用交叉验证法改进 GRNN 网络,选取最优的样本确定最优的 GRNN 网络结构,利用循环判断法,选取最优的扩展因子。改进的 GRNN 神经网络可以避免确定 GRNN 网络结构和扩展因子过程中过多的人为影响。笔者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压裂产能的影响因素,利用改进的 GRNN 网络有针对性地建立适合苏里格地区致密砂岩气层的压裂产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苏里格地区气层压裂产能预测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 冯兰天
    世界地质. 2014, 33(2): 477-4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台阶模型重力异常正演公式会随着台阶倾斜面与水平面夹角的变化而产生畸变现象。为克服这一局限性,在前人推导台阶模型重力异常正演表达式的基础上,重新对台阶模型重力异常正演公式进行了理论推导,得出全新的台阶模型重力异常正演公式,并证明传统公式仅为新公式的特殊情况。模型实验证明新的正演公式有效克服了传统正演公式产生畸变的问题。

  • 梁全有, 韩立国, 巩向博
    世界地质. 2014, 33(2): 484-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深海多缆、长拖缆地震勘探的各种噪音影响中,多次波对深层的有效反射影响难以消除。笔者介绍了一种高分辨率各向异性 Radon 变换方法,在 Radon 变换积分路径中增加非椭圆率 eta 参数,将传统 Radon 变换积分曲线由慢度、偏移距两参数改为慢度、偏移距及非椭圆率三参数,更好地刻画了长偏移距下反射非双曲时差。通过对某海域实际采集的多缆长偏移距地震数据进行压制多次波处理,与传统方法相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为后续深层构造成像提供了基础数据。

  • 李金和, 陈文玲, 王洪旭
    世界地质. 2014, 33(2): 488-4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分级加载方式进行单轴压缩蠕变试验,获得大理岩的单轴压缩蠕变曲线。对比发现五元件 Kelvin 模型能较好的拟合蠕变试验曲线,取其作为大理岩蠕变模型。对同一应力水平下的蠕变曲线,取 10 h、20 h、40 h 和 50 h 四个蠕变时间段,用五元件 Kelvin 模型进行拟合,分别获得蠕变模型参数。拟合结果表明,蠕变模型参数在不同的应力水平下和不同的加载时间下都是变化的。当应力水平足够大 ( >58 MPa) ,E2随加载时间的变化规律和 E1刚好相反; 当加载时间足够长 ( > 20 h) 时, E2随应力水平的变化规律和 E1刚好相同。当应力水平足够大 ( > 58 MPa) ,蠕变模型参数 η1和 η2 始终随着加载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加载时间足够长 ( = 50 h) ,蠕变模型参数 η1和 η2始终随着应力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 李任时, 邵治涛, 张红红, 安志宏
    世界地质. 2014, 33(2): 494-5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上游地区是中国土地荒漠化的重灾区之一,是中国荒漠化监测和治理工作的重点区域。本文采用 MSS、TM、ETM、CBERS 四期数据,基于 RS 和 GIS 技术,主要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辅助野外调查验证,得到四期解译数据。对三个阶段的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研究 1975 年到 2007 年黄河上游荒漠化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索演变成因,并结合该区域气温和降水数据,着重分析了其与荒漠化演变进程的关系。结果表明: 1975—2007 年,从整体变化趋势看,黄河上游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共增加了 3 499. 76 km2,其中沙质荒漠化面积增加3 407. 62 km2,盐碱质荒漠化面积增加了92. 14 km2。从三个阶段的变化趋势看,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发展趋势,2000 年之前是荒漠化的增加时期,2000 年之后是荒漠化的减少时期。结合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叠加分析得出,气候变化是黄河上游荒漠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地质背景是内因,人类活动起催化作用。

  • 罗涵予, 王欢, 徐华, 王锡魁
    世界地质. 2014, 33(2): 504-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矿产资源开发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对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对矿山的未来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十分必要。笔者选取环境污染、地质灾害和资源利用等 3 个评价指标作为一级变量层,构建了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及矿渣占地等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 11 个二级评价因子,建立了抚顺东露天矿地质环境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 11 个二级评价因子两两对比的判断矩阵,根据矩阵特征向量值的大小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并通过一致性检验验证权重是否合理。根据矿区的现状、辽宁省内环境指标平均值及相关国家标准,将矿山环境分为优、良、中、差 4 个等级,建立抚顺东露天矿地质环境评价体系模型。评价结果表明: 抚顺东露天矿优秀区域约 6. 2 × 106m2,占总面积的 67%; 环境良好区约 2. 86 ×105m2,占总面积的 3%; 环境中等区约 2. 713 ×106m2,占总面积的 30%; 总体上矿山地质环境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