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世界地质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留 言 板       English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世界地质
 
2017年 36卷 1期
刊出日期:2017-03-25

基础地质
油气地质
地球物理
遥感·环境
   
基础地质
1 刘欢, 朱士兴, 田辉, 张健
燕山地区新元古界龙山组微体化石新材料

对采自燕山地区新元古界龙山组泥页岩进行化学浸解和筛析,获得大量微体化石,主要包括:Leiosphaeridia,Trachysphaeridium,Satka,Favososphaeridium,Tanarium,Siphonophycus,Oscillatoriopsis,Laminarites等。化石组合特征为:(1)以单球类-复球类化石分子为主,纹饰复杂;(2)小型具刺疑源类化石大量出现;(3)多细胞生物占有一定的数量。新的化石资料进一步丰富了龙山组微体化石的内容,也为区域地层对比提供了新的古生物依据。

2017 Vol. 36 (1): 1-14 [摘要] ( 323 ) [HTML 1KB] [PDF 7880KB] ( 1747 )
15 苗雨雁
关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侏罗世奥勃鲁契夫银杏(Ginkgo obrutschewii Seward)叶表皮构造的讨论

通过对新疆准噶尔盆地白杨河地区中侏罗世奥勃鲁契夫银杏(Ginkgo obrutschewii Seward)模式产地及其邻区该种叶化石表皮构造的研究,笔者认为应以采自白杨河模式产地的化石材料作为认定该种主要特征的依据。尽管G. obrutschewii的外部形态和叶表皮构造可能具有一些变异特征,但综合而言,该种叶表皮构造主要特征似应为:表皮气孔器特征通常为下气孔式,上下表皮细胞均普遍发育强度不同的角质化丘状或低缓的乳状突起,垂周壁略直或微弯;气孔器单唇式,保卫细胞近孔缝处唇状加厚强烈,副卫细胞通常强烈角质化,表面常发育瘤状或团块状角质化加厚。目前对该种叶化石的采集及其表皮构造的研究尚不充分,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近年来,俄罗斯学者归于本种的产于新疆福海的银杏叶片化石,及其对本种叶表皮构造特征的补充等,尚值得商榷。

2017 Vol. 36 (1): 15-21 [摘要] ( 437 ) [HTML 1KB] [PDF 3781KB] ( 1252 )
22 谢健, 葛文春, 纪政, 王清海, 杨浩, 和越
大兴安岭中段五岔沟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对大兴安岭中段五岔沟地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该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形成于134~127 Ma,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这些花岗质岩石普遍具有高硅(SiO2=65.21%~78.43%)、富碱(K2O+Na2O=6.77%~9.66%)、贫CaO(0.10%~2.55%)和MgO(0.07%~1.30%)的特征,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质岩石。锆石εHft)=+4.9~+8.4,tDM2=654~874 Ma,表明其源于新元古代期间新增生的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研究资料,认为兴安岭中段五岔沟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关系密切。

2017 Vol. 36 (1): 22-40 [摘要] ( 470 ) [HTML 1KB] [PDF 6638KB] ( 1568 )
41 任子慧, 和钟铧, 王清海, 周小萌, 赵迪, 和越, 葛文春
大兴安岭中北段雅尔根楚地区晚古生代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为确定大兴安岭地区晚古生代花岗质岩石的成因及其构造背景,笔者对雅尔根楚地区二长花岗岩样品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测试分析。锆石U-Pb年龄结果显示研究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晚石炭世(312±2 Ma)。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2(75.16%~75.32%)和全碱(8.45%~8.76%)含量,较低的MgO(0.12%~0.14%)含量,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Ti及P元素为特征,并且其εHft)值和Hf二阶段模式年龄变化于+3.5~+9.5和1 103~715 Ma,表明其原始岩浆来源于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域地质调查结果,认为研究区晚石炭世二长花岗岩的形成与古亚洲大洋板块向兴安地块下的俯冲作用有直接联系。

2017 Vol. 36 (1): 41-53 [摘要] ( 431 ) [HTML 1KB] [PDF 4142KB] ( 1795 )
54 杜洋, 刘正宏, 崔维龙, 王师捷, 王阳, 杜传业
大兴安岭克一河地区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大兴安岭北段克一河地区满克头鄂博组岩石主体岩性为流纹质、英安质火山岩,火山岩TAS图解中显示其为流纹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于(139±2)Ma。火山岩多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高SiO2和全碱含量。稀土元素总量较低(ΣREE=137.34×10-6~191.18×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12.57~22.25),具中等负Eu异常(δEu=0.40~0.72)。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岩石Sr平均值为115×10-6,Yb的平均值为1.70×10-6,Y/Yb平均值为9.46,(Ho/Yb)N平均值为1.04,且具负的Eu异常,暗示岩浆可能来源于加厚麻粒岩下地壳部分熔融,结合区域特征,推测该火山岩可能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碰撞造山所导致的地壳加厚环境。

2017 Vol. 36 (1): 54-65 [摘要] ( 423 ) [HTML 1KB] [PDF 6349KB] ( 1902 )
66 周帅, 张梅生, 李晓波, 王旖旎, 刘雪松
辽西兴城地区首山南花岗伟晶岩地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通过对辽西兴城地区首山南花岗伟晶岩进行岩相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揭示其形成年代、与其围岩成因关系以及其形成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花岗伟晶岩的形成时代为(2 486±8)Ma(NSWD=3.1)。锆石CL图像形态特征以及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伟晶岩锆石属于岩浆成因但受到热液改造。首山南伟晶岩同绥中花岗岩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作对比,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方面表现出与围岩极其相似的特征。伟晶岩样品表现出高硅(SiO2=77.28%~77.9%)、富碱(K2O+Na2O=5.5%~5.69%)、过铝质(A/CNK=2.53~2.54)特征,在SiO2-K2O判别图解上属钾玄系列。稀土元素总量低(33.1×10-6~41.01×10-6)。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显示出LREE相对富集,HREE相对亏损;(La/Yb)N=16.33~32.41,平均值为24.37;δEu值为0.92~1.11,表现为无异常至轻微正异常。这些地化特征总和表明首山南伟晶岩是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高度演化的结果。结合前人Hf研究结果,认为伟晶岩及其母岩形成均与底板垫托作用有关。

2017 Vol. 36 (1): 66-81 [摘要] ( 501 ) [HTML 1KB] [PDF 8357KB] ( 1534 )
82 李富强, 董永胜, 王鹏森, 高铂森, 甘宜成
南辽河群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以三家子地区为例

基于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对南辽河群下部里尔峪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岩相学研究表明,南辽河群下部里尔峪组斜长角闪岩属于正变质岩。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这些斜长角闪岩原岩属于高铁拉斑玄武岩系列(Nb/Y=0.16~0.4),SiO2含量为47.27%~50.68%,具有较低的TiO2含量(0.92%~1.61%),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等),表明其原岩形成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而非前人所说的大陆裂谷。综合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初步认为其岩石成因与活动大陆边缘有关。

2017 Vol. 36 (1): 82-92 [摘要] ( 432 ) [HTML 1KB] [PDF 7132KB] ( 1439 )
93 王飞, 王力, 孙丰月, 李良, 刘金龙, 田相操
柴北缘牛鼻子梁地区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柴北缘牛鼻子梁地区的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花岗闪长岩的锆石LA-ICP-MS U-Pb谐和年龄为393.2~395.6Ma,对应的加权平均年龄为(394.4±2.4)Ma,表明该岩石形成于中泥盆世。岩石主量元素具有较高的SiO2(65.70%~69.22%)和Al2O3(14.96%~16.03%)、较低的MgO(1.37%~1.89%)含量,A/CNK值为0.95~0.98,属于钙碱性、准铝质系列,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表明其岩浆起源于下地壳部分熔融。岩石稀土总量较高,无明显的Eu异常(δEu=0.95~1.30),富集轻稀土元素和K、Rb、Ba、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Nb、Ta、Ti、Th、Zr等高场强元素。综上可知,岩石具有碰撞后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属性,结合区内晚泥盆世牦牛山组陆相火山岩和区域构造演化特征,认为牛鼻子梁地区的花岗闪长岩形成于柴达木地块与南祁连地块碰撞后的伸展环境。

2017 Vol. 36 (1): 93-104 [摘要] ( 477 ) [HTML 1KB] [PDF 4982KB] ( 1613 )
105 权鸿雁, 蔡文艳, 张雪冰, 付丽娟, 王可勇
内蒙古维拉斯托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维拉斯托铅锌矿床发育在大兴安岭南段西坡成矿带内。矿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以及碱性花岗岩等;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属典型的热液脉型矿床。矿床的热液期可划分为3个阶段:Ⅰ石英-毒砂-黄铁矿阶段、Ⅱ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和Ⅲ石英-碳酸盐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维拉斯托矿床矿石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富CH4以及含CH4-CO2的包裹体。Ⅰ阶段3种类型包裹体均发育,Ⅱ阶段以气液两相和含CH4-CO2的包裹体为主,Ⅲ阶段仅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Ⅰ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243.1℃~398.5℃,盐度为4.8%~12% NaCleqv;Ⅱ阶段均一温度为190.0℃~331.1℃,盐度为3.5%~9.1% NaCleqv;Ⅲ阶段均一温度范围为180.0℃~240.0℃,盐度范围为3.7%~6.7% NaCleqv,显示成矿流体具有中温、低盐度和低密度的特点;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CO2、CH4和H2O。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特征;硫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物质具有深源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深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下渗的大气降水发生混合,导致矿物质在近东西向的“S”型压扭性断裂中沉淀并富集成矿。

2017 Vol. 36 (1): 105-117 [摘要] ( 418 ) [HTML 1KB] [PDF 8116KB] ( 1461 )
118 冯洋洋, 孙景贵, 祝浚泉, 古阿雷, 刘晨, 杨梅, 刘阳
大兴安岭西坡额仁陶勒盖银多金属矿区火山岩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

为揭示额仁陶勒盖银矿床火山岩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对矿区内赋矿围岩火山岩展开了系统的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揭示:(1)赋矿围岩粗面安山岩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173.4±4.6)Ma;(2)粗面安山岩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以及弱的负铕异常的特征;对比洋壳成分,成矿元素呈现强烈亏损V、Cr、Ni、Co、Mo、Cu,富集W、Bi、Pb和相对富集Au、As、Sb、Te以及相似的Zn、Ag、B含量为特征。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矿区内火山岩是成矿早期的产物,岩浆起源于流体交代过的大洋性质的岩石圈地幔,岩浆演化过程中有少量斜长石等矿物分离结晶作用和微弱的地壳物质混染,形成的构造环境可能为华北板块、蒙古块体与西伯利亚板块对接碰撞后的初期地壳伸展环境,且该阶段火山作用不具有直接提供成矿流体的属性,提供成矿流体的岩浆作用可能是早白垩世早期石英二长斑岩岩浆(138 Ma)。

2017 Vol. 36 (1): 118-134 [摘要] ( 438 ) [HTML 1KB] [PDF 9134KB] ( 1436 )
135 杜贵超, 仓辉, 胡双全, 曹卿荣, 高鹏鹏
泰国呵叻盆地二叠系碳酸盐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意义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和同位素质谱等测试方法,对泰国呵叻盆地中部二叠系浅海相碳酸盐岩进行了微量元素与碳氧同位素组成及指标分析,讨论了研究区二叠系沉积古环境及其与碳酸盐岩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关系。通过δ13C/δ18O指标及Sr/Ba、V/Ni、V/(V+Ni)比值等综合判别表明,研究区二叠系帕诺考组碳酸盐岩浅水斜坡亚相以淡-微咸水为主,属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深水斜坡亚相位于浪基面以下,以半咸水-咸水为主,属于缺氧的还原环境,为有机质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是研究区碳酸盐岩烃源岩发育的有利相带。

2017 Vol. 36 (1): 135-143 [摘要] ( 410 ) [HTML 1KB] [PDF 1911KB] ( 1712 )
油气地质
144 于蒙, 程日辉, 王茂汀, 蒋飞, 王安辉
储层“相控”流动单元及在分析潜在剩余油分布中的应用:以长春油田C区块为例

在测井二次解释和地层精细对比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岩芯-测井相模式并编制了单砂层平面沉积微相图。依据孔隙度、渗透率和有效厚度参数,采用H·K/φ作为主控物因数划分出了Ⅰ、Ⅱ、Ⅲ和Ⅳ共4类流动单元并以“相控”法确定了平面流动单元类型分布。流动单元Ⅰ和Ⅱ类为高效渗流单元,即水淹单元,Ⅲ和Ⅳ类流动单元为低效渗流单元,即潜在剩余油存在单元,并由此确定了河间和河道内部剩余油分布区,为油田高含水阶段利用常规资料精细分析剩余油分布提供了新思路。

2017 Vol. 36 (1): 144-154 [摘要] ( 462 ) [HTML 1KB] [PDF 6837KB] ( 1315 )
155 徐梦瑶, 程日辉, 蒋飞
长春油田C区块双二段扇三角洲体系沉积微相类型与测井识别

以精细小层划分对比为基础,根据取芯井/段岩芯,识别主要岩石类型和沉积微相类型,建立测井微相识别模式,并应用于非取芯井/段,分析单层的沉积体系与沉积微相展布。伊通盆地鹿乡断陷C区块双二段岩石类型包括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4类。识别出扇三角洲前缘及扇三角洲平原2种亚相,细分为14种沉积微相,并建立了各种微相的测井相模式。对本区37口井进行沉积微相识别。C区块Ⅳ4单层沉积微相类型与沉积体系分析结果显示该层为东部近物源沉积,河道由东向西延伸,且河道常发生叠置或改道。

2017 Vol. 36 (1): 155-165 [摘要] ( 393 ) [HTML 1KB] [PDF 7834KB] ( 1235 )
166 王继远, 董清水, 林冬萍, 徐盛侠, 梁本营
松辽盆地南部双辽断陷生储盖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根据钻井、测井、地震及测试数据综合分析,确立双辽断陷沉积体系展布,明确断陷的生储盖特征,剖析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开展有利勘探区带预测。结果表明:双辽断陷沙河子组发育半深湖-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与火石岭组火山岩构成上生下储式有利生储盖组合;其成藏主控因素有火山穹窿构造、有利油气源供给、火山穹隆内幕储集层发育、有利生储盖组合及成藏因素有利时空配置5方面;桑树台凸起火山穹窿构造,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2017 Vol. 36 (1): 166-173 [摘要] ( 493 ) [HTML 1KB] [PDF 5386KB] ( 1732 )
174 任燕宁, 崔桐, 刘杨, 朱莹, 张航
松辽盆地东部榆树断陷下白垩统岩相展布特征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根据榆树断陷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建立了榆树断陷地层-构造格架,恢复了主要地层单元岩相展布特征,剖析了生储盖发育特征,预测了有利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榆树断陷的榆东、榆西两个次级断陷均为雁行式组合断裂控制的半地堑式复合体,二者以中部榆树凸起为中线,构成了镜像次级断陷组合;其内发育了湖泊-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并在火石岭组时期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火山溢流相和爆发相,构成了自生自储、下生上储及上生下储型有利生储盖组合;预测榆东次级断陷内位于中部凸起区邻接两侧次洼区烃源岩的火山穹窿带,是油气有利勘探区带。

2017 Vol. 36 (1): 174-181 [摘要] ( 546 ) [HTML 1KB] [PDF 6606KB] ( 1664 )
182 刘柏依, 程日辉, 王志文, 蒋飞, 赵石乐
鹿乡断陷C区块双阳组测井岩性识别及储层有效厚度的确定

针对伊通盆地鹿乡断陷五星构造带油藏,提出一种适用于本区块的测井岩性识别模式及确定储层有效厚度的方法。利用包括自然伽马(吉林伽马)、普通电阻率、声波时差和自然电位曲线的综合分析,通过绘制各类曲线交会图,确定各类岩性的有效指标范围,确认出本区可识别的6种岩石类型即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粗砂岩和砂砾岩。在测井解释近似的情况下,提出反推排除法,结合区域整体沉积相带分布规律和相邻井之间的测井曲线相互关系,区分细砂岩与含砾砂岩。在测井解释的基础上进行储层有效厚度研究,建立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模型,总结出岩性下限标准、物性下限标准、电性下限标准,利用建立的模型及解释图版,对本区块的39口井进行油水层校正,编制单砂层有效厚度图和单砂层岩性-微相图。

2017 Vol. 36 (1): 182-194 [摘要] ( 443 ) [HTML 1KB] [PDF 8128KB] ( 1359 )
195 师江波
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塔Ⅱ油层组火山碎屑岩储层特征研究

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下白垩统塔Ⅱ油层组的主要岩石类型为岩屑长石砂岩和凝灰质砂岩,其储层物性、成岩作用特征与正常沉积岩相比具有独特性。应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分析等测试手段,对研究区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成岩作用及演化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粒间孔、杂基间微孔、粒间溶孔等是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塔Ⅱ油层组的主要孔隙类型;塔Ⅱ油层组储层成岩阶段以中成岩阶段A期为主,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因素,长石和凝灰质物质的溶蚀溶解作用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

2017 Vol. 36 (1): 195-201 [摘要] ( 541 ) [HTML 1KB] [PDF 3752KB] ( 1434 )
202 聂辉, 陈洪涛, 胡永军, 杨峰, 冯玉彬, 吴丽颖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20区块山1段气层特征研究

通过分析地震反射特征及AVO响应特征,结合监督模式识别、CM油气检测等地震属性,系统地对苏里格气田苏20区内主要目的层山1段气层特征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山1段气层在区内分布较为广泛,且主要受岩性控制,含气地层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较强振幅中-低频反射与较弱振幅中-低频反射,AVO响应主要表现为近道强远道弱的特征。此外,除已知的中西部及东南部天然气富集区,研究区的北部及西南部地区均发育有一定规模的岩性气藏,为区内下一步的勘探重点。

2017 Vol. 36 (1): 202-208 [摘要] ( 357 ) [HTML 1KB] [PDF 7112KB] ( 1293 )
209 刘孟骐, 郭巍, 于松, 张海东, 张丛
三江盆地下白垩统穆棱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

采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X衍射荧光分析、高压压汞、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等方法,对三江盆地下白垩统穆棱组暗色泥页岩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开展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穆棱组暗色泥页岩分布面积较广泛、累积厚度大、TOC含量中等,有机质主要处于成熟-过熟阶段,以Ⅱ2型干酪根为主,说明有机质已进入大量产气阶段;泥页岩中石英、长石及碳酸盐等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存在一定量的中孔、大孔和微裂缝,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孔隙结构类型。据现有钻探资料,充分显示了下白垩穆棱组统暗色泥页岩较好的含气性,与美国主要页岩油气产区和中国发现的陆相页岩气层段相对比,三江盆地穆棱组各项参数达标,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

2017 Vol. 36 (1): 209-216 [摘要] ( 436 ) [HTML 1KB] [PDF 4431KB] ( 1525 )
217 丁歌, 朱占平, 禚志博, 宋土顺
浅部流体对花岗岩储集空间改造作用实验研究

以渤海中生界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压釜设备开展大气水、有机酸(地层水)、大气水+有机酸(地层水)3种不同流体与花岗岩进行相互作用实验。实验前后样品分析表明:3种流体在不同温度下与组成花岗岩的主要矿物碱性长石、斜长石发生相互作用,碱性长石、斜长石发生不同程度的溶蚀、溶解、次生作用,并形成次生孔隙和高岭石等次生矿物,提高了样品面孔率和喉道平均值;实验样品的重量在反应前后存在差异,具有温度越高样品重量损失越多的趋势。通过实验对比分析3种流体对花岗岩样品的改造结果可知,有机酸(地层水)溶液对花岗岩样品在提高储层物性上较其他2种溶液效果明显。

2017 Vol. 36 (1): 217-225 [摘要] ( 235 ) [HTML 1KB] [PDF 5670KB] ( 1856 )
226 孙茹雪, 潘保芝, 郭宇航
松辽盆地中基性火山岩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研究

综合利用岩芯物性资料、压汞资料及试气资料,采用经验统计法、中值压力法、0.1 μm进汞饱和度法、最小孔喉半径法和孔隙度-渗透率交会法确定下限值,并用试气法进行验证,得出松辽盆地南部W研究区中基性火山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下限值分别为3.558%和0.008 5×10-3 μm2

2017 Vol. 36 (1): 226-233 [摘要] ( 405 ) [HTML 1KB] [PDF 2624KB] ( 1728 )
地球物理
234 刘文斌, 潘保芝, 张丽华, 郭怀志, 蒋必辞
分水岭算法在电成像测井图砾石识别中的最优参数研究

基于电成像测井,将分水岭算法应用到电成像测井图砾石的识别中,分水岭算法在砾石识别应用中的参数选取直接影响到识别效果。针对分水岭算法识别砾石的各个步骤,选取不同的优化参数进行处理,对处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最终确定分水岭算法识别砾石的最优参数,并对吉林王府断陷AA井、BB井和CC井三口井进行实际处理,得到很好的效果。

2017 Vol. 36 (1): 234-240 [摘要] ( 339 ) [HTML 1KB] [PDF 6204KB] ( 1748 )
241 黄为俊, 张楠, 贾嵩, 潘玉焜, 查忆秋
动力三角翼低空磁测在多宝山地区的应用效果

通过对动力三角翼低空磁测数据在多宝山地区的质量评价,证明动力三角翼低空磁测方法采集的数据真实可靠。在取得质量较好的数据前提下,将多宝山地区其他实测结果与动力三角翼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证明动力三角翼低空磁测方法具有高效、工作控制范围大、一定程度上能削弱地表人工磁性体的干扰等优势,从而能成为一种快速而有效的磁法测量手段。

2017 Vol. 36 (1): 241-245 [摘要] ( 537 ) [HTML 1KB] [PDF 3195KB] ( 1609 )
246 胡小强, 万晓明, 简晓玲, 沈艳杰
北黄海盆地某区块火成岩地震识别与预测

利用北黄海盆地某区块最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通过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建立井震关系。使用地震相分析、叠前反演以及多属性综合预测等技术刻画火成岩的形态和空间展布特征,总结本区火成岩在地震剖面上的响应特征及空间变化规律。综合预测结果显示研究区内东部发育有规模巨大的潜山型火成岩,西北部发育有侵入岩体刺穿,其他区域主要发育小规模岩株、岩墙或岩脉状侵入岩。

2017 Vol. 36 (1): 246-254 [摘要] ( 448 ) [HTML 1KB] [PDF 6959KB] ( 1691 )
255 张平, 韩立国
基于谱元法的各向异性黏弹性介质地震波场模拟和分析

基于谱元法计算理论,通过坐标旋转算法实现任意各向异性黏弹性介质中的地震波场计算,研究复合介质中地震波场特征。根据计算结果,qSV波表现为剪切滞弹性形变,qP波表现为膨胀滞弹性形变;品质因子不仅影响地震波振幅,还影响其传播频率;黏弹性介质吸收高频快,在一定频率范围内,黏弹性介质没有频散现象。

2017 Vol. 36 (1): 255-265 [摘要] ( 406 ) [HTML 1KB] [PDF 7242KB] ( 1876 )
266 张齐, 韩立国, 李洪建, 张威, 叶林, 白璐
基于F-K域交叉鬼波的双检合成技术研究

笔者提出一种基于F-K域交叉鬼波化的双检合成方法,利用F-K域交叉鬼波化公式,通过匹配滤波,得到刻度因子,从而优化了双检合成技术。通过正演模拟数据和实际资料处理,均实现了压制鬼波和拓宽频带的目的,与传统方法相比取得了更好的结果,信噪比更高。

2017 Vol. 36 (1): 266-273 [摘要] ( 324 ) [HTML 1KB] [PDF 4819KB] ( 1697 )
274 赫建伟, 周家雄, 王宇, 张盼, 王新领
崎岖海底OBC地震数据全波形反演策略

针对崎岖海底引起的波场传播和全波形反演处理的复杂性,本文提出相应的反演策略。通过对崎岖海底网格特殊处理解决正演和静校正时的地形近似问题。全波形反演采用快速多尺度算法、宽角补偿策略和静校正处理策略。结果表明,该反演策略在大大提高反演效率的同时,能兼顾深部和远偏移距反演效果,并能针对海水误差情况选择策略,在崎岖海底情况下得到好的全波形反演结果。

2017 Vol. 36 (1): 274-282 [摘要] ( 449 ) [HTML 1KB] [PDF 6320KB] ( 1920 )
283 陆能, 刘财, 郭智奇, 刘喜武
各向异性上覆层对裂缝储层地震AVAz影响的模拟及分析

为认识和研究上覆层为VTI时,垂直裂缝发育储层的地震反射AVAz响应特性,提出了相适应的正演模拟方法。该方法类比Shoenberg传播矩阵法中水平慢度分量的表达形式,引入了用入射角、方位角和VTI介质中相速度来表达的水平慢度分量作为输入,简化了各向异性反射率法的框架。利用该方法模拟和分析了各向异性层状模型的地震反射响应随方位的变化,讨论了入射角、上覆层各向异性程度对目标层顶底界面反射波AVAz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适当大的观测入射角进行AVAz分析更为合理,上覆层为VTI时会减弱目标层的AVAz特征。测井尺度理论模型的数值模拟说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2017 Vol. 36 (1): 283-292 [摘要] ( 412 ) [HTML 1KB] [PDF 4739KB] ( 1806 )
293 刘廷, 田有, 朱洪翔, 周超, 乔汉青
基于人工鱼群算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的裂缝属性识别

将人工鱼群算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结合,引入到进行裂缝属性识别的横波分裂方法中。结果表明,本文使用的方法能快速准确地识别裂缝属性,相比于模型空间扫描、粒子群算法及遗传算法等识别方法,收敛速度增快了约3倍,稳定性上也有所提高。

2017 Vol. 36 (1): 293-298 [摘要] ( 300 ) [HTML 1KB] [PDF 2726KB] ( 1607 )
遥感·环境
299 张一博, 姜琦刚, 林楠
三江平原湿地时空演变探究

借助遥感、GIS技术,利用1975年MSS、2000年TM和2015年ETM数据,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辅助野外调查验证,得到三江平原湿地空间分布数据,进而研究1975年至2015年三江平原湿地的分布特征,并结合研究区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对湿地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前,湿地减少的面积为8 426.81 km2,其中沼泽草甸湿地减少最为明显,人工湿地增加了6 939.87 km2。2000年以后,沼泽湿地变化依然剧烈,面积减少了2 794.24 km2。自然湿地破碎化程度加剧,人工湿地面积增加,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2017 Vol. 36 (1): 299-304 [摘要] ( 599 ) [HTML 1KB] [PDF 4175KB] ( 1617 )
305 张国亮, 陈圣波, 孟凡晓, 范宪创
南海乐东海域黄色物质浓度反演及其时空变化分析

为掌握南海乐东海域黄色物质浓度的时间及空间动态,对该海域黄色物质浓度反演方法及表达方式进行研究。利用在乐东海域遥感地质调查获取的黄色物质吸收系数数据对Carder和Tassan两种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黄色物质浓度反演模型。其中,利用Carder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模型决定系数R2为0.62;利用Tassan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模型决定系数R2为0.78。应用精度较高的Tassan回归模型反演黄色物质浓度并进行年度、季度变化分析,结果表明:①由近岸到深海,黄色物质浓度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且分布一定程度上受洋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②黄色物质浓度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不同季节里,冬季黄色物质浓度最高。

2017 Vol. 36 (1): 305-310 [摘要] ( 333 ) [HTML 1KB] [PDF 2793KB] ( 1549 )
311 许传新
多波束测深系统在航道淤积计算中的应用

潍坊森达美港航道受2015年3月18日黄渤海风暴潮影响导致航道泥沙淤积,为推算泥沙淤积的数量,根据航道的吨级、长度、淤积程度,选取距离海岸线远近不同、淤积程度不同的三段航道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进行海下地形测量,与风暴潮到来之前的航道地形数据进行比对,计算出三段航道受风暴潮影响后泥沙的淤积数量,推算整个航道受风暴潮影响淤积量,从而评估风暴潮给航道施工单位带来的损失。

2017 Vol. 36 (1): 311-315 [摘要] ( 232 ) [HTML 1KB] [PDF 2385KB] ( 1638 )
316 李荣兴, 王冬艳, 李文博
吉林中西部土壤Cu、Zn元素有效态转化效率及自然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吉林省中西部土壤Cu、Zn丰度、有效态转化及其自然影响因素,采用有效系数与相关分析对梨树-公主岭、九台-德惠、榆树-扶余、农安、大安和通榆6个采样区的农田表层土壤样品进行系统评价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Cu、Zn含量表现为中部远高于西部,且均略低于吉林省土壤背景值,呈缺乏状态。地积累指数均为0级或1级,呈清洁状态;②研究区Cu、Zn有效态转化程度中部高于西部,且区域差异性较大;③Cu、Zn有效态转化与其全量、Mo、Ni、Se、MgO和CaO等呈显著正相关,其中Zn有效态转化与pH、Cr、Mn和P等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土壤类型之间Cu、Zn含量与转化特征呈现明显差异,其黑土中Cu、Zn转化率最高。

2017 Vol. 36 (1): 316-326 [摘要] ( 431 ) [HTML 1KB] [PDF 1619KB] ( 1540 )
 

最 新 动 态

 
 
世界地质(中文版)获“2016年度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奖
网站开通及严正声明
                  更多 
 

友 情 链 接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库
                  更多 
 
版权所有 © 《世界地质》编辑部
地址:长春市西民主大街938号 邮编:130026 电话:0431-88502587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