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3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3-25
  

  • 全选
    |
    论文
  • 刘金霖, 王建, 宋樾, 刘建国, 李爱
    世界地质. 2014, 33(1): 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山—柴河第四纪碱性玄武岩中地幔捕掳体为尖晶石相的二辉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数量略多于二辉橄榄岩。采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 ( LA--ICP--MS) 对研究区地幔橄榄岩中的单斜辉石和橄榄石等矿物进行了成分分析,结合橄榄岩包体的岩相学、岩石化学的特征,重点探讨了研究区所经历的部分熔融作用和地幔交代作用。结果显示,少数样品的熔融程度 <5%,大多数样品熔融程度范围为 10% ~20%,研究区陆下岩石圈地幔性质以难熔、亏损为主要特征。同时也经历了复杂的交代作用改造,交代介质为富挥发组分的硅酸盐熔/流体。与华北克拉通东北缘陆下岩石圈地幔比较,推测研究区遭受破坏和改造的程度较小,并保留有相当量的古老地幔残余。

  • 张江江, 钱壮志, 孙涛, 姜超, 王若梅, 杨素红
    世界地质. 2014, 33(1): 1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骆驼山镁铁--超镁铁岩体主要岩石类型有单辉橄长岩、橄榄辉长苏长岩、橄长岩、辉长苏长岩、辉长岩。橄榄石 Fo 为 76 ~83,为贵橄榄石。辉石化学特征以及主量元素特征表明其属拉斑玄武岩系列,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总体表现为轻稀土稍富集、重稀土微分异的特征。微量元素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 ( Rb、Ba、Sr) 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 Ta、Hf、Th 相对亏损的特征。岩浆演化过程中分离结晶作用主要受单斜辉石控制。Nb/U、Ce/Pb 值更接近于地壳值以及敏感元素比值协变关系表明岩浆演化过程发生了同化混染作用。Th/Yb-Nb/Yb、La/Ba-La/Nb 之间的关系指示岩浆源区可能为流体交代改造的富集型岩石圈地幔。

  • 王天豪, 张书义, 孙德有, 苟军, 任云生, 武鹏飞, 柳小明
    世界地质. 2014, 33(1): 26-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满洲里南部地区花岗岩主要由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及花岗斑岩组成。采用 LA--ICP--MS 技术,对满洲里南部花岗岩进行的锆石 U--Pb 年龄测定表明,该区中生代花岗岩浆活动分为 3 期: 中—晚三叠世 ( 208 ~239 Ma) 、早侏罗世 ( 179 ~ 185 Ma) 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 137 ~ 151 Ma) ,与整个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的年代学格架基本一致,与东部的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时代也可以对比。锆石 LA--MC--ICP--MS Hf 同位素研究显示,本区中生代花岗岩的锆石 εHf( t) 多数为 +0. 7 ~ +9. 5,二阶段模式年龄为 0. 6 ~ 1. 2 Ga,表明花岗岩浆主要源于中—新元古代增生的地壳物质。结合额尔古纳地块其他花岗岩的锆石 Hf 同位素资料,认为额尔古纳地块在中 —新元古代时期曾发生一次重要的地壳增生事件,与兴安地块的地壳增生时间为新元古代—显生宙的特点不同。

  • 陈广俊, 孙丰月, 李玉春, 刘凯
    世界地质. 2014, 33(1): 39-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郭家岭花岗闪长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 SiO2含量较高,为 71. 3% ~ 73. 28%,K2O = 2. 14% ~4. 29%,属于高钾钙碱性--钙碱性 I 型花岗岩。锆石 LA--ICP--MS U--Pb 年龄显示郭家岭花岗岩体成岩年龄为 127. 9 ±1. 3 Ma,属早白垩世。岩石的 Rb/Sr 和 Nb/Ta 比值,以及暗色闪长质包体研究表明郭家岭花岗闪长岩为壳幔混合源,岩浆源区为具有幔源特征的新生镁铁质下地壳。结合区域地质分析认为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大陆弧伸展作用最密切。

  • 金玲, 杨伟红, 杨德明, 和钟铧, 马瑞, 王建国
    世界地质. 2014, 33(1): 48-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内蒙古科右中旗地区梅勒图组安山岩锆石 LA--ICP--MS U--Pb 年代学、锆石 Hf 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梅勒图组安山岩形成时代约为早白垩世中期 ( 123 ~ 125 Ma) 。锆石 εHf( t) = ( +5. 84 ~ +9. 34) ,一阶段 Hf 模式年龄为 412 ~553 Ma。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安山岩 K2O 含量较高,SiO2含量和 Mg#值中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 Nb、Ta、Ti 等明显亏损。这些特征反映出梅勒图组安山岩的源区为新形成的富集地幔。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和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研究区梅勒图组安山岩的形成可能与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后的陆内伸展环境有关。

  • 靳皇玉, 于政涛, 吴敬欣
    世界地质. 2014, 33(1): 76-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松江河金矿位于夹皮沟—海沟成矿带的东南段,矿床受一韧性剪切带控制,矿体主要赋存于 SN 向断裂中。按矿石自然类型,可进一步划分为蚀变岩型与石英脉型。矿化类型主要为浸染状和细脉状。依据矿物共生组合、交代与穿插关系,可将松江河金矿成矿过程划分为 3 个阶段: 黄铁矿--石英阶段、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及石英--碳酸盐阶段。研究结果表明,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及 CO2三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均一温度范围为 138℃ ~ 355℃,盐度范围为 2. 23% ~ 11. 60% NaCl,密度范围为 0. 59 ~0. 99 g/cm3,成矿压力为 64 ~92 MPa,成矿深度为 6. 45 ~ 7. 88 km。主成矿阶段含 CO2三相包裹体与气液两相包裹体共存,且两种类型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相近,盐度差别较大, CO2/H2O 比值降低,表明成矿流体发生了以 CO2逸失为特征的不混溶或沸腾,残余流体盐度升高。成矿流体的气相成分为 CO2与 CH4,显示出幔源的特征。综合研究表明,松江河金矿床成因类型属于中成造山型金矿。

  • 吕俊超, 杨言辰, 韩世炯, 闫文强, 张国宾, 张本臣, 赵清泉
    世界地质. 2014, 33(1): 59-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龙江洋灰洞子斑岩型铜矿床地处兴蒙造山带东段、吉黑褶皱带北部,矿体主要赋存在花岗闪长斑岩和构造角砾岩中。为厘定洋灰洞子铜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和构造背景,笔者对洋灰洞子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和 LA--ICP--MS 锆石 U--Pb 年代学的相关研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闪长斑岩富硅贫镁,属于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 ( LREE) , ( La/Yb)N= 10. 49 ~ 19. 79,Eu 显示弱负异常或正异常,高 Sr 低 Y 和 Yb,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 LILE) ,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 ( HFSE) ,具有埃达克岩或埃达克质岩的特征。LA--ICP--MS 锆石 U--Pb 测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斑岩锆石 206Pb/238U 加权平均年龄为 204. 4 ±2. 8 Ma 和 201. 2 ±1. 7 Ma。综合研究认为,洋灰洞子斑岩型铜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可能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之交,该矿床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陆陆碰撞造山环境,是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流体作用的结果。

  • 吴佳男, 王德海, 刘立, 曲希玉, 王福魁
    世界地质. 2014, 33(1): 86-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吉林省磐石市至明城公路西侧实测剖面的岩石组合及具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对该地区石炭纪鹿圈屯组沉积和构造环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区鹿圈屯组结核样品常量元素具有高 Si、Fe,低 K、Na 的特征。泥岩样品微量元素具有高 Sr、Zr、Ba、V,低 Be、Ta、Tl、Bi、U 的特点。稀土元素具有轻重稀土分异显著、轻稀土相对富集、δEu 负异常的特征。沉积环境主体为海相还原环境,发育三角洲相和海相沉积,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环境。

  • 谈艳, 王建新, 丁培超, 付宇
    世界地质. 2014, 33(1): 94-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金山金矿化区 20 km2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结果,运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显示 Au 与 Ag、 As、Sb 相关性较好,可作为金矿找矿间接指示元素; 并通过计算各元素背景值及异常下限,圈定出 9 处金异常和其他元素异常 35 处。区内主要发育含硫化物蚀变岩型和含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体。其中北西向断裂控制矿体走向,为重要的控矿构造。综合地质条件及元素异常特征,预测并圈定出 3 个Ⅰ 级靶区和 2 个Ⅱ级靶区,并在Ⅰ级靶区经地表槽探工程验证,发现并控制 14 条矿体。

  • 付强, 王冬艳, 李月芬, 杨晓琳, 杨园园
    世界地质. 2014, 33(1): 102-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吉林中部黑土区土壤和玉米植物中硒元素的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元素 Se 在土壤--植物之间的转化--吸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吉林黑土区土壤中 Se 的含量为 0. 126 ~ 0. 408 μg/g,高于吉林省土壤元素环境背景值,略低于全国土壤元素背景值; 吉林省黑土区土壤中 Se 的含量存在空间差异; 土壤 Se 元素有效态转化程度较低,玉米对 Se 元素表现为极弱吸收; 有效 Se 与土壤 Se 全量无密切关系,而有效 Se 与有效 Ca、pH 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土壤中 Cr、Fe、Mg、Mn、Ni 和 Zn 有效量对 Se 转化有明显的负作用; 玉米籽实中 Se 含量与土壤中 Se 全量、有效量、土壤 pH 值及其他元素有效量均无显著的相关性。

  • 孙文彧, 祁士江, 陆继龙, 郝立波, 赵玉岩, 石厚礼, 刘红艳
    世界地质. 2014, 33(1): 112-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甘肃阳山金矿安坝矿段土壤样品中,分离提取金的 8 种化学相态 ( 硫化物结合态、游离态、有机质结合态、水溶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残渣态) ,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各相金含量,并查明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安坝矿段上覆土壤中,金主要以游离态、硫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 3 种形式存在,分别占总量的 3. 3% ~ 75. 9%,0 ~ 37%,3. 3% ~ 26%。平均含量分别为 105. 5 ×10 -9,30. 5 × 10 -9,25. 3 × 10 -9。土壤中游离态金相对含量的峰值和活动态金相对含量的谷值均出现在矿体上方,指示着已知金矿体的赋存部位。因此,可利用游离态金或活动态金作为类卡林型金矿的找矿指标。

  • 林斌, 郭巍, 李成博, 金珍花, 王少华
    世界地质. 2014, 33(1): 120-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钻井岩芯、岩石薄片及铸体薄片观察,结合压汞分析等手段,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泥盆系储层岩石学特征及物性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泥盆系储层岩性以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泥盆系东河塘组沉积环境为滨岸沉积,前滨滩砂物性最好,原生孔隙发育,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 克孜尔塔格组为三角洲--潮坪沉积,以水上分流河道砂体物性最好,次生孔隙发育,属于特低孔特低渗--低孔低渗储层。储层砂体中压实作用、硅质胶结作用十分普遍,硅质胶结多以加大边形式存在; 碳酸盐胶结在储层中相对发育,充填于岩石孔隙或交代其他碎屑颗粒,降低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表现为破坏性成岩作用; 溶解作用对储层影响较大,有助于提高储层物性,表现为建设性成岩作用。

  • 崔桐, 董清水, 楼仁兴, 孙雷, 张明杨, 李良峰
    世界地质. 2014, 33(1): 129-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沉积相研究作为基础对松辽盆地王府地区登娄库组—泉头组一段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成岩作用、储层物性及控制因素的研究表明: 该区目的储层的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而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缩小孔隙和粒内溶蚀孔隙。孔隙结构以Ⅲ级为主,属于低孔 - 特低孔和特低渗- 超低渗砂体。有利沉积相带是控制储层物性高值区分布的内在因素; 胶结作用是泉头组一段储层物性衰减的关键因素; 压实与胶结作用是登娄库组储层物性衰减的重要因素; 溶解作用形成了局部登娄库组 2 400 ~2 600 m 次级孔隙高值带。

  • 云金表, 周波
    世界地质. 2014, 33(1): 137-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探讨了断裂在油气聚集中的作用,它是制约塔中隆起及北围斜区油气分布规律的关键因素。基于地震资料断裂解析,塔中隆起及北围斜区断裂体系主要由北西—南东延伸的压扭性断裂带与北东—南西延伸的走滑断裂构成。断裂体系主要形成于中晚加里东中期,此后经历了晚加里东、晚海西和喜山期的继承性活动与改造。中加里东中期构造是该区构造的主要定型期,断裂不仅控制了构造带发育,也是风化壳岩溶储层、礁滩相储层、热液溶蚀碳酸盐岩储层形成关键因素。断裂带后期活动为油气运聚提供了通道,北北东断裂是油气由北部坳陷向隆起长距离运聚的主要通道。断裂带的复杂性造就了研究区油气具有沿断裂带分布,成藏模式多样,差异富集特征。

  • 王少华, 郭巍, 林斌, 金珍花, 李成博
    世界地质. 2014, 33(1): 145-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取伊通盆地鹿乡凹陷星 27 井、星 10 井、星 3 井等 3 口井双阳组岩芯砂岩样品,对与有机包裹体相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进行测试研究,并且对双阳组储层油气成藏期次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 伊通盆地鹿乡断陷双阳组存在 5 ~ 6 期热液活动,可划分出 4 幕油气充注: 第一幕次油气充注发生在永吉组沉积末期--万昌组沉积早期,时间为 37. 8 Ma ± ; 第二幕次油气充注发生在万昌组沉积中期,时间为 33. 8 ~30. 5 Ma ± ; 第三幕次油气充注发生在齐家组沉积早期,时间为 24. 9 Ma ± ; 第四幕油气充注发生在齐家组沉积末期--岔路河组沉积早期,时间为 19. 8 ~16. 8 Ma ± 。

  • 姜亚南, 刘立, 武宝华, 周冰
    世界地质. 2014, 33(1): 153-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拓展 CO2封存的储层选取范围,研究 CO2充注过的储层中矿物的赋存状态,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及铸体图像分析等技术对贝尔凹陷含片钠铝石储层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区发育片钠铝石的岩石类型为沉凝灰岩,储层深度范围为 882. 26 ~ 941. 4 m,该类储层发育有 2 类 9 种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岩石骨架碎屑颗粒石英、长石、岩屑均有不同程度溶蚀; 自生矿物以片钠铝石、铁白云石和菱铁矿为主。片钠铝石主要以充填溶蚀孔隙或交代颗粒的形式产出。综合研究区岩相学、矿物含量和热力学分析结果,长石和片钠铝石的生成具有亲缘性,为片钠铝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元素和生长空间。

  • 李丹, 孙建, 何娇娇
    世界地质. 2014, 33(1): 164-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江苏高邮凹陷北斜坡浅层侵入体泥岩变质带储集特征及发育模式开展的研究表明,泥岩变质带厚度与侵入体厚度呈正相关关系,按变质程度差异分为 3 个岩相带: 角岩带、板岩带和变余泥岩带。其储集空间以各种成因的裂缝为主,物性变化受热接触变质作用控制,越靠近侵入体储层物性越好,即角岩带物性好于板岩带及变余泥岩带。岩浆侵入带来的高温高压、热流体活动及冷凝收缩作用是泥岩变质带储层发育的主要动力机制; 侵入体上下变质带多呈非对称发育,上部变质带厚度及物性均优于下部变质带,这种非对称发育特征主要受控于高压热流体向上优势运移作用; 其中上部角岩带为泥岩变质带相对优质储层发育部位。通过分析岩浆侵入与油气运聚的时空匹配关系认为泥岩变质带具有较大成藏潜力。

  • 龚建明, 徐立明, 杨艳秋, 李刚, 邓克, 蒋玉波
    世界地质. 2014, 33(1): 171-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东海南部中生代油气勘探前景,开展了东海及邻近陆域中生代油气勘探现状、区域构造和烃源岩条件等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海陆中生代深部地质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在中生代地层分布的面积与厚度、岩浆岩的分布与强度以及烃源岩条件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综合分析认为,海域中生代构造更稳定、地层分布更广、厚度更大、烃源岩条件更好,因而推测其具有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 李皓月, 刘倩茹, 薛林福
    世界地质. 2014, 33(1): 178-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北盆地与南黄海盆地属于同一构造单元,苏北盆地的烃源岩发育规律的研究对南黄海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野外地质研究和 69 个烃源岩实测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已有分析化验数据及油气勘探资料,对苏北盆地的中—古生界海相烃源岩厚度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烃源岩整体沿北东向展布,在中—古生界均存在多个烃源岩发育中心,并明显有向南黄海海域延伸的趋势; 下古生界普遍比上古生界的热演化程度高,并具有区域不均一性,二叠系的热演化程度相对较低,存在二次生烃的潜力。苏北盆地在中—古生界海相地层烃源岩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南黄海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 兰慧田, 刘财, 郭智奇
    世界地质. 2014, 33(1): 190-1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进的 BISQ ( Biot-Squirt) 模型中各参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和可实现性,在不引入特征喷流长度的情况下可将 Biot 流动和喷射流动两种力学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而高精度的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技术是研究双相介质地震波传播规律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本构方程、动力学方程和动力学达西定律出发,推导了基于改进 BISQ 模型的双相各向同性介质的一阶速度--应力方程组; 采用时间分裂错格伪谱法求该方程组的数值解,模拟半空间及层状双相介质中的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①与传统方法相比,时间分裂错格伪谱法波场数值模拟的精度更高,压制网格频散效果更好; ②在非黏滞相界情况下,慢纵波呈传播性,而在黏滞相界情况下,慢纵波呈扩散性,以静态模式出现在震源位置; ③双相介质分界面处,各类波型复杂的反射透射规律可由数值模拟结果清晰展现。

  • 李红雨, 杨长保, 吴燕冈, 郇恒飞, 高铁
    世界地质. 2014, 33(1): 200-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小波变换的原理,研究了小波阙值去噪方法和位场分离方法在某实测布格重力异常的应用及效果。多矩形棱柱体模型试验表明: 选取合适的小波基和小波参数,可以更好地提取出重力异常中的有用信息,为下一步在实测重力数据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实测布格重力资料处理结果表明: 基于小波变换的去噪方法和位场分离方法,能够较好地去除随机噪声,更好地区别出局部异常和区域异常,提高数据处理与解释中有用信号识别的精度。

  • 李树文, 吴琼, 李宏卿, 李磊, 杨国东, 刘国光
    世界地质. 2014, 33(1): 209-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吉林大学兴城物探教学实习测网为例,基于 EGM2008 重力场模型,采用二次曲面、移动曲线、最小二乘配置、三次样条和反距离加权改正插值法,计算了不同 GPS 水准点密度情况下的水准面模型,并利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验证了计算精度,分析了该模型的适定性。结果表明,三次样条插值法的精度和稳定性最高,其次是移动曲线法和最小二乘配置法; 二次曲面拟合的精度最低,反距离加权改正法稳定性最差。所有算法都表明,在研究区,当 GPS 水准点间隔 20 km 时,基于 EGM2008 模型确定的大地水准面精度在 0. 1 m 以内; 而采用单独 GPS 水准点的区域大地水准面模型能达到 14 cm,完全满足各种比例尺情况下的石油物探测量要求。

  • 周帅, 周文纳, 于显利
    世界地质. 2014, 33(1): 215-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航空重力测量相比地面测量可快速地完成区域性的重力数据采集。为在发现异常目标体的同时,高效、安全地完成航空重力测量,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目标体发现率的评价方式,指导最优化测量参数设计。通过可靠弱异常的判定标准定义目标体可发现的临界条件,确定目标体可发现概率。通过理论模型分析目标体参数 ( 埋深、水平尺寸等) 、测网间距和飞行高度对发现率的影响。绘制目标体发现率关于飞行高度、测线距和测点距的三维图像。

  • 王选平, 张凤旭, 王彦国, 邰振华, 郭灿灿
    世界地质. 2014, 33(1): 221-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重力归一化总梯度计算过程中向下延拓的不稳定性,将正则化因子引入到向下延拓中,提出了利用正则化方法计算重力归一化总梯度的方法。在模型试验中,对非均匀球冠模型中不同厚度油气藏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 选取合适的谐波数和正则化因子,可以较好识别出 “两高夹一低” 的储油特征,且识别能力强于常规的 Fourier 变换法,这说明本文方法能够提高重力归一化总梯度计算结果的稳定性和分辨率。在实例应用中,利用此方法不但清晰地显示了已有油气藏的位置,还推测了 5 个油气构造区。

  • 孟繁昌, 孙建国, 刘春成, 孙章庆, 叶云飞, 仝中飞
    世界地质. 2014, 33(1): 227-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地震反演计算中的速度模型需要全井段的波速和岩石密度测井曲线。由于受地质条件、工作条件、观测方式、仪器状态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通常难以得到一口井中完整的测井数据。为得到完整的测井数据,本文综合应用岩石物理学中的阿尔奇公式和 Gardner 公式,基于基本假设,对岩石骨架密度、电阻率、纵波速度以及孔隙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理论推导,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已知的测井数据外推得到其他测井数据。某工区的数值试验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 习建军, 王者江, 崔丹丹
    世界地质. 2014, 33(1): 235-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电力工程地埋管线探测中,GPR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提高管线探测的精度,降低工程施工风险,笔者从探地雷达野外数据采集开始,详细探讨了探地雷达应用于管线探测时的数据采集方法 ( 包括测线的布设、干扰因素的避让等) 和室内后续数据处理的策略。针对管线探测这一目标,采用预测反褶积技术压制多次波和非线性颜色分级的剖面显示方式是提高数据解释精度的关键,并结合电力隧道地下管线探测实例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 李冰洁, 万广利, 刘长吉
    世界地质. 2014, 33(1): 240-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托浙北 1 000 kV 变电站新建工程,对 28 个基槽回填土试样的压实系数试验结果进行研究。试验所用指标主要为干密度、最大干密度、 >40 mm 颗粒含量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找出对该工程回填土试样试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结果表明, >40 mm 颗粒含量对于压实系数的准确测定存在影响,而在普通压实系数测定过程中往往忽略这一因素,因此,有必要根据 >40 mm 颗粒含量对试样的压实系数进行校正。通过引入校正度这一概念,反映出随着 > 40 mm 颗粒含量的增加,实测结果对理论曲线的离散度增大,试验结果的精度逐渐降低。

  • 郭安臣, 王彦, 李广铁
    世界地质. 2014, 33(1): 246-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